起源
聯想主義心理學(Associationism Psychology)源於古希臘,形成並發展於西方近現代哲學和
心理學中的一種心理學理論。就其產生的時間而言,它是西方心理學中歷史最為悠久的學源。它一方面繼承了古希臘哲學家
柏拉圖和
亞里士多德提出的聯想要領和聯想規律,另一方面對現代西方其他心理學派別的某些論點及研究方法有一定的啟發作用。因此,它在西方心理學史上是一個承前啟後的學派。
聯想主義心理學家把一切心理活動都看成是各種感覺或觀念的集合則主要領先聯想的力量來實現。所謂
聯想,即各種觀念之間的聯繫或聯結。聯想的形成遵守兩條原則:
相似律(相似的觀念易形成聯結)和
對比律(能夠相互比較的觀念易形成聯結)。
17世紀中葉到19世紀未葉的
聯想主義稱為早期聯想主義。其創始人是英國哲學家T.
霍布斯。他從
機械唯物主義的觀點出發,認為人的一切
心理活動實質上只有兩種,即感覺和聯想。感覺是一切知識的來源,它是由影響人的感官的外部運動,通過神經的傳導過程,在人的腦部所引起的內部運動。當外部運動的影響停止後,由它所引起的內部運動由於情性的作用,仍會繼續存在,這種殘存的內部運動就是表象和觀念。在他看來,那些在感覺之後繼續保留在一起的相互連續的運動,在前者再次發生並占有優勢時,後者也就接著發生,這實際上就是後人所說的接近聯想。聯想主義被J.
洛克、G.
貝克萊、D.
休謨等人加以發展,他們用聯想來說明經驗形成,認為各種經驗都是感覺或觀念的聯結。
用心理、觀念以及精神要素的聯想來說明人的心理的學說。由於它用簡單的要素說明複雜的心理活動,所以又稱為
原子論。聯想主義心理學來源於英國的經驗主義心理學。經驗主義心理學主張:①感覺過程起主要的作用;②把意識經驗分析為元素;③通過聯想的機制把元素綜合為較複雜的心理經驗;④強調意識過程。聯想一詞首先由英國的
J.洛克提出,因此他被看作聯想主義心理學的先驅。聯想主義心理學主要以英國的D.哈特利、J.密爾父子、A.培因和H.斯賓塞等人為代表。
發展歷程
哈特利是聯想主義心理學的締造者。他十分重視聯想的作用,並堅持用聯想來解釋各種心理現象。他認為聯想有兩種:同時性聯想和相繼性聯想。這兩種聯想對觀念的融合非常重要,它既可以組合為複合觀念,又可以集結為具有新性質的複雜觀念。這就是哈特利心理混合說的理論來源。哈特利還力圖用神經振動說來解釋聯想的生理基礎,認為聯想是原來的神經振動痕跡作用的結果。他把傳統的3條聯想律歸結為一個接近律,認為接近律是聯想的根本規律。
J.密爾是聯想主義心理學在英國的一位重要的傳播者。他認為聯想有兩種:一是同時性聯想;二是相繼性聯想。他堅持接近律為聯想的主律,並補充解釋了生動性和頻度這兩條聯想副律。由於他堅持“心理力學說”,認為複雜的觀念不是化學的結合,而是機械的結合,以致把聯想主義的機械觀推到了極端,完全陷入了形上學的境地。
J.密爾的兒子J.S.密爾用“心理化學說”取代了其父的“心理力學說”。在聯想問題上,起碼有兩點區別:一是他反對把聯想看作是被動的聯結而忽視聯想的主動性;二是反對用力學觀點來處理觀念的聯合。他也提出了幾種聯想律,但他仍著眼於整個聯想歷程的共同基礎。1865年他提出4條聯想律:
類似律、
接近律、多次律和不可分律。從本質上看,J.S.密爾的“心理化學說”不過是在主觀意識中尋求各個觀念元素的化合過程,顯然也屬於主觀
唯心論的聯想主義。
代表人物
培因是聯想主義心理學的最重要代表。他主張聯想律應包括接近律和類似律兩項。他以為兩種動作或感覺如果以前同時發生,以後也可同時發生,就是可以互相結合;結果若有一個在意識中出現,另一個也成為觀念而出現,這是接近律的表現。至於類似律,他主張也是聯想的一個規律,並認為類似聯想比接近聯想更為重要,因為創造發明都是由於類似聯想所引起的。由於他用聯想原則解釋各種心理現象,對聯想的規律、種類和動力學等一系列問題都作了闡述,從而形成了一個完整的聯想主義
心理學體系,把聯想主義推進到最高峰。
培因之後的聯想主義,是沿著斯賓塞的一條直線前進的。斯賓塞認為情感和關係都可造成聯合。聯合的基本原則就是類似律。因為聯合是在經驗內建築起來的,所以他不能完全放棄接近性。他也以明了性和重複性為聯合的條件,也就是說連續的重複有減弱的效力。斯賓塞的聯想主義是以他的進化說為理論基礎的。他認為聯合的
頻因律可累代呈現其活動。聯合屢經重複之後,就產生一種遺傳的趨勢,而這種趨勢可以隨世代而累積。這就是斯賓塞對於習得聯合的遺傳及本能的見解。後來,這個進化的聯想主義對
感覺主義、
動物心理學、美國的
機能心理學以及心理學的先天說都有間接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