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齋風潮

聊齋風潮,指蒲松齡生前,《聊齋志異》已引起世人關注,竟相傳抄,半個世紀後,《聊齋志異》刊行,風行天下。後代仿效之作叢出深鉅,造成了志怪傳奇類小說在清代中葉再度繁榮。20世紀以來,《聊齋志異》更為人愛讀,且許多篇章被改編為戲曲、電影、電視劇。《聊齋志異》還很早便走向了世界,現在已有日、英、法、德、意、俄、越南、捷克、羅馬尼亞、波蘭、西班牙等20餘種語言的譯本,流傳於世界各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聊齋風潮
  • 作者:蒲松齡
  • 朝代:清代
  • 譯本種類:20
作者簡介,聊齋風潮原因,分類,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蒲松齡(164O-1715),清代傑出文學家,飲譽世界的優秀短篇小說家。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亦稱柳泉居士,山東省淄川縣(今淄博市淄川區)人。蒲氏自明代初年,世居淄川城東滿並莊,族姓日蕃,別姓絕少,科舉功名者,代不乏人。蒲松齡,一生位卑家貧。25歲——兄弟析居,薄田幾畝、三間老屋、銳意攻讀、子女接降、更加艱窘。31歲——曾應聘南遊作幕;7O歲方才撤帳歸家,終其餘年。

聊齋風潮原因

蒲松齡困於場屋,懷才不遇。
根本原因就在於將宗教迷信意識轉化為文學的審美方式。
搖擺於傳統的雅文學和民間的俗文學之間。
受過鄉村農民文化的薰陶。
用當地民間曲調和方言土語創作。
《聊齋志異》凡49O余篇,內容、思想、藝術都是極不平衡的,但反映了社會問題,有現實意義。蒲松齡自謂“喜人談鬼”,“雅愛搜神”。有文獻表明他從青年時期便熱衷記述奇聞異事,寫作孤鬼故事。蒲松齡《聊齋志異》,承襲了六朝志怪小說和唐人傳奇的衣缽,但在觀念和作法上卻有了質的飛躍。

分類

一、揭露官僚黑暗,官貪吏虐,魚肉百姓,官軍大肆擄掠,濫殺無辜;
二、鞭撻豪紳為富不仁,凌辱良善小民;
三、譏諷科場考官昏庸,黜佳士而進庸劣;
四、嘲謔炎涼世態、澆薄風俗;
五、體現人生經驗哲理,讚美愛情自由、婚姻自主,寄託理想追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