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聖彼得與聖保羅座堂
- 外文名:Cathedral Church of St.Peter and St.Paul
- 開放時間:全天開放
- 門票價格:免費
- 別名:華盛頓國家座堂 、華盛頓國家大教堂
- 建議遊玩時長:2小時
簡介,歷史沿革,與基督教,建築特點,其它相關,教堂敲鐘,
簡介
高高的教堂聳立在高高的地勢上,391英尺的尖頂成為全市的最高點。世俗的國會處於中心,民選的議員在那裡制定法律,規範人的行為;神聖的教堂立在高處,天遣的教士在那裡服務上帝,淨化人的靈魂。
大教堂是英文 Cathedral 的中譯。該詞源自拉丁文,本義是指基督教主教座席所在的教堂。華盛頓國家大教堂的正式名稱是“聖彼得和聖保羅大教堂”(Cathedral Church of St. Peter and St. Paul),屬於美國聖公會。它一方面擔當聖公會華盛頓教區主教堂的職責,另一方面由國會指定作為舉行全國性宗教紀念活動的場所。二戰期間,為跨洋作戰的美軍將士祈禱的儀式在此多次舉行;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慶祝美國在伊朗的人質獲釋的感恩儀式在此舉行。新千禧年的第二年,悼念“9·11”恐怖攻擊遇難者的祈禱儀式也在此舉行。
歷史沿革
大教堂的興建源於歐洲,與歐洲古老的大教堂相比,華盛頓大教堂實在是年輕。動土奠基於1907年,如今年齡已達百歲,完工建成與1990年,距今有23載。然而它的建築面積高達8萬3000多平方英尺,美國只有紐約市的聖約翰大教堂比它大,歐洲著名的法國巴黎聖母院、德國科隆大教堂都比它小。
在美國,基督教雖占絕對壓倒優勢,但美國並沒有國教。儘管宗教問題常常左右美國的政治,政教分離卻一直是美國的國策。政治、宗教各有其域,各司其職。華盛頓的大教堂,名冠國家,實際上既非國家所有,也未得到過國家的資助,修建大教堂所耗6500萬美元,全靠私人捐贈。
1668年由一位叫做尼古拉的貴族捐資修建,以教堂內的2000多幅浮雕等巴洛克式的華麗裝飾聞名。1677-1685年義大利雕塑家彼得和喬瓦尼負責教堂內的大部分內部裝修,其未完成的工作由雕塑家普蘭茨什庫斯和卡濟米拉斯共同完成。
聖彼得與聖保羅教堂重建於19世紀後期,原址為布爾諾的城堡,由舊教堂改建而成。這個教堂的傳奇故事起源於中午11點的鐘聲,公元1645年瑞典軍隊前來攻打布爾諾,瑞典將軍宣稱如果不能在中午以前占領整個城市的話,就會撤兵,沒想到11點整,正當瑞典軍隊要爬越教堂圍牆時,教堂鐘聲響起,居然不多不少敲了12下,瑞典將軍以為已經12點了,便遵守他的諾言撤兵,免去一場兵戎之禍,一直延續至今,聖彼得與聖保羅教堂每到上午11點就會鐘敲12下。如果要居高臨下欣賞布爾諾市景,可以爬124個階梯登上教堂塔頂。進入教堂的欣賞重點是教堂正面的彩色玻璃,以及另一面的壯觀管風琴。
美國實行政教分離,原不打算建立國家教堂。1893年在奮興布道運動促進下,美國人宗教虔誠性普遍上升。在此形勢下,國會一改初衷通過法案,在哥倫比亞特區建立大教堂,“作為刺激宗教、教育和慈善的學校”。在決定教堂建築風格時,負責該工程的主教制教會主教亨利·耶茨力排眾議,堅持採用哥德式風格。自1907年該教堂奠基起,歷時83年,到1990年竣工。
與基督教
聖彼得與聖保羅教堂是美國聖公會大教堂,向全國人民開放,就此意義而不屬於任何教派,表現出美國基督教的“泛化”傾向,這一點從美國“感恩節”的演變也可見一斑。
感恩節(ThanksgivingDay)亦稱“感謝節”,原是美國基督徒的一個節日,後演變為美國全國性習俗節日。它源自北美英國殖民地普利茅斯,始於1621年。1620年11月下旬,102個英國清教徒乘“五月花”號商船抵達北美科恩角,建立起“普利茅斯村”。他們到達新大陸後因人地生疏、缺少飲食而陷入困境,不少人死於饑寒和疾病。多虧當地印第安人的接濟才度過了他們在北美的第一個嚴冬。到第二年,印第安人教會了他們種植玉米、蕎麥和飼養火雞等。這些新教徒經過辛勤勞作獲得了來北美後的第一個豐收,大家奔走相告,異常高興。有人為此建議過一個感恩節來慶祝豐收並感謝上帝的恩惠。於是,他們在1621年11月下旬的一個星期四舉行歡宴,當地印第安人酋長也帶了人馬和食物前來助興。大家製作出南瓜餡餅、玉米點心、烤火雞和野鴨肉,拿來自己釀造的野葡萄酒,大擺筵席,開懷暢飲,盡情歌舞,並舉行射擊打靶等遊藝活動。此後,新移民們年年慶祝,並推廣到北美各地,形成了“感恩節”慶典之風。1795年,美國第一任總統華盛頓宣布“感恩節”為全國性節日,從而正式有了這一美國全國公民的盛大節日。起初感恩節的日期屢有更改,並不固定。1863年,林肯總統曾宣布每年11月的最後一個星期四為感恩節日期。但直至1941年,美國國會才最後確定每年11月的第四個星期四為感恩節,並規定節日期間放假4天。美國在慶祝感恩節時通常有大規模的化裝遊行,並組織各種樂隊、儀仗隊和舞蹈隊等上街表演。而火雞和南瓜餡餅等則成為感恩節的傳統食品。
建築特點
教堂完全是英國哥德式結構,用大理石建造巨大穹頂,配以長柱尖頂、卷形花邊、各種浮雕、怪獸滴水咀,鑲有各種彩色玻璃。該堂比例勻稱,線條明細,令人叫絕。人們入內頓感其神聖莊嚴。大堂旁另建兒童小教堂,大門上雕有各類新奇動物,相對低矮的圓頂給人以舒適、親切之感,與大堂形成鮮明對照。該堂建在原聖阿爾巴教堂地基上。在奠基典禮時西奧多·羅斯福總統親臨,有一萬多全國各地來的民眾參加。1912 年後陸續交付使用。威爾遜總統、二次大戰時的國務卿賀爾及盲人女作家海倫·凱勒的遺骨均葬於此堂;艾森豪總統的葬禮、里根和布希總統的就職禮拜儀式也在此舉行。
其它相關
馬丁·路德·金
著名的馬丁·路德·金也為此教堂增色不少。馬丁·路德·金(1929~1968)作為美國黑人民權運動領袖、牧師,1954年起參加美國有色人種協會,積極反對種族隔離制度。1957年被選為南方基督教領袖會議主席,在南方21個主要城市組織集會,發動黑人爭取公民權利,1963年8月在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組織了一次25萬人的集會,反對種族歧視,要求種族平等。1964年迫使詹森總統簽署民權法案。一貫主張非暴力主義。但仍多次被捕入獄。馬丁·路德·金獲1964年諾貝爾和平獎。1968年3月組織“貧民進軍”,途經田納西州孟菲斯市時被種族主義分子槍殺。馬丁·路德·金在遇難前一周曾在此布道。在美國人心目中,該教堂地位非同一般。
教堂敲鐘
華盛頓國家大教堂在其官方視頻賬號上表示,每一次在大教堂舉行葬禮,都會敲響這個12噸重的鐘。雖然這一行為不能取代逝去的生命,但是希望它能幫助每個美國人哀悼這一流行病所造成的死亡。
2020年12月15日,華盛頓國家大教堂曾敲響了300次鐘聲,以紀念30萬美國人在新冠疫情中去世。僅僅一個多月後,當地時間2021年1月19日晚,美國華盛頓國家大教堂敲響喪鐘400下,以悼念因新冠疫情去世的40萬美國人。
2021年2月22日(當地時間)晚,美國華盛頓國家大教堂敲響“喪鐘”500下鐘聲,以紀念50萬在新冠疫情中去世的美國人。距離上次敲鐘400下,僅僅隔了34天。
2021年12月15日(當地時間),美國華盛頓國家大教堂於美東部時間17時開始鳴喪鐘800次,以悼念在新冠肺炎疫情中喪生的80萬人。
2022年2月7日(當地時間)晚,美國華盛頓國家大教堂敲響900下鐘聲,以悼念在新冠肺炎疫情中喪生的90萬人。
2022年5月9日(當地時間)下午6點開始,1000聲低沉的鐘聲迴響在美國華盛頓國家大教堂上空,喪鐘為100萬死於新冠肺炎的美國人而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