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糧村(陝西省扶風縣召公鎮下轄村)

聚糧村(陝西省扶風縣召公鎮下轄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聚糧村又名叫巨良村,位於召公鎮東南側,相凌於武功乾縣,轄區有9個村民小組(2016年與靈護村合併後共9個小組),4066人,917戶,耕地面積6070多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聚糧村
  • 別 名:巨良村
  • 地 址:陝西省寶雞市扶風縣召公鎮
  • 管 轄:9個自然村
  • 人 口:4066人
概況,歷史沿革,地圖信息,

概況

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村委領導積極回響政策,立足本村實際,帶領村民發家致富。近年來,把生豬養殖和蘋果種植作為農民增收的大事來抓,走上了一條以牧促農、以農致富的發展之路,成為陝西省聞名的生豬養殖大村,2009年被陝西省農業廳確定為省級萬頭生豬養殖示範村。
全村蘋果種植面積1130畝,桃種植面積70畝,轄區內企業有,扶風縣昌興二元母豬繁殖場,扶風縣恆遠木材加工廠,扶風縣雨馨家庭農場(占地220畝),於2016年全村建有百頭以上養豬場66個,萬隻以上養雞場12個,轄區內並伴有陝西省良種場,陝西省原種豬場,康達爾飼料廠。
下設小組分別為:靈東組、靈中組、靈西組、段村組、劉場組、劉村組、穆家組、海家組、龍王溝;

歷史沿革

聚糧村以西約200米有一座“聚糧寺”,是西漢文帝時期朝廷大官楊滿將軍,駐此練兵並聚糧建寺,寺名“聚糧寺”,劉姓最早居此而得名。後因南寺廟的建成改稱為南營。
每一個村名的背後都有一段歷史及傳說,聚糧村也不例外。為了尋找答案,我沒有放過任何一個角落,最終,聚糧國小前面的石碑揭示了答案。
在這裡還流傳著南營的傳說。據傳公元前158年,匈奴在軍臣單于起兵攻打中原,漢中帝連忙派兵抵抗。為了保衛長安,他派了三位將軍分別帶兵駐紮在長安附近:將軍劉禮駐紮在灞上,徐厲駐紮在棘門,楊滿駐紮在召公。
有一次,漢文帝親自到這些地方去慰勞軍隊。他先到灞上,劉禮和他的部下將士一見皇帝駕到,都紛紛騎著馬來迎接。漢文帝走時,將士們又列隊歡送。接著,漢文帝又來到棘門,受到的迎送儀式也一樣隆重。最後,漢文帝來到召公。楊滿軍營的前哨一見遠遠有一隊人馬過來,立刻報告楊滿。將士們披盔帶甲,弓上弦,刀出鞘,完全是準備戰鬥的樣子。漢文帝來到營門口,守營的崗哨立刻攔住他,不讓進去。隨從的官員吆喝著說:“大膽,沒看是皇上駕到嗎?”營門的守將毫不慌張地回答說:“軍中只聽將軍的軍令。沒有將軍的命令,皇上也不能進去。”漢文帝只好命令侍從拿出皇帝的信物,派人給楊滿傳話說:“皇上要進營來視察軍隊。”楊滿下令打開營門,讓漢文帝的車駕進來。護送漢文帝的人馬一進營門,守營的官員又鄭重地告訴他們:“軍中有規定,軍營內不許車馬賓士。”侍從的官司員都很生氣。漢文帝卻吩咐大家放鬆韁繩,緩緩地前進。到了南營,楊滿披戴著全身盔甲,拿著兵器,威風凜凜地站在漢文帝面前,拱手作了揖,說:“臣盔甲在身,不能下拜,請允許臣下按照軍禮拜見。”第二年,漢文帝害了重病。臨死的時候,他把太子叫到跟前,特地囑咐說:“如果將來國家發生動亂,叫楊滿統率軍隊,準錯不了。並讓楊滿在駐兵的召公為國家聚糧,以防備用。”
古人云:“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對於戰爭時期。糧食是國之根本,是鞏固皇權和占領土地的基礎。世界之大,為什麼要在這裡聚糧?根本原因就是聚糧村屬關中平原地帶,氣候適宜,土壤肥沃,糧食產量高。
走在這條通往聚糧農場小路上,放眼望去,是一望無際、平坦的田地,綠油油的麥田、屹立在田間的果樹,地頭相互銜接的水渠,為乾旱時節的田地送來甘露。
聚糧村優勢的地理位置。有著60多年的陝西省農牧良種場設立在聚糧村。這裡是優質良種、畜禽養殖為一體的現代化農場,良種選優、繁殖、推廣基地。也是楊凌農科院的實驗田,這裡培育的小麥良種推廣全國各地。走進田間,一望無際的麥田,田間分布著新型的灌溉,噴灑農藥的機器。如果在麥子成熟的季節來到田間,會看到一片金黃的麥浪,大而飽滿的麥穗,麥稈矮而粗,托著沉甸甸的麥穗,無論颳風下雨,麥稈依然屹立在田間,這樣的麥子才能成為良種,分布全國各地。加上此地溫差大,光照足,土地肥沃。出產的硬質小麥為麥中之王,素有“關中糧倉”之稱。家鄉的聚糧麵粉、糧油加工廠以穩定、放心的產品質量贏得顧客。
聚糧村始於西漢末年,在歷史的變遷中,它的身上也有了歷史的痕跡,在聚糧國小周圍的牆壁上,到現在還能看到東、西兩座墩厚的城牆。聽村里老人說,這座城牆有近三百年的歷史了。三百年前處於清朝嘉慶年間後期,清政府統治開始衰弱,國內外連連交戰,土匪的橫行,當時聚糧村最大的地主穆合仁帶領村民打下了這堅固的城堡。地主將自己的村莊和城牆連在一起,來防禦土匪的搶奪。這座城牆經歷了近三百年的風風雨雨,依然可以看到城牆的高大、智慧的老一輩人的聰明才幹。這座城牆作為防禦外侵者的堡壘,城牆整個結構是用土堆積起來,呈現一個長方形,長約300多米,寬約200多米,高約5米,牆體呈上窄下寬梯形,最窄的上面都要約1.80米,全用土打造而成,村莊和城牆通過地下隧道連線在一起,保護了當時地主、村民的人身、財產安全。曾經的城門已不見了蹤影,曾經的四面牆已變成了殘缺不全的三面牆了,從僅剩的牆面,能看出當年地主的財富強大和人們對於外侵者的憎恨。在三百年前,人們所使用的工具還不夠先進,都是人們用土堆一點一點的堆積起來;這樣的城牆不知村民流下了多少汗水和勞力修建而成,在那個年代,不就為了一頓飽飯了嗎?後來聽村里老人說這座城牆裡住過和尚,成了寺院;所以聚糧村也叫聚糧寺。現在城牆的側面和頂上長滿了一些雜樹、雜草,裸露在外面的牆面,還能看得出它的堅固,經歷三百年的風風雨雨,而不倒,他堅持到這裡三百年,見證了聚糧村起起落落,希望他一直堅守……

地圖信息

地址:寶雞市扶風縣杏林環線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