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水綠茶

聖水綠茶

聖水綠茶,湖北省十堰市竹山縣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

竹山縣種茶歷史悠久,產茶歷史可以追溯到夏商時期,到唐代極盛時期以後,聖水綠茶成為貢品,聖水毛尖多次被評定為“湖北名牌產品”,在第二、三屆中國國際農業博覽會上連續兩次奪得金獎。聖水綠茶外形圓直,色澤翠綠,白毫滿披;花香持久,湯色嫩綠明亮,滋味鮮醇爽口。

2010年05月2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准對“聖水綠茶”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聖水綠茶
  • 產地名稱:湖北省十堰市竹山縣
  • 品質特點:鋒苗挺秀,色澤翠綠,鮮醇爽口
  • 地理標誌: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誌
  • 批准文號:國家農業部公告第1395號
  • 批准時間:2010年05月25日
產品特點,產地環境,地理位置,土壤地貌,水文情況,氣候情況,歷史淵源,生產情況,產品榮譽,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質量技術要求,

產品特點

聖水綠茶產於“中國高香型生態綠茶”之鄉湖北省竹山縣,覆蓋全縣15個產茶鄉鎮,20餘萬畝茶葉基地。產品精選上等茶芽,採用傳統工藝加工而成,產品獨具天然花香、滋味鮮醇、湯色綠且明亮、入口清甜,飲罷回甘生津,齒頰余香,喉部濕潤甘甜,神清氣爽,對身體健康大有裨益。千百年來,聖水茶文化代代相傳,產品以“綠色、有機、健康、安全”為主題,先後通過了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QS食品質量安全和OTRDC有機茶三大權威認證。
1、外在感觀特徵:聖水綠茶歷史悠久,素有“貢茶”之譽;產地生態獨特,環境優越。產品外形圓直,鋒苗挺秀,色澤翠綠,白毫滿披;花香持久,湯色嫩綠明亮,滋味鮮醇爽口;葉底嫩綠明亮、勻齊;有機內質,品質上乘。
2、內在品質指標:聖水綠茶游離胺基酸≥2.0%,水分含量≤6.5%,總灰分≤6.0%,碎末茶≤6.0%,粗纖維≤13.5%,水浸出物≥36.0%。
聖水綠茶
聖水綠茶

產地環境

地理位置

竹山縣地處鄂西北秦巴山區武當山南麓,東鄰房縣,西接竹溪,南靠重慶巫溪,北與陝西白河縣接壤。全縣海拔最高為2740.2米,最低220米,地理坐標為東經109°33′—110°26′,北緯31°30′—32°37′之間。

土壤地貌

竹山縣土壤種類較多,有黃棕壤、石灰岩土、潮土、紫色土、水稻土等5個土類,14個亞類,28個土屬,65個土種。土層厚度在80厘米以上,有機質含量高,養分全面,富含鋅、硒等多種微量元素,土壤多為微酸性,pH值一般在4.5-6.5之間,竹山縣地貌由北部、中部、南部三大地勢組成,整個地勢是西高東低、南陡北緩、中為河谷平壩。地勢南北高,中部低,四周高山環繞,由兩側分向中部傾斜,略成盆地形勢。

水文情況

竹山縣有堵河、縣河兩大水系。全縣降水量較充沛,平均年降水量1088.3毫米。來水面大,陝西省鎮平縣和湖北省竹谿縣的全部及房縣、神龍架林區的一部分河流,均匯於竹山縣堵河;同時絕大部分地區為山巒重疊、谷峽溝深的山道,河道比降大,落差大,所以水資源和水能資源都很豐富。竹山縣是南水北調水源區,境內沒有大型工廠,無“三廢”排放和大氣污染,也沒有重金屬污染歷史。根據環境監測部門監測,竹山縣境內地表水達到國家《地面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的Ⅱ類水質標準;水質感觀良好,無色、無臭、無味、透明,pH值在5.5—7.5之間,砷≤0.05、鎘≤0.005、鉛≤0.05,有關指標符合中國和世界衛生組織制定的飲用水質準則。

氣候情況

竹山縣地處南北氣候過渡帶,屬北亞熱帶季風山地氣候。氣候的主要特點是:雨熱同季少嚴寒,旱雹陰雨災頻繁;水熱垂直差異大,中暖北次冷濕南。全縣平均年降水量927.1毫米,降水集中在4—10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85%,年平均雨日110天,雨日由北向南逐漸增多。年平均溫度15.6°C,年積溫4651°C,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537.2小時,無霜期為246.2天。四季分明,雨熱同步,早春回溫快,夏季溫度大,秋季延秋長,冬季無明顯極限低溫,境內自然環境因群山疊起形成切割深度,晝夜溫差大,小氣候立體分布明顯。適宜的地理氣候條件,豐沛的水資源,廣闊的山地面積,為聖水綠茶的生產提供了優良環境。
聖水綠茶
聖水綠茶

歷史淵源

竹山縣種茶品茶歷史悠久,茶文化底蘊深厚。有關資料表明,在唐朝武周年間,竹山的茶葉就已具有相當的知名度。早在《中國茶葉五千年》一書中就有記載,相傳盧陵王李顯謫貶房陵後思母心切,在回長安途中路過竹山得勝聖水村時,品嘗了當地的茶葉,見其品質殊異,乃茶中極品,遂帶少許獻於母后武則天。武后品欽此茶,倍加讚賞,遂賜名“聖水貢茶”,並令建御茶苑和聖水寺,以傳承聖水茶藝。
千百年來,聖水茶文化代代相傳,使“聖水綠茶”成為竹山縣“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栽培利用的歷史淵源可究。竹山縣一直把聖水綠茶作為竹山縣的主導產業,先後出台了《竹山縣聖水綠茶產業“十一·五”發展規劃》等政策,使聖水綠茶生產規模不斷擴大,栽培模式不斷最佳化,技術水平不斷提高,銷售渠道不斷拓寬。

生產情況

2014年,竹山縣茶園總面積已達20多萬畝,年產乾茶近6000噸,茶葉基地遍布全縣15個鄉鎮、120多個村,茶農近3萬戶、12萬人。

產品榮譽

2005年,竹山縣被中國特產之鄉組委會命名為“中國高香型生態綠茶之鄉”。
2006年,聖水綠茶分別通過國家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認證。同年,獲評為湖北十大名茶。
2007年,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把聖水綠茶綜合生產標準化列入全國農業標準化示範區。
2010年05月2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准對“聖水綠茶”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聖水綠茶
聖水綠茶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竹山縣城關鎮、潘口鄉、溢水鎮、麻家渡鎮、寶豐鎮、擂鼓鎮、秦古鎮、竹坪鄉、得勝鎮、大廟鄉、文峰鄉、雙台鄉、樓台鄉、深河鄉、田家壩鎮、官渡鎮、柳林鄉等十七個鄉鎮。地理坐標為東經109°33′—110°26′,北緯31°30′—32°37′。

質量技術要求

1、產地選擇與特殊內容規定:聖水綠茶基地位於城關鎮、潘口鄉、溢水鎮、麻家渡鎮、寶豐鎮、擂鼓鎮、秦古鎮、竹坪鄉、得勝鎮、大廟鄉、文峰鄉、雙台鄉、樓台鄉、深河鄉、田家壩鎮、官渡鎮、柳林鄉等十七個鄉鎮。產地環境質量必須符合NY/T391—2000《綠色食品產地環境質量標準》的要求。
2、品種選擇與特定要求:選擇適合本地環境條件的聖水綠茶,符合DB42/T292—2004《聖水綠茶栽培管理技術規範》中聖水綠茶苗木出圃規格要求。
3、生產過程管理:聖水綠茶生產過程必須執行DB42/T292—2004《有機食品聖水毛尖》。為了保證聖水綠茶的品質特色,尤其要注意以下環節:
(1)茶園肥培管理:茶園推廣使用有機肥,少施用化肥;有機肥主要以經過腐熟的土雜肥、餅肥、廄肥等為主,施肥結合中耕鬆土和深耕時進行;同時茶園推廣套種綠肥。
(2)病蟲害防治:以“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為原則。採用農業、物理、生物防治方法。堅持對茶園中的昆蟲實行一定程度的“自生自滅”生長。儘可能減少農藥等化學用品的殘留。通過這一做法,起到保護天敵,使其自然繁殖,達到動態可控制平衡狀態。病蟲害綜合防治主要採取:
①做好茶園修剪、除草及中耕。揀除病葉蟲枝,切斷病蟲害蔓延的途徑,破壞害蟲棲息場所,抑制其繁衍。淺鋤防雜草生長,保持茶園清潔。
②重視茶葉採摘,要勤采勤摘。多次分批及時採摘,減少主要害蟲小綠葉蟬取食繁殖場所。
③養殖禽類如雞、鴨等,蟲害嚴重時放入茶園,捕食害蟲。
④採用燈光、性激素誘殺害蟲。
⑤採用生物農藥、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進行防治,還可採用自製植物源農藥防治等。但施藥後要待安全間隔期過後方可採摘。農藥在使用過程中嚴格控制好使用量、濃度、次數及安全間隔期。要避開生產季節和不能影響到茶園中害蟲天敵平衡。嚴禁使用39種劇毒、高毒、高殘留的茶葉禁止使用的農藥和綠色食品生產禁止使用的農藥。
4、產品收穫及產後處理的規定:當茶樹萌動後,伸展出5%的標準單芽時即可開園採摘。茶葉採摘根據其鮮嫩度、均勻度等因素分別採摘,採摘時嚴禁隨帶鱗片、茶果等來雜物,分級驗收、分級攤放,分級生產。生產車間和加工器械應乾淨衛生,並符合有關標準要求,加工製作茶葉人員身體健康,加工人員要經過生產技術培訓。聖水綠茶加工工藝流程為攤青、殺青、揉捻、二青、整形、提毫、復烘、足乾(提香)、割末打標、精選等十道工序。其加工過程必須執行DB42/T292—2004《聖水毛尖加工技術規範》。
5、生產記錄要求:聖水綠茶生產的全過程,要建立生產記錄檔案,必須準確、清晰、工整、完全。全面記載並妥善保存,以備查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