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科詔勉諸子》是宋朝著名文學家辛棄疾的代表作品之一。
古代的科舉制度,是國家選拔官吏的一種手段。皇帝頒發招考的詔令,作者知道這一訊息以後,寫下此詩,勉勵他的兒子們。
辛棄疾是一位愛國志士,他希望兒子們積極應考,並不是要他們升官發財,而是要他們繼承他未競的事業,為早日實現祖國的統一而繼續奮鬥。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聞科詔勉諸子
- 創作年代:宋
- 文學體裁:五言律詩
- 作者:辛棄疾
作者,詩詞正文,注釋,
作者
宋辛棄疾
詩詞正文
秋舉無多日,天書已十行。
絕編能自苦,下筆定成章。
不見三公後,空長七尺強。
明年吏部選,梅福更仇香。
絕編能自苦,下筆定成章。
不見三公後,空長七尺強。
明年吏部選,梅福更仇香。
注釋
《聞科詔勉諸子》(1)
秋舉無多日,天書已十行。(2)
絕編能自苦,下筆定成章。(3)
不見三公後,空長七尺強。(4)
明年吏部選,梅福更仇香。(5)
(1)聞:聽說。科詔:朝廷發布的關於科舉考試的詔令。勉:勉勵。諸子:兒子們。
(2)秋舉:即秋試。亦叫“秋試”或“秋闈”。科舉制度規定,每三年的秋季,在各省省城舉行一次考試,即鄉試。因在秋季舉行,所以稱“秋試”由朝廷派出主正副考官主持,錄取的稱舉人。天書:封建時代稱帝王的詔書。十行:十次,多次。
(3)絕編:即“韋編三絕”。韋:熟牛皮。古代用竹簡寫書,用熟牛皮條把竹簡編聯起來叫“韋編”。《史記.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讀《易》,韋編三絕。”後因稱《易》為“韋編”。三絕,指多次斷開。是說孔子閱讀《易》,編聯書簡的熟牛皮條遞了好多次,說明孔子仔細得反覆地讀書,不怕吃苦。下筆:指作文章。杜甫有詩句:“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4)三公:周代三公有兩種說法。一說是,司馬、司徒、司空為三公;一說是,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西漢時以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馬)、御史大夫(大司空)合稱三公。東漢時以太尉、司徒、司空合稱三公。又稱三司。為共同負責軍政的最高長官。唐宋仍沿用此稱,惟已無實際職務。明清雖亦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但只用作大臣的最高榮銜。後:後代。七尺:指很高的身軀。
(5)吏部:官署名。掌管全國官吏的任免、考課、升降、調動等事務,長官為吏部尚書。選:選拔、考核。梅福:梅花開花,飄香送暖,心情舒暢。仇:匹配,一樣。
譯文:
皇帝的詔令已經頒布下來,考試沒有多少日子了,你們要抓緊準備。要學習孔子“韋編三絕”的刻苦讀書的精神,上了考場就會寫出好文章。你們看見了嗎,那些高官子弟,因為平時不努力讀書學習,結果一事無成,白白地長了七尺多高的身軀,對國家什麼用處也沒有。等明年你們參加吏部的考試,祝你們旗開得勝,給我帶來好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