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元號弓箭製作技藝

聚元號弓箭製作技藝

聚元號弓箭製作技藝,北京市朝陽區傳統手工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聚元號弓箭製作技藝承襲了中國雙曲反彎複合弓的優良傳統,弓的主體內胎為竹,外貼牛角,內貼牛筋,兩端安裝木質弓肖。弓的製作分成弓的“白活”和裝飾的“畫活”兩個環節。

2006年5月20日,聚元號弓箭製作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Ⅷ-44。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聚元號弓箭製作技藝
  • 批准時間:2006年5月20日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遺產編號:Ⅷ-44
  • 非遺類別:傳統技藝
  • 申報地區:北京市朝陽區
歷史淵源,工藝特徵,規格等級,質量,實用規格,工藝流程,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現狀,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文化軼事,

歷史淵源

聚元號弓箭起源於清朝,當時,聚元號弓箭鋪位於北京東四十字路口西南角的原弓箭大院內。這一時期的弓箭大院屬於皇家特設的兵工場(皇家作坊),那裡的弓箭鋪均屬皇家專有,從業者大多為皇親,並以滿族為主,其產品均上交兵部、禮部、戶部等,不得外賣。當時,聚元號做的弓主要供皇宮使用,並且定期由宮中按弓箭大院的人數發放錢糧。
民國時,弓箭大院裡,只剩“聚元”、“天元”等7家。出於對弓箭傳統技藝的熱愛和文化傳承的自覺,楊福喜全面繼承了聚元號清代皇家弓箭作坊的全套技藝。

工藝特徵

規格等級

聚元號弓箭製作技藝考究,材料上稱,精益求精。聚元號是老北京眾所周知的宮廷弓箭作坊,製作的弓箭也嚴格地遵從封建等級制度。帝王使用的弓為特製弓,九把弓合在一起,剛好圍成一個圓,以便體現“天圓地方”一同九州的寓意。諸候的弓,七把圍成圓,大夫的弓,五把圍成圓。聚元號可以按照封建等級高低製作出不同規格的弓。民間的弓箭作坊不知道這些規矩,也就沒有這么多制弓的規格了。

質量

聚元號的弓箭更能體現出辟邪、鎮物的吉祥寓意。聚元號弓箭在原材料上精益求精,製作工藝極為講究,從質量上說儘管與民間普通弓箭沒有太大差別,然而作為專為皇家服務的宮廷弓箭坊,聚元號對弓的裝飾則飽含了人們追求吉祥平安的精神寄託,同時也體現出皇家的極盡著華。給皇家貴族製作的弓箭,多是懸掛在主人家牆上當室內裝飾的,自然要將辟邪鎮物的寓意蘊含在對弓的裝飾描畫之中。即使皇家貴族真要拉弓射箭,也多是為了鍛鍊身體,修身養性。真要外出圍獵,皇家貴族拉弓射箭也大多是做個樣子,真正的狩獵是眾多隨從的任務。因此,聚元號的弓箭在保證質量上乘的同時,更加注重對弓箭的裝飾。聚元號對畫匠的要求比民間作坊要高得多。這正是聚元號當家人常說的“工匠易得,畫匠難求”。

實用規格

聚元號的弓箭在實用性上也有不同規格。聚元號作為官家弓箭坊,既為皇親國製作精美弓箭,也為兵部製作高品質的實用弓箭。尤其是,聚元號要為禁衛軍或者衛成部隊生產弓箭。給兵部製作的弓箭實用性必然是第一位,但是選料和製作工序仍與民間弓箭的製作有很大差別。聚元號的實用弓箭也明顯具有精緻、名貴、大氣的特色。

工藝流程

聚元號弓箭製作技藝承襲了中國雙曲反彎複合弓的民族傳統。選用傳統的竹胎,一面敷上牛筋面向射手,外側一面是貼上牛角,弓身在不上弦的時候,也彎曲呈外翻的弧形,故而稱為反曲複合弓。製作工序大致分成弓的功能性的“白活”和裝飾性的“畫活”以及製作弓弦三個主要階段。一般來說,弓弦的主要材料由牛皮和棉線兩種,而聚元號今天所採用的多為棉線。
1、“白活”工藝
聚元號傳統弓的主要製作工序有制弓胎、下望把、勒牛角、鋪牛筋、爬板凳五大步驟,細分則有200多道。所使用的工具有板発、鋸刀、木銼、筋梳子、弓枕等十多種,製作中還有很多專用的工具,例如錛子(製作弓)、壓馬(特殊的操作台)、線車子(線用的)、弓挪子(彎弓形狀專用)、箭桿側、弓消模版等等十餘種特殊工具。據楊福喜師傳說,老年間留下來的一些做法和工具確實是非常好,自己實在找不到更合適的辦法來改變。畢竟,聚元號製作弓箭已經300多年的歷史了,十幾代工匠,不斷發展這門手藝,已經臻於完善和成熟,其間很多細節不親自操作,肯定是眼高手低,看是看不會的。
(1)製作弓胎,一般選擇江西贛南的竹子,竹竿需要結實粗壯,經過至少年的陰乾成為乾竹,鋸掉兩端保留中間比較平直的一段,砍好的竹胎用炭火烘烤,用力彎曲使之成圓弧形,之後將它支撐在門與地板之間,固定24小時成形。
(2)下望把,製作望把的材料大多為榆木,鋸成長方形,其作用是嵌於竹胎內側的中間,以方便把握。在竹胎的內側表面用自製的錛子砍出約4厘米的回槽用於嵌入望把,深度要準確的控制在正片竹胎厚度的一半,然後用木銼挫平。將提前熬制好的豬皮鰾加熱軟化,分別在竹胎的凹槽處及砍制好的望把上均勻塗抹豬皮膠,待稍干將其粘在一起。粘接使用的是動物膠,也是天然材料,早先是魚鰾膠後期是豬鰾膠,原先在弓箭大院有專門的師傳做膠,現在只能全部自己熬膠。為了粘的牢靠,要使用壓馬、走錯等特製工具,把粘在一起的望把和竹胎固定在壓馬上,用走錯帶動繩子將其捆牢,靜置十幾個小時。
聚元號弓箭製作技藝聚元號弓箭製作技藝
(3)勒牛角,製作一張弓需要一對水牛角,選用的大多是產自湖北地區的,長度在60厘米以上為宜。把水牛角沿著外弧側面鋸下,一對水牛角用在弓胎上的只有細細的兩條。鋸下來的兩支牛角要靠手工磨平再貼上到弓胎上,牛角磨到3毫米左右,在火上稍微烤一下,待牛角慢慢變軟,再用重物將其壓平。將加工後平直的牛角面放在大板凳上,使牛角面內側向上,再在上面劃出一道道條紋,讓牛角塗上豬皮鰾後粘的更加牢靠。
(4)鋪牛筋,牛筋選用水牛的背筋,風乾之後,潤濕,再用手工硬,然後點點撕開,成為細絲。撕出的筋絲打成捆,使用時要在水裡浸泡,外部環境的溫度直接影響著浸泡時間,泡的時間越長,鋪起來的弓效果越好。根據牛筋的長短確定要鋪幾道筋,從中間開始,然後向一端延展,鋪好後要陰乾一到兩天的時間,然後再開始鋪另一端。鋪好後,要注意檢査整個弓有沒有變形。鋪筋的層數直接影響到功力的大小。一般的弓要鋪三層,以50磅的弓為例,要鋪5層,60磅的要鋪6層。
(5)爬板凳,首先要把上好弓拿子的弓體放在大板凳上,並用繩子把弓體與板発綁在一起。然後把兩個弓枕墊在弓體下面,使弓體發生較大的反曲變形。隨後將弓拿子解下,此時弓體的兩個臂力之間的弧度是不一樣的,所以要先用板銼一點點挫弧度較小的牛角面,還要用雙手感受兩側的力量是否相當。
2、“畫活”工藝
弓體成形之後,就是“畫活”的步驟了,對弓體進行精加工,打磨和拋光,貼上防潮的樺樹皮,弓箭最怕受潮,樺樹皮的防水性能相當好。用軟木紙包纏望把,用鯊魚皮或者蛇皮包纏工消,弓身上貼上吉祥圖案,上漆之後即為成品了。
3、制箭工藝
制箭步驟主要環節也是五步,包括調桿、打皮、刮桿、安裝箭頭和尾羽。聚元號弓箭對材料要求非常嚴格,箭桿用的是選自北京西山門頭溝深山區的“六道木”。採購回來的六道木很多不是筆直的,有彎度的木桿需要校直後才能使用。制箭的關鍵步驟是刮桿。箭桿要用不同的側子分時段地側出來,需要中部略微粗一些,兩端稍細,接近箭扣處要略粗。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聚元號弓箭製作技藝完整地保存了傳統弓箭製作複雜的生產工藝流程、細膩的工序和精湛的技術,濃縮了中國傳統弓箭發展軌跡和弓箭文化。這些技藝難以為現代技術所替代,是中國傳統手工工藝的傑出代表,是一份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聚元號弓箭也是中國傳統弓箭發展軌跡和相關文化的縮影,它所製作的弓箭除了作為兵器和娛樂、收藏品外,更有著任何現代技術仿製的弓弩或其他類似工具無法替代的特殊作用,對於研究中國社會發展、禮儀娛樂、兵器工藝、民族習俗、生產生活和工藝美術、競技體育等方面無疑有著很高的認識價值和學術價值。

傳承現狀

聚元號弓箭製作技藝的傳承發展現在面臨很大的困難,傳承人楊福喜生活窘迫,工作條件與環境都很差,而且沒有徒弟繼承他的手藝。如果不及時採取保護措施,技藝失傳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傳承人物

楊福喜,男,漢族,1958年生,北京人。2007年6月,楊福喜入選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北京市朝陽區申報。

保護措施

2000年,國外出版了香港知識產權署署長謝肅方先生的《射書十四卷》一書,該書是明代以來首本全面論述中國射藝歷史的著作書中對聚元號弓箭鋪進行了介紹。
2008年1月,新華出版社出版《聚元號弓箭》一書。該書全面記述了聚元號弓箭鋪的發展史,被學者誓為第一部當代中國弓箭的普及讀本。

社會影響

國際影響
1951年,英國商人通過北京市進出口公司與聚元號簽訂長年契約,每月從聚元號進口30張弓。
重要展覽
2007年10月6日-7日,在北京民俗博物館(東嶽廟)舉辦的“北京人過中秋”民俗遊園活動中,聚元號弓箭製作技藝得到展示。
2008年6月6日,在大興影劇院舉辦的“老北京的玩意兒”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展演活動中,聚元號弓箭製作技藝得到展示。

文化軼事

每年陰曆四月二十一日,是弓箭行業祭祖的日子,由弓箭大院各弓箭鋪輪流坐莊承辦。這一天,所有弓箭鋪的手藝人都歇業,到弓箭大院的家廟參加慶典,燒香祭祝,設宴唱戲,擦淨佛像,並為祖師像穿上樹葉做的衣服,披上大袍。在家的婦女和兒童吃白煮肉、黃花魚,燒香磕頭。祭祖活動的花銷由弓箭大院全體弓箭鋪均攤。這個活動一直持續到1952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