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餐社交

聚餐社交

聚餐社交是指如今的大學生熱衷於各類聚餐的現象。不可否認,中國幾千年的餐桌文化影響是根深蒂固的。餐桌禮儀在中國人的完整生活秩序中占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地位,用餐不單是滿足基本生理需要的方法,也是頭等的社交經驗。這種文化讓本該以真誠交往為第一原則的大學生也不可避免,但過度的“聚餐社交”是不利於大學生的成長與發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聚餐社交
  • 外文名:Social dinner
  • 拼音:jù cānshè jiāo
  • 釋義:大學生熱衷於各類聚餐的現象
基本信息,現象調查,觀點,建議,媒體點評,

基本信息

大學,是一個做什麼都快樂、說什麼都真誠的階段。但也有人說大學是龐大社會的微妙縮影。2016年5月,中國高校傳媒聯盟隨機向460位大學生調查,29.31%的受訪者聚會頻率達到每周兩次以上,其中本科低年級占63.52%。所有受訪者中,38.08%的大學生在聚會社交方面的開銷占生活費的比例超過30%。
大學聚餐似乎已成為許多大學生生活的一部分。那么,聚餐多了到底是福還是禍呢?

現象調查

聚餐,邁開大學社交第一步
聚餐社交小周是河南某知名高校的大一新生。剛進大學,他加入校學生會來提升自己的能力。進入學生會不久,小周的部長通知他:“最近幾天我們部門要聚餐,學生會主席也要參加,記得注意禮儀。”
聚餐社交
聚餐社交
聚餐中,小周和同部門的小夥伴一起交流了初入校的感受,對部門工作的理解和想法。“學生會的各個主席會給我們挨桌敬酒,跟我們講學生會的人和事,說說工作方向以及對我們的期望。這次聚餐既和同屆的同學交流了感情,又聽了過來人的經驗之談,收穫蠻多。”談到這次聚餐的感受時,小周笑言。
在小周看來,雖然彼此之間不太熟悉,且有學生會主席在多少有些拘束,但是部長們給他們強調的禮儀還是蠻實用的。比如:當我們去敬酒時,杯沿不能超過主席們的杯沿。這些在家時,爸媽都沒有教過,在以後的社會生活中也應該挺受用的。
聚餐多且煩,學生幹部苦不堪言
身為某高校社團聯合會的“當家人”,小劉在換屆當口的一個多月內,奔波了大大小小20多個飯局。“社聯的職能就是管理學校的大小社團,每個社團聚餐肯定都會喊上我們,我們社聯本身各部門的聚餐也不能不去。還好整個學校的近百個社團好多都是聯合聚餐,要真是一個社團吃一次,我們就是吃到明年也吃不完呀。”小劉無奈地說。
當大河報記者問到此類聚餐會給小劉的生活帶來哪些影響時,小劉苦笑了一下:“當上社聯主席的那一刻,我才真正體會到肩頭的責任。各社團的邀請推掉的話,人家會覺得你架子大。社聯本身的邀請就更不能推了,我們要以身作則,才能凝聚住整個組織的力量。”
對於一些酒桌上的推杯換盞,小劉更是叫苦不迭。“男人嘛,交流感情就得靠喝酒。一個月下來酒量長進了不少,但胃也受不了了,好幾次聚餐完回到寢室,我都得先吐一會才能緩過勁來。”
“大多聚餐還都在晚上,可學校晚上也安排的有課。我們主席團中有個女主席為了聚餐都逃了好幾次課了,你說這不是本末倒置了嘛。她最近還在減肥,晚上酒桌上的大魚大肉又不能一點筷子都不動。聚餐期結束後,她說了這樣一句話,
聚餐文化催生心理差距
家住豫北農村的小茜從老家考到了鄭州讀大學,同學間的聚餐則讓她唯恐避之不及。
“父母是傾全家之力供我讀大學,我感覺寢室三天兩頭地聚餐‘改善生活’完全沒有必要,而且我也承擔不起。”小茜表示,學校食堂一頓飯五六元,而同學聚餐人均消費至少在50元以上,一次聚餐花費,相當於自己好幾天的飯錢,吃完了這頓飯,又得為這個經濟缺口拚命攢錢才能補得上。
“室友邀請我去外面吃烤肉時,有時我會藉口自己不舒服或者要去圖書館查資料推掉,說自己承擔不起感覺也說不出口。”談到此,小茜不好意思地低下了頭。
對此,鄭州大學社會學博士研究生董中煜在受訪時評價道,社會互動有很多種形式,聚餐只是其中之一。但過度聚餐也會產生一系列影響,如,造成一些學生的社交壓力和心理焦慮,對家境不好的學生尤甚;容易造成學生的層級化、對立;容易形成錯誤的社會認知,把請客吃飯作為社交的主要獲得手段,其實能力和地位才是社會關係中最重要的;對高校聲譽產生負面影響,進而降低社會對大學生的評價。

觀點

培養人際關係聚餐不是唯一途徑
的確,聚餐在一定程度上擴展了大學生的社交圈。一項調查顯示,36.7%的受訪者認為,無論是在學校還是放假,聚餐都是“結交朋友,聯絡感情”的好時機;近60%的學生則表示,雖然心裡不情願,但接到聚餐邀請還是會去,一方面是想多認識些人,另一方面也擔心被人說“另類”。
對此,某高校的一名社會學教授在受訪時表示,正常的同學間聚餐吃飯無可厚非,但如果頻繁地把聚餐當成培養人際關係的方式,對大學生來說不太合適,“畢竟這不是大學生學習和生活中最重要的事,而且真正的朋友也不是靠吃飯就能交到的”。
他提醒大學生,聚餐不是培養人際關係的唯一途徑,大學生們不妨採用些更適合他們的方式,比如開展一些學術討論、公益活動等,也能交流感情、培養人際關係。

建議

高校應正確引導大學生人際交往
聚餐社交對於大學生流行的拼酒、請客吃飯等現象,國家一級心理諮詢師彭熠並不贊同。她說,青澀、美好才是真正屬於大學校園的元素,拼酒等行為會給原本純粹、學院化的校園生活增添不少的世俗氣息。
聚餐社交
聚餐社交
在她看來,大學生人際交往的畸形化,凸顯了當今大學生正確價值觀的缺失。由於大學生經濟不獨立,依賴父母提供生活保障,頻繁聚餐,會給家境不太好的學生帶來不小的經濟壓力,“請不起客的學生往往會產生心理不平衡,對人際交往產生無形的壓力,嚴重者可能會生不良情緒,例如,強迫症、焦慮症、社交恐懼症等”。
彭熠認為,大學生應該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學校、家庭的引導不能忽視。她建議,家長平時要以身作則,注意給孩子傳輸正確的價值觀;高校應把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重視起來,多搞些類似心理劇演出、辯論賽等活動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媒體點評

在大學中,被聚餐環繞的往往是學生幹部,這部分人因為社團工作而不得不進行聚餐,在餐桌上共商社團發展大事以及溝通交流各社團的情感。這種以工作為前提的飯桌交往,是很難交往到真心的朋友的。也不否認會在聚餐中認識到志同道合的而發展成為朋友,但請別忘了,成為朋友是因為志同道合,而不是因為聚餐。因為社團事務上的聯繫,即使不聚餐,在實際工作中也會因為有著共同的喜好和目標而成為好朋友。社團本身是為大學生的興趣與愛好而建立的學習成長平台,應該發揮它應有的功能。增進社團之間的聯繫和社員們的情感交流,可以通過集體活動,例如公益實踐,素質拓展,公開講座的多種形式來實現,聚餐不是唯一的途徑。
在經濟學中,經常提到“經濟效用”。在人際關係的交往上,我們也引進一個“有用社交”,即花最少的時間和精力來達到最有用的人際和諧。這樣說來,是十分功利性的。但社交如果秉持這個原則,會對自身的人際交往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不會再為了一些不值得的人去花費精力,亦適當放棄花費巨大精力也無法達到人際和諧的人身上,這樣於人於己,都十分有好處。
說到底,還是希望大學生們能認清自己參加聚餐的真正目的,切不可為了社交而盲目社交。“聚餐社交”很難找到真誠的朋友,在與人交往時,還是“多一點真誠,少一點套路”為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