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集鎮

聞集鎮

聞集鎮坐落於安徽省阜陽市潁泉區西北部,距阜陽主城區28公里,西北部與太和縣大新鎮胡總鄉、北部與太和縣城區相鄰,西部與界首市代橋鎮接壤,東南部杜集村與寧老莊鎮大田村隔官魂溝相望,東部與行流鎮、東北部與太和縣趙集鄉毗鄰,南部與姜堂鎮相接並與西湖鎮老灣寨和西南部的九龍鎮隔泉河相望。該鎮轄25個村委會,317個自然村,12.48萬口人,11.8萬畝耕地,轄區面積143平方公里,為潁泉區第一大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聞集鎮
  • 外文名稱:Wenji Town
  • 行政區類別:鄉鎮
  • 所屬地區:安徽省阜陽市潁泉區
  • 下轄地區:聞集村、葛橋村、田樓村 等
  • 政府駐地:聞集村
  • 電話區號:0558
  • 郵政區碼:236127
  • 地理位置:潁泉區西北部
  • 面積:143平方公里
  • 人口:12.48萬
  • 方言:中原官話商阜片-阜陽話
  • 氣候條件溫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葛大橋、東嶽廟、魏奶奶廟、呂祖廟、葉廟、三官廟、王鬍子廟等
  • 機場:阜陽機場
  • 火車站:阜陽火車站
  • 車牌代碼:皖K
  • 學校:文集中學、蘇屯中學
地區簡介,歷史沿革,經濟發展,行政區劃,行政劃分,行政代碼,社會發展,基層建設,文教醫療,著名景點,

地區簡介

聞集鎮位於阜陽市城區西北部28公里處,北靠太和縣,西連界首市,南臨潁州區,東接寧老莊鎮,全鎮轄25個村委會,13萬口人,13萬畝耕地,轄區面積143平方公里,是阜陽市最大的農村鄉鎮。近年來,鎮黨委、政府圍繞“富民強鎮”這一主題,大力發展“遍地開花的民房經濟、豐富多彩的路域經濟、強鎮富民的特色經濟”,努力把聞集打造成國道明星鎮,文化厚重鎮,工業集群鎮,特色產業鎮。
聞集鎮於1999年12月被安徽省政府命名為中心建制鎮,105國道貫穿全鎮13.7公里,距阜陽機場僅30分鐘車程,泉河、沙潁河兩條黃金水道繞鎮而過,可通江達海,交通十分便利。鎮內有聞集、兩河、楊店、蘇屯、滑集和杜集六個集貿市場,商貿繁榮;寧蘇路、蘇化路、聞化路、聞杜路、中心路等主要幹道全部硬化貫通;潁河、泉河、柳河、官魂溝、棋子溝、五道溝、蔡子溝七條河流常年有水,四季常綠,生態秀美。
聞集鎮文化歷史悠久,傳殷商太師聞仲曾駐兵於此而興聞集。聞集鎮境內有許多名勝古蹟,建於明代的葛大橋,飛架在柳河之上,至今保存完好,遠近聞名,“一百(柏)擔三拱”至今仍敘說著許多美麗的傳奇;建於隋朝年間的永樂城,在現在仍有60年一遇起霧現城的傳說;還有口口相傳的新集官魂溝橋;此外,鎮境內依然流傳著東嶽廟、呂祖廟、狗死廟等廟宇故事。自建鎮以來,歷屆聞集鎮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文化教育工作,全鎮有5所初級中學,國中升學率多年來一直名列全區第一,柳河岸邊的大錢營更是遠近聞名的狀元村。
改革開放以來,聞集鎮立足自身優勢,依託105國道、潁河水道和人力資源優勢,狠抓招商引資,大力發展以醫藥科技、船舶製造、服裝針織、林產品生產為主的工業經濟,香港聯邦、方正造船、永灃服飾、豐實木業等一批企業紛紛來此落戶。目前境內有醫療器械加工企業5家,醫藥生產研製企業3家,船舶製造企業8家,林產品生產企業3家,規模工業四家,年實現工業增加值6.2億元,2012年被阜陽市政府命名為工業產業集群鎮。為節約土地資源,鎮黨委政府鼓勵在外創業的成功人士,返鄉利用自家民房發展微小企業,全鎮已發展金屬日用品加工企業10多家,服裝針織企業30多家。
聞集鎮地處廣袤的淮北平原,是典型的農業大鎮。兩年來,上級支農政策使農業基礎設施得到明顯改善,抗拒自然災害的能力得到明顯提高,先後建立了部級小麥萬畝高產攻關片、西蒼耳湖萬畝良種繁育基地和玉米高產攻關核心示範區,全年糧食總產達81193噸。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同時,聞集鎮以土地流轉為抓手,以“一村一品”為主線,大力發展特色經濟。全鎮年種植草莓1.5萬畝,蔬菜瓜果1.2萬畝,形成了南部蔬菜、北部草莓的特色農業生產格局。聞集草莓被農業部認證為綠色食品,是安徽省唯一的綠色草莓標準化生產示範區,在安徽境內形成了“南有長豐、北有聞集”的草莓生產格局。

歷史沿革

聞集興於清嘉慶年間,乾隆時稱聞柳集、道光時稱聞集。解放後,聞集一向是區、鄉政府所在地,是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1958年“大躍進”時期,撤鄉建立人民公社,聞集設區轄社。文革時期的1968年,聞集撤區改為人民公社。改革開放初期,聞集恢復區建制,下轄聞集鄉兩河口鄉、滑集鄉、蘇屯鄉杜集鄉
1992年春撤區並鄉,撤銷聞集區建制,將原來的聞集鄉、兩河口鄉及滑集鄉的劉盆、滑寨、趙大莊、尚營等9個村合併,成立聞集鎮,鎮政府設在聞集。
2006年3月,聞集鎮按照潁泉區區劃調整的工作部署,將原蘇屯鄉與聞集鎮合併成為新的聞集鎮。
聞集鎮
原聞集鎮沿革:1948年設聞集鎮,1958年成立公社,1983年改鄉,1992年將聞集鄉兩河口鄉及滑集鄉的9個村合併設立聞集鎮。
1997年,面積77.1平方千米,人口6.1萬,轄聞集、大寧、大陶、雙莊、田廟、田寨、侯小橋、兩河口、陳店、沙嘴、錢老家、英橋、中門、趙大莊、孫營、王橋、滑寨、水張湖、白洋湖、劉盆窯、劉板橋、尚營、沈王營、火營、劉樓、大錢營、葛橋、李營、永集、葉廟、劉大莊、田樓、楊店33個村委會。(估計2002年前後)面積75.5平方千米,人口6.5萬人,轄33個行政村,156個自然村。
2006年,蘇屯鄉併入聞集鎮,區劃調整後的聞集鎮面積143平方千米,人口12.07萬人,為潁泉區第一大鎮。
原蘇屯鄉沿革:蘇屯鄉位於潁泉區最西端,汾泉河北岸。轄23個村委會,5.3萬人。阜(陽)界(首)公路經此。[沿革]1948年建設蘇屯鄉,1961年建公社,1983年改鄉,1992年杜集鄉、滑集鄉併入。1997年,面積68.7平方千米,人口5.2萬,轄蘇屯、劉伏莊、滑集、董天廟、大劉、尚小莊、後張湖、齊菜園、孟寨、李關、段莊、前張湖、任大莊、程楊莊、劉小寨、溜口、杜莊、吳廟、杜集、新集20個村委會。

經濟發展

聞集鎮北靠潁河,南臨泉河,105國道貫穿該鎮17.5公里 ,鎮內有寧蘇路、蘇化路、聞化路主要幹道,交通便利、土壤肥沃,經濟社會發展非常迅速。小城鎮建設成效顯著,1999年12月被省政府正式命名為中心建制鎮。
聞集鎮境內有6個集貿市場,分別為聞集、兩河、楊店、蘇屯、滑集和杜集,另有大陶經濟開發區。在集鎮建設中,鎮黨委、政府著建一個城鎮,興一串產業,轉一批農民,活一方經濟的服務宗旨,狠抓基地設施建設,並根據區位優勢,人口分布和資源優勢等,規劃建設專業市場型、商貿型、交通服務型、旅遊開發型、中心村拓展型的現代化集鎮。
聞集中心鎮現有街道10條,下水道一萬米,新增樓房建築10萬平方米,有自來水廠一座,公廁2座,通訊電纜一萬米,程控電話5000門,城區綠化面積6000平方米,城區占地面積1.4平方公里,街道常住人口一萬人。
全鎮擁有各類企業1135個,從業人員4436人,其中農產品加工企業873個,企業年行銷收入12000萬元。
聞集鎮是一個農業大鎮,農產品以小麥、大豆、玉米為主。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同時,大力發展特色經濟,努力實現“一村一品”。
其中,該鎮的草莓國家農業部批准認證為綠色食品;綠茄、青椒被省農業委批准認證為無公害農產品;聞集山羊市場、白洋湖良種豬繁育基地被市農委批准為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該鎮不僅有農民專業合作社,而且有各類專業協會。全鎮草莓種植面積8000多畝,蔬菜種植面積10000多畝,擁有生豬、黃牛、山羊、商品雞等專業大戶500多戶。

行政區劃

行政劃分

下轄村如下:聞集村 葛橋村 田樓村 楊店村 白洋湖村 老家村 英橋村 兩河村 大寧村 火營村 劉盆窯村 滑寨村 滑集村 尚營村 劉伏莊村 蘇屯村 溜口村 齊菜園村 李關村 大劉村 劉小寨村 杜集村 杜莊村 段莊村 張湖村
聞集鎮

行政代碼

(2006年),341204102:~200聞集村 ~201白洋湖村 ~202楊店村 ~203田樓村 ~204葛橋村 ~205火營村 ~206尚營村 ~207劉盆窯村 ~208滑寨村 ~209大寧村 ~210兩河村 ~211英橋村 ~212老家村 ~213蘇屯村 ~214劉小寨村 ~215溜口村 ~216李關村 ~217大劉村 ~218劉伏莊村 ~219滑集村 ~220齊菜園村 ~221段莊村 ~222杜莊村 ~223杜集村 ~224張湖村

社會發展

基層建設

由於聞集鎮黨委、政府堅持為人民民眾辦實事,做好事,解難事,為此連續受到上級的表彰和嘉獎,先後獲得省、市區模範敬老院、民政工作先進單位、小城鎮建設、集鎮建設先進單位,平安鄉鎮、平安家庭創建先進單位,綜治、信訪,安全生產先進單位等光榮稱號。
在聞集鎮的今後發展中,一是堅持突出發展特色農業,為新農村建設提供產業支柱,建立持續增收致富的長效機制。
二是狠抓基礎設施建設,努力打造“宜居鄉村”、“綠色家園”。三是做到“三個文明”一起抓,使之逐步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文明發展之路。

文教醫療

聞集鎮的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事業也有長足的發展。鎮上有職業中學、初級中學5所,國小29所,幼稚園3所,衛生院2個,衛生所30多所,敬老院3座,此外還有工商、稅務、郵電、電信、銀行、信用社、供電、公安、司法等服務機構,形成了較為完善的便民服務體系和社會保障機制。
使全民義務教育、農村合作社醫療、農村低保、大病救助、五保供養、民事訴求等得到較好的落實。

著名景點

聞集鎮內還有許多名勝古蹟,有建於明代的葛大橋,飛架在柳河上,至今保存完好,遠近聞名。大橋為三孔橋,因兩橋孔中間生一柏樹,被人們稱之為一百(柏)擔三拱。當時,在當地流傳著許多美麗的傳說,有柏樹枝上臥長龍、橋上石磙數不清、老槐樹下不枯井、新集官魂橋等等。
另外,鎮中有東嶽廟、魏奶奶廟、三官廟、王鬍子廟等等。這些廟宇早已蕩然無存,東嶽廟尚有廟磚還在,王鬍子廟中的功德碑曾存於鎮衛生院中,王鬍子原名王鳳林,系舊時鄉村郞中。
因其醫德高尚,醫術精深,後人念其功德遂樹碑建廟,以示紀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