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片名:聚沙
地區:中國大陸
語言:國語
集數:24集
類型:校園青春劇
導演組:鄭鵬,張千山,劉海峰,丁振海,方馳環,曲洪禹,趙懷勇,曾慶欣,何劍波
編劇組:何靜,何劍波,王小娥,郭敏秀,郭瑩,林嵐
攝像:趙懷勇,曾慶欣,何劍波,丁振海
剪輯:鄧煜,何劍波,趙懷勇,王小娥,徐婭丹
報備機構:江西音像出版社2006年11月許可證號:(贛)字第023號
序號 | 劇名 | 編劇 | 導演 | 題材 | 體裁 | 集數 | 拍攝日期 | 製作周期 | 聯合製作機構 | 備註 |
一般 | 喜劇 | 戲曲 |
1 | 聚沙 | 胡辛、何靜 | 胡辛 | 當代青少 | √ | | | 23 | 2006.11 | 2個月 | 南昌大學胡辛工作室、影視藝術研究中心 | |
內容提要:金秋9月,西江大學電視藝術學碩士點迎來了首屆8位研究生。來自革命老區且家庭貧困的秋月兒在學習和生活中屢屢受挫,外冷內熱的張一弛努力保護她,但自強的秋月兒並不接受。秋月兒勤工助學到一位老教授家,卻不知他是同學沈佳琪的外公!秋月兒替代沈佳琪在舞台上出色的表演,反而遭到同學們的誤會。秋月兒的養母殷山紅到省城來看病,說出了秋月兒的身世真相,秋月兒為養母的高尚情操所感動,做出了退學回村小教書的決定,同時拒絕了張一弛的求愛。此舉引起師生反思,她們真誠地從山裡找回秋月兒。在電視台實習的沈佳琪主動幫秋月兒尋找生母,沒想到她們竟然是姐妹!張一弛決定為母親捐腎。手術前夕,師生來到醫院,秋月兒勇敢地沖向張一弛作了愛的表白。散開的沙子,在歷經了人性真情的磨礪之後終於聚到了一起。 |
省級管理部門備案意見 | 同意備案 | 相關部門意見 | |
角色簡介
秋月兒:
西江大學首屆電視藝術學研究生。來自井岡山深處的山村
教師,紅軍後代,純樸、知難而進、不屈不撓。後來才知曉她只是養女,有著身世之秘。
張一弛:西江大學首屆電視藝術學研究生。入學前已在音像公司乾過五年攝製的工作,技術好。貌似粗獷,實則外冷內熱。因牽扯到家庭、情感、人際等糾葛而行蹤詭秘,常為人誤解。
沈佳琪:西江大學首屆電視藝術學研究生。出身書香門弟,外祖父是西江大學著名
植物學家,父母在
美國工作。生活優裕,單純熱情,但極端地以自我為中心而不覺,既嬌更驕,一位典型的現代大小姐。
顧言:西江大學首屆電視藝術學研究生班長,委培生,在行政單位工作多年,在班上年齡最長,為人老練世故。在情感問題上常患得患失。
江鴻:西江大學首屆電視藝術學研究生副
班長,端莊大方,清純簡單,恪守傳統,有正義感,但待人接物較幼稚,看問題常有不食人間煙火之感。
韋小北:西江大學首屆電視藝術學研究生。性格善良、遇事愛做和事佬,胖乎乎地被人稱為“皮球”。他敏感且有好奇心,但因膽怯常常陷於可笑的
尷尬局面。
塗芃芃:西江大學首屆電視藝術學研究生。是一女胖胖。她糊塗又精明,蠻橫又卑躬,根深蒂固的嫌貧愛富。她刻薄又多嘴多舌地挑起了種種事端,但秋月兒的退學讓她反省,後來有所轉變。
薛哲:西江大學首屆電視藝術學保送研究生。他來自
農村,珍惜學習時光,是一勤奮好學的書呆子。但他對理論聯繫實踐有牴觸,認為那跟種田差不多!
劇情介紹
故事圍繞著西江大學電視藝術學首屆8位研究生的生活展開:為了完善電視藝術學的教學方式,電視藝術學點長白芒教授勇於創新帶領8研究生加強影視實踐課,拍攝出的電視片多次在電視台播放,獲得一致好評。即便這樣,學校拘泥於陳腐的學術成果評判標準對學生實踐並不支持,為此,白芒和院領導水夢舟衝突不斷,年輕老師雖各自為政,但都站在白芒一邊,對院長也偶有不恭。課堂之外,來自革命老區的鄉村教師秋月兒在勤工助學的過程中巧入了同學沈佳琪的家庭,引出了一段隱藏20多年的身世之謎;外冷內熱的張一弛面對秋月兒的窘境始終以保護者的身份出現,但自己也麻煩不斷,為母治病籌錢惹上了黑社會不得脫身;班長顧言雖然為人老練,但和張一弛的矛盾,以及副班長江鴻,沈佳琪之間的情感糾葛也讓他手足無措;書呆子薛哲和小胖子韋小北遇事膽小卻偏愛摻和,發動四大美女對神秘的張一弛進行跟蹤,惹出笑話不斷;塗芃芃為人勢利刻薄,遇事愛分析推敲,自認為精明仔細確總把簡單的事情複雜化,挑出矛盾無數……
在短短的一年裡,這八位不同性格的年輕人既讓我們感受到了研究生群體或豐富多彩或枯燥沉滯的學習生活,又或多或少地體驗了溫馨又不乏傷感的情感波折。傳統與現代觀念的碰撞,上下求索與渾渾噩噩的牴牾,分明的正義與模糊的邪惡的較量等等諸多尋常與不尋常的故事,就發生在他們身邊。這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青春偶像劇之校園青春劇,它折射出時代驕子研究生生活圖景,積澱又迸發出當今教育問題的種種思考,以及對知識青年新一代素質的拷問,從某種意義上說它是一個勇敢的嘗試作品。在大浪淘沙、沙裡淘金、
聚沙成塔的追尋中,以學院派對電視藝術的探求,從主題立意、故事編織、雅俗對白、畫面創意等諸方面流淌了辛勤的汗水。讓人感奮,讓人思考。
幕後製作
2007年五一黃金周期間,中國教育電視台將首播中國首部由該研究生自編、自導、自演、自拍、自製,同時也是反映研究生生活的24集電視連續劇《聚沙》。
自編:有“背景”的創作當然不一樣
2005年開學不久,中國著名女作家、南昌大學影視藝術研究中心胡辛就鼓勵該中心2004、2005級廣播電視藝術學研究生自己創作一部反映他們自己生活狀態的劇本。該劇創作小組總共20人,分成兩個大組,2004級研究生和2005級研究生各為一組,單獨進行創作,每寫一集,大家再碰頭開會進行討論。就在這樣的寫作方式下,不出一個禮拜,同學們就拿出了一部新鮮的作品。而正當他們為自己的作品感到得意之時,中心主任胡辛卻給他們“潑了一盆冷水”,她認為這份劇本存在很大的問題,並一一給同學們指出問題所在。
首先在整體上,同學們的作品分叉太多,基本走向為橫向發展,而無縱向發展。其次在劇本要求上,同學們的作品不能構成劇本作品。因為劇本作品要求的擰繩式故事情節在同學們的作品中並無鮮明體現。另外在細節上,同學們的作品過於瑣碎,沒有做到環環相扣,在一些情節上過於天真幼稚。但是,對於這些中肯的批評,有些同學並不認同,他們認為胡老師的要求太高甚至有些挑剔。對此胡老師並不生氣,她還是苦口婆心從一個專業作家的角度對同學們的創作進行指導並給予有效的建議。在閒暇之餘,胡老師經常找同學們進行個別交談,並無私的把自己以前的創作手稿展示給同學們,和他們交流創作中的細節問題。另外,胡老師還總是把一些名家名作借閱給同學們,讓他們從中吸取經驗。就這樣,一個學期下來,該部作品終於得到完善,電視劇的文本也初步得到確定。此時的創作組同學才心服口服。而當這樣的作品擺在大家面前,所有的同學都不禁為之讚嘆,大家在傳閱之時,都紛紛說著一句話,有“背景”的創作就是不一樣!
自導:逆境出人才
劇本定下來,接下來就進入到實戰階段。《聚沙》正式開機的日子為2006年3月31日,那天的天氣很晴朗,而同學們的心情卻各不一樣。有喜悅興奮者,有躍躍欲試者,同時也有緊張不安者,也有懷疑質疑者。就在這樣複雜的情緒中,南昌大學影視藝術研究中心的2004級和2005級的三十多位同學上路了。但無論如何,在拍攝的初期,同學們的狀態基本都到位了。在第一集“秋月進城”那場戲中,同學們都配合默契,把作品中描寫的狀態都如實的用鏡頭表現出來了,秋月“農村女教師”的形象刻畫的很成功。
但到了4月中旬,問題出來了。電視劇已經拍攝半個月了,卻一直還停留在第一集上。這離拍攝要求的“三天一集”的要求相差太遠。而此時的同學們早已過了興奮期,他們心裡一個個在懷疑和退縮。我們真的能拍攝電視劇嗎?這樣的心理勢必導致工作中要出問題。大家對於工作你推我,我推你,幾十個人都各自為政,磨洋工,開小會,劇組陷入一片混亂。
就在此時,又是中心的老師站出來鼓勵他們。胡辛立刻做了決定,劇組必須成立導演組,由導演組來進行具體工作的安排協調。其他同學也要各自分工,整個劇組必須分工明確,獎懲分明。胡老師特別抓導演組,她三番五次找導演組同學談話,並給予他們技術上的大力指導。而其他老師則日夜陪著同學們進行拍攝,並分別下蹲到各個小組進行知道。所以就在這樣的環境中,2004、2005級中好多同學迅速成長,成為可以獨當一面的導演。整個導演組同學在堅持統一的拍攝風格的原則下輪班進行導演,採取導演負責制,所有同學都必須服從值班導演的協調分配。這樣既結束了開拍階段“一片混亂”的局面,又給同學們給予良好的休息時間養精蓄銳。
自古謂逆境出人才,《聚沙》就在混亂的境況中培養了一批導演之材。他們或許就是明天在社會上發光發熱的影視人才。
自演:要的就是這份原生態
如果說《聚沙》中導演組的壓力是橫空而降,那么演員組受到的壓力更是前所未有的。從未有過表演經驗的一群研究生來演戲,這聽上去多少有些不可思議,事實上很多外界人士對他們的表演表示質疑,有人乾脆建議讓表演系的學生進入劇組。怎么表演,怎么頂住外界的壓力,這是演員組遇到的最大問題。同學們都困惑了。
“怎么表演?你們平常在生活中是怎樣就怎樣,這本來寫的就是你們自己,這就是本色演出嘛!”這是胡辛當時的原話。也正是這句話讓同學們恍然大悟,撥開雲霧終見天。
男主角曾慶欣,劇中張一馳的扮演者,拍戲伊始卻是靦腆有餘,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我演男一號,那真是趕鴨子上架!”但胡老師並不這樣認為,她覺得這部電視劇要的就是這份原生態,要的就是同學們的純真勁。也正是她如此的鼓勵,讓曾慶欣走出自卑的狀態,放開去演,去表現。
沈佳琪,《聚沙》中的女主角,一位養尊處優,可愛、可惱的現代大小姐,她的扮演者是2004級的聞藝同學。對於這個人物形象,聞藝的壓力並不是很大,因為這個角色與其本人的性格特點簡直如出一轍。散漫、驕傲、任性,聞藝在劇里劇外都在演繹著。可以說,在《聚沙》的拍攝中,聞藝成了一個最讓大家頭疼、挨老師罵最多的一個演員。在都市頻道做出鏡記者的她,常常讓劇組一班人馬苦苦等待;可惟一一次到達最早而沒戲拍的她,居然會急不可耐地衝著老師發脾氣。回想著自己的任性和胡辛毫不客氣的批評,幹練、時尚的聞藝再次向劇組致歉。她坦言:“我現在明白,個人價值的實現並不等於一切以個人為中心,人一定要有集體觀念,只有環境和諧了,個人的生存空間也才會更大。”
這就是沈佳琪,這就是聞藝,這就是《聚沙》要的原生態。
這就是《聚沙》要的深意。
從2006到2007,從出現問題又到解決問題;無論是在明媚的春天,還是炎熱的酷暑,我們總能在南昌大學的校園裡看到一群快樂的“表演者”,他們在大庭廣眾之下“表演”著他們的生活,他們在用自己的行動告訴人們當下的研究生是怎樣的生活著,煩惱著,快樂著。
自拍:技術無非就是要吃苦
一部電視劇成功與否,其涉及的問題實在太多。一個部門的失敗,就能影響整個劇的走向。這其中就包括一個很重要的拍攝問題。
關於拍攝,在在影視藝術研究中心成立之初,該中心主任胡辛就著力在考慮這個問題。中心第一屆研究生,2004級的三位男生從入學開始就跟著胡辛學技術,老道執著的教誨,加上他們肯學勤學的精神,到《聚沙》開機之時,拍攝已經不是一個大問題了。關鍵是他們肯否在拍攝中用心而已。事實上,在拍攝階段中也曾出現過攝像不盡職的現象。2006年5、6月份,天氣越來越熱,人長時間趴在機子上,心情難免浮躁,攝像師對待鏡頭就不像以前那么細心了。而只要胡辛看到了這些不合格的鏡頭,她絕對不放過,必須重拍。當時同學們都有怨言,而到如今,同學們回顧以前,大家都特別感謝胡老師,大家都為她的這種藝術熱情和謹慎佩服,如果沒有她執著的專業精神,或許今天的《聚沙》將是另一個樣子。
技術無非就是要吃苦,這是中心胡老師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也正是她的這個要求讓拍攝組的同學嘗盡了苦頭,更學到了技術。如果說導演組的同學還是導演的好材料,那拍攝組的同學已經成就了攝影的本領,拍攝組的三位男同學畢業之後完全可以勝任攝像的職位,他們已經具備獨當一面的能力。
自製:要的就是精品
2006年7月,暑假即將來臨。《聚沙》終於拍攝完成。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後期的剪輯製作了。眾所周知,剪輯要的就是對藝術的感覺和對藝術負責認真的態度。關於這兩點,廣播電視藝術學的同學們真是收益匪淺。
一個鏡頭剪了?不流暢,再剪。一段話錄了?還有雜音,還要重錄。一行字幕校了?位置不對,又校。
在後期製作中擔任字幕校對一職的徐婭丹同學就曾為了一集中出現的幾個錯別字重新上機,甚至熬通宵把字幕重新輸入。而事實上,為了讓剪輯更流暢無誤,劇組還特別成立了一個夜班組,其中包括剪輯組、導演組和演員組的負責人,也包括劇務組的許多同學,甚至中心老師包括胡老師親自帶隊熬通宵,對白天的剪輯工作進行校對。他們首先對白天的剪輯出來的作品看了又看,提出意見,做好記錄,對每一個細節大家都進行開放式的討論,做到不放過一個失誤,不放過一個閃失。
這就是全體劇組對待製作的態度。這也是中心胡老師嚴格要求下的工作方式。正是為了將《聚沙》順利製作完成,正是大家心中懷揣著一個共同的目標,正是有了胡辛精益求精的要求,同學們哪怕一個夜班加一個夜班,哪怕夏天穿棉襖,都毫無怨言。
從《散沙》到《聚沙》,從春到冬,南昌大學影視藝術研究中心的燈一直在亮著,影視中心的人一直在奔跑著。
他們在尋夢,尋找一個中國教育史上從未上演的夢想。
他們在創造,創造一個讓中國影視界刮目相看的神話。
他們在用自己的行動告訴人們,中國當代的研究生有夢想!有追求!更有實力!
所獲獎項
2007年五一黃金周中國教育電視台(CETV—1)播出。
2008年春節期間江西電視台第五頻道播出。
2008年江西紅星音像電子出版社出版。
2008年《聚沙》(小說)由百花洲文藝出版社出版。
2008年10月《聚沙》獲中國高校影視創作獎。
2009年10 《聚沙》獲江西首屆“翠竹獎”最佳校園題材獎、評審特別獎、最佳學生女演員獎。
2009年11月《聚沙》入圍四川國際電視節國際大學生影視作品“金熊貓獎”最佳劇情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