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公司主要從事香菇、木耳、蔬菜等農副產品種植、加工、銷售。產品主要銷往日本、韓國及東南亞各國,年銷售收入達3500餘萬元。
公司以科技為先導,以質量求生存,始終堅持“信譽第一,消費者利益第一”的宗旨,致力於尋求和開發高科技、無公害、無污染的綠色和有機食品。積極開展技術創新,加大科技投入,大力研究開發高附加值的優質花菇和珍稀菇類以及脫水蔬菜系列產品。
歷史簡介
千張扣肉、
荊州魚糕、八寶飯這三道菜餚是荊州百年老店聚珍園的招牌菜,又稱聚珍三寶。園內楚韻十足的宮廷式菜餚曾吸引了全國乃至世界各地的食客紛至沓來。百年老店曾經門庭若市,高朋滿座,而今卻失去了它往日的風采,熱鬧非凡的“園中園”宴會廳變得門可羅雀。是什麼讓這個文化底蘊深厚的“荊楚第一園”如此沉默……
百年老店聚珍園何時不再沉默
慈僖的御廚曾掌勺聚珍園,百年老店有過享譽全國的輝煌歷史
聚珍園是位於荊州城鬧市中心的一家百年老店,目前已走過了105年的風雨歷程。
這家於清光緒年間由一名叫關漢海的小販創辦的滿族風味餐館,先設於公安門護國寺,後移址南門大街,1960年遷於現址,著名書法家王遐舉、愛新覺羅.溥傑、曹立庵曾先後為該樓題匾“遼瀋無雙味,荊楚第一園”。
談起了聚珍園的創始人關漢海,他是一個經營“江米藕”、“炸藕圓”和各種蒸菜、滷菜、麵點之類的小販。清光緒二十七年(1902年),他同曾在荊州府中主廚的胞弟關全海,在公安門開設一家名為“聚珍館”的餐館,主要經營滿漢宮廷菜餚和地方菜系。
當時,聚珍館內掌勺的大廚肖代是清宮裡的御廚,他做的八寶飯深受慈僖太后喜歡,因八國聯軍攻進北京,慈僖太后逃出京城,肖師傅也就攜帶此飯的配方逃難來到荊州,被“聚珍館”聘請。
御廚肖代烹調技藝嫻熟,所制的菜餚大多是仿照宮廷的烹製方法,色香昧俱佳,吸引了許多食客,“聚珍館”改名為“聚珍園”,其名氣日漸大了起來。
辛亥革命後,前清荊南道觀察使魏祥熙南下路經荊州,在聚珍園內品嘗到“八寶飯”等特色菜餚後,回味無窮的他特贈“遼瀋無雙味,江陵每一園”對聯一副。該店經過關家祖孫三代半個多世紀的苦心經營,成為了古城首屈一指的名號。
上世紀50年代,“聚珍園”公私合營後,關氏傳人關金山上灶掌勺,聚珍園建房屋、聘名師,企業有了進一步發展。
1959年,聚珍園老廚餘占海出席全國群英會,在中南海懷仁堂進行技術操作表演;1988年5月,廚師夏仁俊赴北京參加第二屆全國烹飪大賽;1991年3月,女點心師周傳芳參加湖北省第二屆烹飪大賽,一舉奪得六枚金牌、一枚銀牌;1993年9月,特級烹調師傅兆斌、王家春、江典國三人參加第三屆全國烹飪大獎賽,獲得三金一銀的好成績,從而使該店名揚海內外。
1983年,聚珍園在後院建起一幢三層樓房。湖北省黃鶴樓書畫社曹立奄親書“聚珍園集奇珍異寶,迎來佳賓滿園”條幅,以示慶賀。國內外賓客紛至沓來,先後接待過日本、美國、德國、墨西哥、澳大利亞、羅馬尼亞等國的外賓和港澳同胞、海外僑胞。
1984年初,全國著名書法家、中國美術館副館長五遐舉在該店品嘗美味佳肴後,乘興重寫“聚珍園”牌匾;1984年秋,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關肅霜來荊演出時,到該店進餐,留下了“菜好味好家鄉好,荊州古城寶貝多”的贊語。
1988年,聚珍園又進行了擴建,營業面積達8300平方米。建成開業之際,中國末代皇帝的胞弟溥傑題寫“遼瀋無雙味,荊州第一園”對聯,至今都懸掛在富麗堂皇的大門前。
1992年,聚珍園在慶祝自己經歷90年的風風雨雨之際,更名為“聚珍園大酒店”,並擁有聚珍園酒樓、聚珍園食品廠、聚珍園賓館、聚珍園商場,發展成為多功能綜合性服務企業。
老字號的最大優勢在於其深厚的文化積澱,聚珍園也不例外。“聚珍園”品牌經有關部門評估,其無形資產達126萬元人民幣。
聚珍園的菜餚不僅在配料上反映了極濃郁的荊楚地域特色,而且包含了很深的文化內涵。每一道菜就是一個故事,每一道菜就是一種文化。與其說來這裡吃飯果腹,不如說到這裡追溯歷史。
“龍鳳配”是聚珍園的招牌菜之一,源於東漢末年。相傳劉備和孫夫人成親後返荊州,諸葛亮為了給劉備接風,命自己的廚師研製了此菜。此菜選用荊州特產大黃鱔與鳳頭雞配製而成。盤中大黃鱔被做成龍形,雞呈鳳形,有如龍飛鳳舞。劉備和孫夫人在接風筵席上更夸荊州是“龍鳳之地,魚米之鄉”。
荊州魚糕是聚珍園中“聚珍園珍三寶”中的一寶,源於戰國。戰國時楚都紀南城內有一家專門烹製鮮魚的酒店,一年夏天,店主購進許多鮮魚,客人少,剩魚多,眼看魚肉將腐,店主急中生智,做成魚糕。食客嘗後覺得鮮嫩可口,回味無窮,皆交口稱讚。此糕經後人不斷改進,它已成為式州一帶筵席上的頭道,民諺謂之:無糕不成席。
聚珍園內的荊州春卷是迎春應時的傳統小食品,源於晉代人們在立春之日相互饋食的“春盤”。唐、宋時食“春盤”之風更盛,杜甫曾在荊州留下“春日春盤細生菜”的詩句,蘇軾也曾有“青嵩黃韭試春盤”詩句。明、清以來,春盤便逐漸演變成“春卷”。春卷採用麵粉攤成薄皮,用臘肉、韭菜等作餡子,捲成筒狀,放入油鍋炸熟,色澤金黃,香氣誘人。
除此之外,聚珍園還有“千張肉”、“皮條鱔魚”、“八寶飯”、“冬瓜鱉裙產羹”等特色菜目近200種。
百年老店在艱難中前行
解放後,經過公私合營,聚珍園被納入荊州區旅遊飲食服務公司。直到2004年,它都屬於國營餐館。
據聚珍園餐飲部的張經理介紹,“聚珍園酒樓”是該公司中的一個小門店,有職工42人,經營狀況每況日下。其主要原因是整個公司的經營情況不景氣,其次是負擔重,光退休職工就有兩百多人,加之國營性的經營體制不靈活,導致公司很難發展。曾經熱鬧非凡的“園中園”宴會廳現在變的門可羅雀。
張經理表示,想要打好聚珍園老字號的這張牌,體制改革,引進資金,進得資產重組非常關鍵。如不甩掉包袱,即使現老的招牌也要被拖垮。2005年底,聚珍園實行民營化改革,資源重組後的聚珍園大酒店更名為聚珍園投資廣場有限公司。
為讓聚珍園這塊金字招牌重新亮起來,聚珍園投資廣場有限公司對聚珍園進行了遠景規劃,該公司到西安古城請設計專家就聚珍園現址進行規劃設計,將其打造成集休閒、餐飲、購物等為一體的聚珍園食品廠遷到老南門外。
聚珍園投資廣場有限公司負責人周家華告訴記者,聚珍園周邊的環境優劣對老字號的發展非常重要。位於荊州城鬧市中心的聚珍園旁有個垃圾中轉點和一個移動公廁,這讓前來就餐的食客望而卻步。
到了晚上,擺夜市的各類小攤小販又把聚珍園賓館大門圍了個水泄不通,一次性碗筷、污水等髒物又使這裡一片狼籍。周家華指著園外髒亂不堪的環境,無奈地告訴記者“若不淨化環境,即便是按規劃圖將聚珍園廣場建成,也是沒有人敢來的!希望有關部門能出面干預!
聚珍園如何打破沉默
周家華告訴記者,如今,文化荊州走向世界勢在必行,聚珍園這家百後老店與歷史悠久的古城,深厚的荊楚文化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老店在創新的同時也要把聚珍園淵源的歷史文化傳承下去。聚珍園不應在沉默中沉沒,而要在沉默中崛起。
長江大學經濟管理教授李明武表示,老字號相比一般的名牌,有兩個突出的特點:一是歷史性,其存在少則數十年,多則幾百年,突出一個“老”字;二是民族性和文化性,中華老字號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中華文化傳統和民族特色,突出一個“華”字。老字號能順利的傳承下去,與它獨特的老文化密不可分。
缺乏創新是導致老字號難有作為的一大原因。在市場經濟時代,新技術和新產品即意味著企業的生命力。墨守成規,一成不變,在市場經濟時代無異於作繭自縛。
那么怎樣將創新和保持原汁原味的老字號文化做到很好的有機結合呢?這個問題值得這們深思。
有業內人士指出,要讓像聚珍園這樣的老字號走出困境,需要政府為它們保駕護航。
政府各部門和社會各界要充分認識到其價值,高度重視其在文化名城中,以及開發旅遊資源等方面的作用。根據老字號的不同情況,在保證公平競爭的前提下,採取相應的政策給予引導扶持,把老字號推向市場。
未來發展趨勢
聚珍園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成功兼併荊州區旅遊飲食服務公司後,在全部取得原飲食服務公司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的情況下,以全新的經營管理模式改革現有資產,一年來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如房屋租賃方面,本著市場經濟的原則,合理調整租戶結構,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全年租金收入比上年提高20%以上。自營項目賓館經營一塊,通過改善管理,提高服務質量,使營業收入從過去月收入1萬多元提高到4萬多元,由過去虧損變為盈利。魚肉食品加工一塊通過改善管理,加強行銷使過去季利潤10萬元增加到20萬元。
現在的聚珍園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走過了從企業兼併,到職工安置,從接收資產到成功經營資產,從新公司建立到發展為管理規範、高效經營初具規模的中型民營企業。為了實現企業的發展目標和市、區兩級政府的期望,公司準備在近三年內完成民族飯店的裝修改造、食品工業園和花台中心商務區的建設,其中,花台中心商務區前期籌建工作已在展開,項目規劃設計工作正在進行中。食品工業園一期工程已選定廠址,投資總規模達2500萬元,年銷售額4960萬元,實現利潤1402萬元,整體搬遷擴建工作即將展開,確保年底順利投產。總之,聚珍園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就象一輪初升的太陽,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在市、區兩級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以花台中心商務區為核心,以食品工業園為側翼,全力打造荊州城區的商業航母,力爭實現年營業收入6900萬元,利潤2000萬元。
聚珍園美食文化城建設項目 :
占地面積20畝,建築面積2萬平方米。建設地點:荊州古城東門內旅遊景區;建築風格:明清式仿古建築。
經營項目:
1、聚珍園大酒樓,主要經營荊楚菜系和聚珍園招牌菜輔以現代創新菜品。
2、聚珍園飲食文化長廊,主要宣傳展示荊楚及聚珍園飲食歷史文化,以雕塑、繪畫等方式展示。
3、聚珍園古裝演藝廳:組建專業演出隊伍,排演展示荊楚飲食文化的傳說故事。
4、聚珍園茶樓,仿古茶樓為遊客和市民提供休閒會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