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省城急報》是明代詩人袁宏道所創作的一首七言古詩。首先寫“省城急報”的大致輪廓;接著揭示激變、產生危機的前因、後果;最後直抒胸臆,一吐骨梗,長歌當哭,推出了一個強烈的感情高潮。此詩警峭奇拔,柔中寓剛,有抨擊力。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聞省城急報
- 創作年代:明代
- 作品體裁:七言古詩
- 作者:袁宏道
- 作品出處:《袁宏道集》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聞省城急報
黃鵠磯頭紅染淚,手殺都堂如兒戲;
飛鞍疊騎塵碾塵,報書一夕三回至。
天子聖明臣斂手,胸臆決盡天下事。
二百年來好紀綱,辰裂星紛委平地。
天長閽永叫不聞,健馬那堪持朽轡。
書生痛哭倚蒿籬,有錢難買青山翠。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省城:湖北武昌,作者系湖北人,當時又告病家居,故作此稱。急報:緊急上報皇帝的突發事件,指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以朱蘊珍為首的皇族譁變,殺死湖廣巡撫趙可懷事。
2.黃鵠(hú)磯(jī):武昌蛇山伸到長江邊的一個磯頭,這裡代指武昌城。蛇山,又名黃鶴山、黃鵠山,由東南向西北橫亘武昌城中,黃鵠磯位於山之西北端,下臨長江,上建黃鶴樓。
3.都堂:官名。明代都察長官都御史、副都御史、僉都御史,以及帶有這些兼銜派遣到各省任職的巡撫、總督,統稱都堂。這裡專指當時被打死的湖廣巡撫趙可懷。如兒戲:指兵將目無王法,隨意殺人的行為。
4.飛鞍:飛馬快速奔進。鞍,馬絡頭,代指馬。疊騎:報警馬騎相繼派發,接連不斷。
5.斂手:指袖手旁觀。
6.胸臆:本指胸中韜略,能治平天下,這裡是反語。
7.二百年:明洪武元年(1368年)開國至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 計二百三十六年,這裡舉其成數。好紀綱:指治理井井有條。紀綱,統治秩序。
8.辰裂星紛:星辰隕墜,喻紀綱敗壞,國勢衰弱。委:墜落。古人以星辰隕落為天變災降之象。
9.天長:指皇帝遠居京城。閽(hūn)永:官門深閉。閽,官門。
10.健馬:比喻才力之臣。朽轡(pèi):腐朽的細繩,比喻王朝如車駕腐朽,才力之臣無法拖動它。
11.書生:指讀書的學子,此處就是自指。蒿籬:蒿草編成的籬笆,指隱者、寒士所居。買山:典出自《世說新語·排調》晉支遁向竺法深買印山,法深言:“未聞巢、由買山而隱。”此處指避亂。
白話譯文
黃鵠磯下血淚橫流,兵將目無法紀,殺害都堂好像兒戲一樣。
報警的驛馬賓士如飛,前後重疊排列,報警的軍書一夜三次到達。
當今皇帝無比賢明,能胸有成竹的處理好天下的事情,大臣們僅可袖手旁觀。
明朝開國以來的好紀綱,如今恰像星辰墜落,不可收拾。
天子深居宮門,聽不見民情和時事。國家紀綱已壞,就好像用壞朽的繩索駕馭烈馬一樣,很危險。
書生無法救國,只好依靠在草叢的籬笆邊痛哭,而且國家狂亂之時,也沒有一個地方可以避亂歸隱。
創作背景
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楚藩王位繼承問題引起明宗室內部的激烈糾紛,最終爆發了由武昌皇族朱蘊診等人發動的內哄。他們在事變中殺掉了湖廣巡撫、都御史趙可懷。當時袁宏道家居湖北公安,因而徑稱武昌為省城。在武昌發生的王位糾紛中,宰臣受賄,皇帝昏庸,哄變中宗人肆虐,袁宏道有感於此,作此詩以諷之。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此詩可分二層,前後六句各為一層。第一層敘省城急報事。當時參加哄變的宗人超過三千,他們曾肆意燒殺劫掠,故以“紅染淚”繪其慘狀。“如兒戲”表面上似乎是形容宗室兵將的矯勇,而實際上是控訴他們目無王法,為後面“好紀綱”“委平地”的議論伏筆。“報書一夕三回至”,將“急報”二字題意揭出。下句“天子聖明”是反語,因不可明言皇帝昏庸。以上二句是說:當今皇帝無比賢明,能胸有成竹地處理好包括宗室哄變在內的一切天下大事,大臣們盡可袖手旁觀,不勞費神。這是反話正說,實際上袁宏道是在罵皇帝昏庸無道,不用朝中賢才,聽任宦官專權,以致貪官污吏橫行。
第二層是詩人由急報事引發出的議論和悲慨。詩中稱“二百年”是約言之。“二百年來好紀網,辰裂星紛委平地”,此二句謂洪武皇帝朱元璋開創的好紀綱,到現在已如星隕辰崩,不可收拾。“天長閽永叫不聞”句中,綱紀已壞,國家的命運也將隨之而被斷送掉。最後二句將詩人的悲慨之情一瀉無遺。詩人自傷在國家危亡之際,草野之人無力回天,無奈只好靠在雜草叢生的籬笆旁痛哭流涕。“有錢”句是說無處可以避亂。此詩用此典而意思微有不同。世間並無桃源,山林亦非天堂。袁宏道是一位頭腦清醒並以國事為重的人,他在給友人黃平倩的信中說:“時事如此,將何底止?因念山中殊樂,不見此光景也。然世有陶唐,方有巢、許,萬一世界擾擾山中人豈得高枕?”(《與黃平倩》)國亡之後,山林絕不能獨立存在,不受事變的影響,袁宏道有見於此,所以才說出“有錢難買青山翠”這樣一句令人心酸落淚的話語來。
此詩的最大特點是語言凝鍊而生動。如以“紅染淚”三字概括宗室哄變造成之慘狀;以“臣斂手”來說明大臣不勞費力;用“辰裂星紛”來比喻紀綱之敗壞;又以“健馬”“朽轡”來比喻國家之命運。這些詞句都能化繁複為簡煉,變抽象為形象,使得許多原來不易表達的意思能夠既簡煉又生動地表現出來。這首詩的成功與作者善於錘詞鍊句是分不開的。
名家點評
中國李清照辛棄疾學會理事喬力:此篇開首即由湖北巡撫、副都御史趙可懷被殺事起,但隨之直指禍亂根源在於皇帝昏庸,宰臣納賄,才使變亂長久不息而亂軍橫行,給地方百姓帶來巨大災難。“天子”云云六句剴切尖銳,譴責譏刺意用反語出之,更覺辛辣。(《詩歌卷(五)——遼、金、元、明》)
作者簡介
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又字無學,號石公,又號六休,公安(今湖北縣名)人。年十五六,結社城南,自為之長,為詩文,有聲鄉里。十七歲童試入學。萬曆二十年(1592) 進士。歸家,下帷讀書。三年選為吳縣知縣,作《錦帆》、《解脫》集。後改京府學官國子博士,遷禮部儀制郎。不久仍謝病歸里,在公安城外建柳浪館。六年後以清名被推擇,又入京任禮部儀曹主事,兩年後調升吏部稽勛郎中。又一年,赴陝西任主考官,錄取人才冠於全國。事畢後,歸荊州,在沙市置“硯北樓”居住,不數月病逝,終年四十三歲。著述頗豐,以詩文為主,後人輯為《袁中郎全集》,今有《袁宏道集》箋校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