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慶州趙縱使君與党項戰中箭身死,輒書長句》的作者是杜牧,被選入《全唐詩》的第521卷第17首。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聞慶州趙縱使君與党項戰中箭身死長句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出處:《全唐詩》第521卷第17首
- 文學體裁:詩歌
- 作者:杜牧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注釋,繁體對照,賞析,
作品原文
作者簡介
杜牧(803年-約852年)唐代著名詩人,漢族,字牧之,號樊川居士,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孫。唐文宗大和二年進士,授宏文館校書郎。後赴江西觀察使幕,轉淮南節度使幕,又入觀察使幕。史館修撰,膳部、比部、司勛員外郎,黃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職,最終官至中書舍人。晚唐傑出詩人,尤以七言絕句著稱。擅長文賦,其《阿房宮賦》為後世傳誦。注重軍事,寫下了不少軍事論文,還曾注釋《孫子》。有《樊川文集》二十卷傳世,為其外甥裴延翰所編,其中詩四卷。又有宋人補編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別集》各一卷。晚年居住在長安城南的樊川別墅,後人稱他“樊川先生”、“杜樊川”。 《全唐詩》收杜牧詩八卷。他的《清明》十分有名。杜牧工詩、賦、文、辭,而以詩歌創作成就最大,在晚唐詩壇獨樹一幟,是晚唐著名作家。他的散文以議論見長,氣勢縱橫,敢於論列軍國大事,指陳時弊,具有較強的現實性,繼承了韓、柳派古文家的優良傳統。他的詩意境清新,風格豪健俊爽,在晚唐輕浮艷麗的文壇上獨樹一幟。後人因稱他才華橫溢,為“小杜”,以繼杜甫;又和李商隱並稱為“小李杜”。
注釋
①慶州:州治在今甘肅慶陽。使君:即刺史。党項:唐代西北少數民族,屬羌族。《通鑑·大中四年》:“党項為邊患,發諸道兵討之,連年無功。”詩當作於此數年中。
②鐵驄馬:披著鐵甲衣的驄馬。驄:青白雜毛的馬。
③榆溪:楡溪塞,又名榆林塞,在今內蒙黃河北岸。金僕姑:古代箭名。泛指利箭。
④死綏:即死。古代稱退軍為綏。兵法有“將軍死綏”之說,謂軍隊敗退時將軍當死。
⑤殳:古代一種竹木製的兵器,長一丈二,無刃。
繁體對照
杜牧
將軍獨乘鐵驄馬,榆溪戰中金僕姑。
死綏卻是古來有,驍將自驚今日無。
青史文章爭點筆,朱門歌舞笑捐軀。
誰知我亦輕生者,不得君王丈二殳。
賞析
詩中的“金僕姑”指箭,“死綏”指貪生怕死者,“青史”“爭點筆”是讚頌死者以英勇戰死名垂青史,而“朱門”、“笑捐軀”則是譴責那些在國家危難時刻只顧尋歡作樂,甚至訕笑為國捐軀者的人。詩的最後兩句說詩人自己也是性情中人,是為了正義不惜犧牲生命的人,恨只恨沒有手執武器上陣殺敵的機會。此處的“殳”(音“書”)就是做兵器的長杖。
文人對武士如此熱情謳歌,這在後來的時代里越來越少見。華夏民族似乎就此告別了文武並舉的時代。倘若廢了文武之後文人真的能頂起武夫的作用,或者即便頂不上,文人內部能精誠團結,一心為公,那也就算了。但事實上,即使朝廷標榜文治,文人自己也止不住地搞文人相輕。
再退一步,倘若文人相輕僅屬歷史,也就罷了,但不幸的是,直到現在,不論在高等院校還是在政府單位,同事之間相互輕視、彼此拆台的情況仍比比皆是。即使是企業,在不同的業務部門之間,比如在銷售部門和研發部門之間,唐人那種發自內心的相互讚許也不是經常可以聽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