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人口,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交通運輸,社會事業,教育事業,文化事業,體育事業,衛生事業,社會保障,社會福利,基礎建設,歷史文化,
歷史沿革
歷代稱渭橋鎮,清以耿姓改名耿家鎮,後簡稱耿鎮。
春秋時屬秦地。
漢時屬高陵縣。
明時屬渭橋里。
清朝後改名為耿家鎮。
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後,改名為耿鎮。後屬二區。
1958年8月,成立紅旗公社;同年12月14日,劃歸於西安市。
1963年8月20日,復歸高陵縣管轄,改稱耿鎮公社。
1966年後,曾改名為東方紅公社。
1972年,復名耿鎮公社。
1984年6月,復改為耿鎮鄉。
1986年,撤鄉設為耿鎮。
行政區劃
截至2011年末,耿鎮街道轄耿鎮、蘇家、王家灘、耿北、虎家、周家6個行政村;下設57個村民小組。
截至2020年6月,耿鎮街道下轄11個行政村。人民政府駐耿鎮村。
地理環境
耿鎮街道地處高陵最南端。東臨渭河,東南與
臨潼區西泉街道為鄰,南連
灞橋區新合街道,西南靠灞橋區新合街道,西與
涇渭街道、
崇皇街道隔河相望,北與
張卜街道接壤。轄區東西最大距離8.1千米,南北最大距離4.9千米,總面積20.7平方千米。距縣城11.1千米。
人口
截至2011年末,耿鎮街道轄區總人口1.7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2000人,城鎮化率11.8%。總人口中,男性8517人,占50.1%;女性8483人,占49.9%。2011年,耿鎮街道人口出生率10.6‰,人口死亡率4.9‰,人口自然增長率5.7‰。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813.4人。
經濟
綜述
2011年,耿鎮街道財政總收入622萬元,人均財政收入378.2元。農民人均純收入8735元。
第一產業
2011年,耿鎮街道耕地面積15347畝,人均0.9畝。2011年,耿鎮街道農業總產值達到24644萬元。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為主。2011年,耿鎮街道糧食生產14055噸,人均827千克。其中小麥5655噸,玉米6872噸。主要經濟作物為蔬菜。2011年,耿鎮街道蔬菜種植面積1.6萬畝,主要品種有黃花菜、胡蘿蔔、地膜洋芋等。畜牧業以飼養奶牛、生豬、羊、家禽為主。2011年,耿鎮街道生豬飼養量2.5萬頭,年末存欄2.5萬頭;羊飼養量0.2萬隻,年末存欄0.2萬隻;牛飼養量3.6萬頭,年末存欄3.6萬頭;家禽飼養量0.8萬羽,上市家禽0.8萬羽。截至2011年末,耿鎮街道累計造林2800畝,其中防護林420畝,經濟林2000畝,農民住宅四旁樹木4.0萬株,林木覆蓋率12.1%,活立木蓄積量21萬立方米。2011年,耿鎮街道水果種植面積3000畝,產量5935噸,主要品種有西瓜、葡萄、草莓等,其中西瓜2535噸,葡萄1500噸,草莓1900噸。2011年,耿鎮街道有大型農業機械109台(輛)。
第二產業
耿鎮街道工業以輕工業為主。2011年,耿鎮街道工業總產值達到3680萬元。商業外貿截至2011年末,耿鎮街道商業網點156個,職工368人。
第三產業
2011年,耿鎮街道社會商品銷售總額達7900萬元。截至2011年末,耿鎮街道郵政網點1個,投遞路線單程總長度59千米,投遞點210個,鄉村通郵率100%;征訂報紙2.7萬份、期刊3萬冊,業務收入8.12萬元。電信企業1家,服務網點3個;固定電話用戶5368戶,比上年增加30戶,電話用戶普及率達到70%,比上年提高3個百分點;行動電話用戶7963戶,行動電話用戶普及率為85%。全年電信業務收入14.56萬元。
交通運輸
耿鎮街道境內
京昆高速公路通過,境內長5.5千米,有縣(鎮)級公路1條,總長6.4千米。2011年,耿鎮街道運輸企業擁有貨運汽車180輛;貨運量1000萬噸。2011年,耿鎮街道客運總量43.2萬人次。截至2011年末,耿鎮街道鎮區開通公交汽車線路2條,公交運營車輛8輛,其中汽車8輛,萬人擁有量為6台,年客運量43.2萬人次。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截至2011年末,耿鎮街道有幼稚園(所)3所,在園幼兒396人,專任教師25人;國小6所,在校生714人,專任教師79人,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國中1所,在校生460人,專任教師48人,國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
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2011年,耿鎮街道教育經費達858.3萬元,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761.3萬元,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757.0萬元,預算內教育事業費578.5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30.6%、36.9%、38.8%、28.6%。預算內教育經費(包括城市教育費附加)占財政總支出的比例為23.1%,比上年提高了2.1個百分點。
文化事業
截至2011年末,耿鎮街道有文化站1個,公共圖書室7個,建築面積340平方米,藏書10000餘冊;文化行業從業人員18人。地方特色民間藝術有鑼鼓、秧歌、洞簫等。其中洞簫被列入世界(國家)級
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體育事業
截至2011年末,耿鎮街道100%的村安裝了健身器材,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占常住人口的72%。
衛生事業
截至2011年末,耿鎮街道有各級各類
醫療衛生機構11個,其中鎮衛生院1個,衛生室10個;病床30張,每千人擁有醫療床位1.8張,固定資產總值397萬元。專業衛生人員22人,其中執業醫師3人,執業助理醫師5人,註冊護士14人。2011年,耿鎮街道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2.6萬人次,住院手術196台次,出院病人2965人次。2011年,耿鎮街道法定報告傳染病發病率為2/10萬,農村安全飲用水普及率100%,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100%,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1.6萬人,參合率99.7%。
社會保障
社會福利
2011年,耿鎮街道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27戶,人數44人,支出16.6萬元,比上年增長24%,月人均315元,比上年增長20.1%。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199戶,人數597人,支出81萬元,比上年增長40%,月人均113元,比上年增長38.5%。
基礎建設
截至2011年末,耿鎮街道年生活用水8.4萬噸,居民自來水普及率100%,年人均生活用水5噸;排水管道1千米。
截至2011年末,耿鎮街道有10千伏變電所1座,主變壓器2台,總容量278.9兆伏安,高壓輸電線路1條,總長度27.9千米。年售電量累計完成1.4億千瓦時,綜合電壓合格率98%,供電可靠率99%。
截至2011年末,耿鎮街道綠化覆蓋率1.6%,人均綠地16.2平方米。
歷史文化
東渭橋遺址
東渭橋遺址位於陝西省高陵區耿鎮街道白家嘴村渭河南岸2.6千米處,北接渭北,南通長安,是唐渭河三橋之一,是唐代(618年—907年)都城長安城通往渭北的重要通道。
東渭橋規模宏大,結構複雜,是中國古代橋樑建築史上一個新的里程碑。它是連線渭河兩岸的一條紐帶,通往長安城的咽喉,在戰略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唐德宗時(780一805年),朱泚叛亂,占據長安,德宗出奔奉天(今陝西乾縣)避難,西平郡王李晟曾在此屯兵,與渾部隊互相接應,攻入長安、平定了叛亂。僖宗廣明元年(880年)十二月,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軍攻入長安,大將朱溫也屯兵東渭橋。僖宗中和元年(881年)義昌軍節度使王處存、鄜延節度使李孝昌、夏州節度使拓跋思恭等進攻起義軍,亦曾在此屯兵。東渭橋的得失,關係著唐長安城的安危,故向為兵家必爭之地。
據鑽探資料,唐東渭橋遺址的範圍東至白家嘴村邊,西至算劉村與白家嘴村交界處,南至馬坊村邊、北至耿鎮公路旁,橋址總面積約為20000平方米。據田野發掘資料,現存遺址長548.8米、寬11米。在橋址南端探出一條用石頭鋪設的道路,路殘長約160米、殘寬12—20米。在橋址北部、中部、南部的探方和探坑內發現木樁22排、計418根,分水金剛牆四處。橋基用青石條砌成,青石條一般長1米,寬0.5米,厚0.2米,間以鐵栓板連線。同時還出土有木樁、鐵栓板、鐵釘、墨玉片、開元通寶等文物。
2001年6月25日,被國務院列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