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泉山觀音寺

聖泉山觀音寺

聖泉山觀音寺位於北京市懷柔區橋梓鎮口頭村,始建於唐代(一說明代),如今已找不到確切的建造時間的文字記載。

據傳說,唐代女將樊梨花鎮守幽州北境,一次被困聖泉山,情急之中急呼觀世音菩薩顯靈,後樊梨花突圍而去。事後在此地為觀世音菩薩建寺塑像。

聖泉山觀音寺正殿前東側有古井一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聖泉山觀音寺
  • 位置北京市懷柔區橋梓鎮口頭村
  • 建於:唐代
  • 占地:2000平方米
概述,布局,傳說,追尋禮佛傳統,

概述

聖泉山觀音寺位於北京市懷柔區橋梓鎮口頭村北3公里許聖泉山腰凹處,俗稱口頭北寺。建於明成化二十年
(1484年) ,清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重修,占地2000平方米,四周青山環繞,甚是幽靜。
聖泉山觀音寺

布局

寺內殿宇南向,建築面積450平方米,前殿一間,兩圓窗,前檐旋子彩繪,後檐蘇式彩繪。後殿三間,無檁前出廊,進深2間,灰筒瓦,硬山調大脊,龍草和璽彩繪,徹上明造,另有東西耳房和東西廂房。

傳說

寺院後殿前立兩座碑。其左碑為成化二十年建寺之碑。其右碑為清嘉慶二十一年修繕碑。此碑前方有一口斜井。傳說此廟原無井,和尚每天都要下山去背水,非常艱苦。這樣年復年,日復日感動了韋馱,從外地背來一口井,由於時間緊迫,雞鳴天亮井尚未安正而止,所以人們稱它為斜井。 現在保存較為完好。

追尋禮佛傳統

悠久的佛教文化和正統的禮佛傳統是聖泉山景區自2006年重修開放後的最大旅遊亮點,與此後推出的民俗村一起組成了聖泉山旅遊主體。
上山的道路一律是坡道,鮮有台階。兩邊的景觀結合了文物、自然和人造三種風格。據景區經理赫首君介紹,儘管聖泉寺的歷史悠久可追隨到唐代,但是年深日久,風雨侵凌,唐代建築已不見蹤跡。只有觀音寺內正殿前西側及韋馱殿東南角,尚可見到兩株古槐殘存的根樁,直徑達1.5米以上,應是唐代遺存。所以為了挖掘和豐富景區的人文魅力,兩年來投入大量資金,修葺了諸多碑文,佛教經典故事壁畫以及“二十四孝”故事的浮雕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