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公寺

聖公寺

聖公寺,又名聖公禪寺,位於山西晉城市澤州縣,歷史悠久,規模宏大,是晉城影響較大的寺廟之一。它坐落在澤州縣的下村鎮北部武神山的主峰下300米左右,坐北朝南,三面環山,峰巒疊嶂;一面臨水,碧波蕩漾;山環水抱,環境幽靜。寺院背靠高平,依偎沁水。寺內有泉眼九個,聞名遐邇,為歷史上著名的九連泉,乃四十里長河之發源地。其間有天然水簾洞,養天池,仙人橋,壁虎岩等自然洞天,風光旖旎,名勝極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聖公寺
地理位置,歷史記載,

地理位置

澤州縣聖公禪寺,位於山西晉城市澤州縣,歷史悠久,規模宏大,是晉城影響較大的寺廟之一。它坐落在澤州縣的下村鎮北部武神山的主峰下300米左右,坐北朝南,三面環山,峰巒疊嶂;一面臨水,碧波蕩漾;山環水抱,環境幽靜。寺院背靠高平,依偎沁水。寺內有泉眼九個,聞名遐邇,為歷史上著名的九連泉,乃四十里長河之發源地。其間有天然水簾洞,養天池,仙人橋,壁虎岩等自然洞天,風光旖旎,名勝極佳。

歷史記載

寺始建之年不詳,然就寺中石獅之造型考察,寺院最晚大約建於宋朝。寺中存留的古碑有大明萬曆五年的《重修理十王神殿記》、明正統年間的《重修聖公禪寺記》,記載了寺院的久遠歷史。
寺院在明代為臨濟一系的寺院。碑中記載,明永樂初年,平陽洪洞崇福寺僧人祖德禪師,雲遊至此。祖德禪師系臨濟宗派,以“弘普永昌,妙真了慧,智恆道志,福德圓明”十六字為後輩傳承輪轉。祖德禪師到此寺時,寺極荒蕪,寺之匾額尚存,上書“敕賜聖公寺”,可見寺院在明代之前就有,且是國家倡導修建的。祖德禪師悅其山水幽僻,在此募金重建此寺。
德祖師以前無從考證,祖德禪師以後有二傳圓通和尚,建祖塔。圓澄、圓朗時,寺舊有佛殿三間,明成化十三年募修,拓為五間
至三傳弘賢、弘諒,於明正德七年募修東佛殿,塑山門內神像四尊。
至五傳永珠和尚,明嘉靖二十八年,募修地藏菩薩殿,此後歷代多有修補。
至十四傳浩然和尚,募修伽藍殿、東西樓、鐘鼓樓、東北樓,其規模愈擴。
萬曆五年,永鐸和尚重修十王神殿。大明萬曆五年的《重修理十王神殿記》中記載永鐸法師俗姓郝氏,字號鳴真,是洪洞臨濟第十六代傳人。永鐸禪師生而聰異,心惠超群,所建地藏十王殿,天地三曹,神光凜凜,金碧輝煌。
傳至福高和尚,於前十六字輪傳之後,新增三十二字為:“興隆覺海,廣善澄清,湛寂本空,新悟元宗,信安修定,建照維周,目政文續,達通果成,”此三十二字以敘輪傳。他囑其弟子德潤修建寺院,未果,由後來者繼續寺院的修建。
至清代道光五年,圓嵐和尚建東西角樓,東南房四間。清道光年間,辛酉舉人趙龍圖,與圓嵐和尚友善。其記載聖公寺周圍景致如下:“尋幽攬勝,登其巔呼吸可通地座。俯而下視,四邊空闊,諸峰羅列,一覽而皆小。山澗數道,一瀑布飛流澗瓴直下,漱石揚波,聲如雷轉,周達數十里。古松萬株,綠雲如水,松濤謖謖,冷沁心骨,而寺適建其中。更深人靜,月到天心,松風入耳,鐘磬既鳴,梵音相合。復與圓嵐師說《金剛》、《楞嚴》、《法華》,諸品意諦,恍至身極樂世界,頓令人有出塵之想,洵靈境意哉!” 從上面的記載可見寺院山泉瀑布,松風梵音之美善,及讀誦講說之興盛。
自清末至民國,寺漸漸衰敗,歷經滄桑,最後徹底毀於20世紀60年代,拆寺修萬里水庫,寺復至極荒蕪。90年代初,當地村民一場大火,將聖公寺周邊原始森林焚毀殆盡。據當地人講,寺內“敕賜聖公寺”匾額與金絲楠木韋馱菩薩一起被盜,下落不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