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教論》是1999年5月1日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喬荼波陀。
基本介紹
- 書名:聖教論
- 作者:(印度)喬荼波陀
- 譯者:巫白慧
- ISBN:7100032369
- 頁數: 195頁
-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 出版時間:第1版 (1999年5月1日)
- 裝幀:平裝
- 開本:32
- 重量:106g
《聖教論》是1999年5月1日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喬荼波陀。
《聖教論》是1999年5月1日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喬荼波陀。內容簡介 《聖教論》內容簡介為:考察《聖教論》四章內容,可以看出論主喬茶波陀是在努力構建一個新的吠檀多理論體系(這裡所謂“新”是說與其前輩論師對奧義書的...
又稱總苞眾義論、廣苞眾義論、顯揚論。印度無著造,唐代玄奘譯。收於《大正藏》第二十一冊。本論為顯揚《瑜伽師地論 》要義之最著者,古稱瑜伽論十支之一;為唯識宗十一論之一,《成唯識論》之所依。經文介紹 《顯揚聖教論...
《顯揚聖教論頌》是玄奘創作的宗教哲學類書籍。圖書簡介 《顯揚聖教論頌》,一卷,古印度無著菩薩造,附在《顯揚聖教論》二十卷末尾。無著菩薩造《顯揚聖教論》,共二十卷,是顯揚《瑜伽師地論》要義最重要的論著,古稱“瑜伽...
三藏法師是對精通佛教聖典中之經、律、論三藏者的尊稱。又稱三藏比丘、三藏聖師,或略稱三藏。在中國,對來自印度、西域的佛典進行漢譯的僧侶,常尊為譯經三藏或三藏法師。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三藏法師為玄奘法師,但常被誤會這是玄奘專...
十一論為:《瑜伽師地論》、《顯揚聖教論》、《大乘莊嚴經論》、《攝大乘論》(玄奘譯)、《集量論》(真諦譯)、《十地經論》(菩提流支譯)、《分別瑜伽論》(彌勒造,未譯出)、《觀所緣緣論》(玄奘譯)、《二十唯識論...
其中,《瑜伽師地論》被公認是唯識學的根本論典。無著論師大約是公元310-390年間的人,傳說他曾上升兜率天向彌勒菩薩請法,學習《瑜伽師地論》,對唯識學的創立與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無著的主要論典有:《顯揚聖教論》、《攝...
【三種至教】 [出顯揚聖教論] 一聖言所攝謂修行之人。於如來及諸弟子所說正法。當依憑正義。信解修習。遵崇聖制。不敢違越。是名聖言所攝。二對治雜染謂修行之人。修善去惡。必有對治之法。如心散亂。則以禪定之法治之。...
進入當時印度佛教中心那爛陀寺,師從戒賢學習《瑜伽師地論》《顯揚聖教論》《對法論》《集量論》《中論》《百論》《俱舍論》《大毗婆沙論》《順正理論》《因明論》《聲明論》等論典,著重鑽研《瑜伽師地論》,兼學梵書《聲明...
師致力於法相大乘之宣揚,又撰論疏釋諸大乘經。其弟世親本習小乘,後依其勸遂歸大乘,竭力舉揚大乘教義。著有金剛般若論、順中論、攝大乘論、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顯揚聖教論頌、六門教授習定論頌等。[金剛仙論卷十、瑜伽師地...
前後聽戒賢講《瑜伽師地論》、《順正理論》及《顯揚聖教論》、《對法論》、《集量論》、《中論》、《百論》以及因明、聲明等學,同時又兼學各種婆羅門書。 貞觀十年玄奘離開那爛陀寺,先後到伊爛缽伐多國(今印度北部蒙吉爾)、...
《聖教論》,商務印書館,1999;《大乘二十頌論》(梵漢對照),《東方哲學與文化叢書》,1997。學術講座 《印度哲學史綱要——吠陀哲學》論文 《原人奧義探釋》,《新中國哲學研究50周年》;《原人哲學:印度原人說與中國〈原人論...
儘管不二一元論派是以商羯羅為開山祖師,但不二一元論的思想本身卻早已出商羯羅的老師哥賓達的老師(即祖師)喬茶波陀的著作《聖教論》之中了。由來 最早見於喬荼波陀(Gaudapāda)所著《蛙氏奧義頌》。其典型代表和集大成者是公元8世紀...
彌勒著五部地論:《現觀莊嚴論》、《大乘莊嚴經論》、《寶性論》、《辨法法性論》、《辨中邊論》;無著著瑜伽師地五論:《瑜伽師地論》、《六門教授習定論》、《順中論》、《金剛般若經論》、《顯揚聖教論》;二攝淪:《...
他在玄奘譯場中擔任綴文譯出的經典計有《顯揚聖教論頌》1卷,《六門陀羅尼經》1卷,《佛地經》1卷,《天請問經》1卷;又參加譯出《瑜伽師地論》要典,在100卷經文中由他受旨證文者30卷,足見他才能兼人,深受玄奘器重。
[參考資料] 《大毗婆沙論》卷五十一、卷九十四、卷一0一;《雜阿毗曇心論》卷五;《顯揚聖教論》卷三;《俱舍論》卷二十五;《俱舍論光記》卷二十四、卷二十五;《大乘義章》卷十七;《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二(末)。 [1]...
《印度吠檀多不二論哲學》分為上下兩篇。上篇是作者對印度吠檀多不二論的兩位最重要的哲學家喬荼波陀和商羯羅的哲學思想的述評,這種述評是針對他們的重要哲學著作《聖教論》和《示教千則》來展開的。吠檀多哲學是印度最古老也是最主要...
論印度哲學中的“斷常”二見 印度哲學中的場有思想 奧義書的禪理 《奧義書》及其唯物論哲學 文殊菩薩與梵本《金鋼針論》喬茶波陀和他的《聖教論》奧義書哲學和佛教 三印度佛教 佛所行贊(節譯)大乘二十頌論(梵漢對照)龍樹的...
由於當時佛學參考書不多,於是我參考《顯揚聖教論》的部分名相及馬來西亞出版的《佛教手冊》的內容,來編寫課程綱要。授課時,我發給每個學員一張綱要列表,就依據它來闡釋佛法以及解釋佛學的名相。由於我沒有提供講義,就介紹學員參考《...
天嘉5年(公元564年)始譯《俱舍論》。光大2年(公元568年)譯《律二十二明了論》一卷。不知譯時的典籍如下:《三無性論》(相當於《顯揚聖教論》的〈成無性品〉)二卷、《顯識論》一卷、《金剛般若論》一卷、《轉識論》...
此後,《大乘莊嚴經論》一開始就以八因來“成立大乘真是佛說”,而《顯揚聖教論》進一步將其發展為“十種因”,②對小乘的否認作了系統性的回應。《大乘莊嚴經論》所說的八因,從梵文本看只有七因,即八因中的第五因“體”、第六...
《顯揚聖教論》中的佛身論 東亞唯識學“所知障”理論的“未臻全知”義之解讀——以“十障”說的最後三障等概念為線索 初期禪史研究 從《六祖壇經》及有關惠能早期文獻所引經典探其屬性——以所引般若系經典為探討對象 漢傳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