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公清村

耿公清村

2008年,村實現集體經濟收入130萬元,人均純收入6470元;村民僅在方下信用社的個人存款餘額就達到1000多萬元。

耿公清村隸屬萊城區方下鎮,位於萊城西北6公里,方下鎮政府駐地東北2公里處,嘶馬河西岸。地處平原,東有東嶺,與古石溝、藺家莊交界。北靠孟公清村,南鄰張公清村,西臨方下河。576戶人, 據有關祖譜記載,明洪武年間,耿姓和趙姓由河北棗強縣先後遷此。劉姓早居,原名劉家峪,始建村無考。另有張姓從鄰村遷來。因村東嶺有古代礦坑,故稱耿家礦坑,後改稱耿公清。 清康熙《萊蕪縣誌》記載:“封邱保·耿家礦坑”。解放前隸屬魯西區,1947年屬方下區,1958年隸屬方下人民公社,1984年隸屬方下鎮至今。 耿公清村民,自明洪武年間聚居此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民風淳樸,耕讀繼世。村中現有耿、趙、劉、張、毛等姓,耿姓居多。 村東原有兩小村——北趙莊、南趙莊,因開鐵礦遷入大村。村民不分宗族,貧富,多寡,世代和睦相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耿公清村
  • 位於山東省萊蕪市萊城區
  • 總人口:1842口人
  • 耕地:1141. 2畝
發展,村莊名片,人物事件,烈士英名錄,歷任村支書,歷任村主任,副縣級及其以上幹部,副高級及其以上專業技術人員,趙亮,耿國慶,人文自然,

發展

集體收入的增加和村民的富裕,使得村裡的公益事業不斷發展壯大。截至2003年,村中已建成居民樓12幢、別墅25幢,可容納居民300餘戶。天然氣、水電暖和網路通信等配套設施全部入戶。投資150多萬元的社區公園和文化廣場已經開工。投資200萬元、建築面積1800平方米的社區服務中心,現已全部裝修完成並投入使用,中心配備了標準化衛生室、社區警務室、圖書室和便民超市等。
耿公清村第一個採用地源熱泵技術進行取暖製冷的單位。成為全市村級建設配套標準最高的社區之一。2008年,投資280多萬元,耿公清村建起了2000平方米的服務大樓,引進節能環保新技術,投資40萬元安裝了地源熱泵中央空調系統。
地源熱泵中央空調系統的工作原理是提取地下100米深、18度左右的恆溫水,通過壓縮機進行能量轉化,冬季把地能中的熱量取出來,供室內取暖,夏季把室內熱量釋放到地下水中,向室內供應冷風。
耿公清村黨支部書記耿全苓介紹,村集中居住區採用這項技術,形成覆蓋面積45000平方米的中央空調系統,包括12棟普通居民樓、25棟別墅、社區服務中心辦公樓。村民體驗後,經算賬對比,對這種新技術非常認可。所有安裝空調系統的居民樓已全部銷售,社區里原先不願安裝該系統的130家拆遷戶,主動要求安裝該系統。
2009年,耿公清村投資70多萬元建設高標準社區文體廣場,建成了全市第一個村級塑膠籃球場,安裝了20多套健身器材。社區中心還設立了綜合服務室、衛生保健室、文體活動室、社區警務室、圖書閱覽室和慈善服務站、物業服務站、計畫生育服務站等“五室三站”,配備了電子書屋、黨員活動室。在公清社區服務中心,每逢節假日,都組織開展太極拳、象棋比賽等文體娛樂活動,圖書閱覽室、電子書屋每天接待前來借閱圖書、上網查閱資料的居民平均達70餘人次。農戶還享受計畫生育審批和醫療衛生、農經信息諮詢、收繳電費、電話費等“一站式”服務,基本做到了“小事不出社區、大事有人代理”,讓民眾真正享受到了一流的高效服務。

村莊名片

在長期的革命與建設事業中,耿公清村民一直是奮勇向前。解放前組織游擊小組,打擊日本鬼子。在解放戰爭中,大力支援前線。耿德水14歲參軍,到陝甘寧邊區參加革命;耿效榮、耿元興等參加過萊蕪戰役;耿傲雲、耿梅亭等參加志願軍赴朝作戰;趙木范等參加過淮海戰役支前工作,被授予“支前模範”稱號。有6位烈士為國捐軀。
新中國成立後,本村打開了歷史新篇章。1950年以耿法興為首成立了第一個互助組,隨後,相繼成立了6個互助組。1954年6月,耿香亭、耿來文為負責人成立了初級社,社長耿聚業。人民公社化後,全村分為6個生產隊,後改為12個(核算單位)生產隊,實行“地四勞六”分配,後改為“人七勞三”。20世紀60年代初,生產大隊團結帶領全體社員興修水利,防旱治澇,大搞副業生產,農業生產機械化水平大大提高。1981年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村民積極性提高了,耕地的產量越來越高,解決了溫飽問題。隨著社會的發展,村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近幾年正向小康生活邁進。
1971年,耿公清村“學大寨”,村民對南嶺進行綜合治理、改造。全體村民大會戰,把七溝八梁的南嶺治理成層層梯田,治理耕地370多畝。在趙莊鐵礦的援助下,修建提水站1座,把礦中排入江溝的水提到南嶺上,一度使嶺地變成了水澆田。1977年1月,對西窪800畝地進行改造,劃為20畝一片,一個生產隊4片,全村分為48片。修整兩條筆直的生產路。1972年,修建了二級提水站,全村土地只用幾天就可以澆灌一遍,變成了旱澇保收的豐產田。
耿公清村歷來重視教育,崇尚文明。1938年就建有私塾學校。解放後,村中建立初級國小,後逐漸發展為完小和附中班。上世紀90年代學校合併到張公清,村里投資十幾萬元改建成為幼稚園。該村先後有十餘名學生考入大學,有的已參加工作。農民畫家耿國慶自學成才,其作品曾多次獲獎。
耿公清村民自古勤勞耕作,然亦不乏經商之精明者,心靈手巧藝人更是不少,像鐵匠、開油坊的、搞運輸的等。近幾年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百業興旺,本村相繼辦起了養貂廠、家具廠、裝飾公司、香油坊、建築隊、石料廠、選礦廠。無論大廠小廠,利潤均都豐厚。最大的廠是選礦廠,收礦石選精粉,為耿公清創造了可觀的經濟利益,村民至今不用上交提留,由村委統一支付,並給村民統一繳納“三提五統”。
村東原有一嶺,叫大黔嶺,地表和地下有大量鐵礦石。據有關資料記載,此地在唐代就有開採,以露天開採為主,也打了一些斜洞,整個嶺上是黑紅色礦石和礦粉,並有一個人工挖掘的大礦坑,叫大黔窩子。鄰村都以古礦坑名村,叫“×礦坑”(礦,音公)。1958年,幾十部鑽機在大黔嶺周圍勘探,並開始建礦,幾百名開礦大軍進駐趙莊露天開採,名為“趙莊鐵礦”。該露天礦方園1華里、深100米,從地下幾十米處挖出過唐代的壺、碗、鎬頭等文物。露天礦開採完後,在礦南打一豎井,開採更深的礦石,因地下水太大,停產。前後共開採了15年。
萊蕪鐵礦谷家台礦區採礦抽水,致使村東大面積塌陷,礦上補助塌陷戶,搬遷到礦南建一新村,現已有100多戶,趙莊鐵礦的開採,給耿公清帶來了機遇。先是先進文化,電影戲曲,後來的電視等,開闊了村民的眼界。以鐵礦為依託,村民到礦上乾臨時工、賣石料、砸石子、揀鐵石、挖礦粉、搞燒結(鐵粉燒成鐵球團)等。還帶動了運輸業,本村擁有拖拉機50多台,汽車十幾部,大部分人很快富了起來,集體經濟得到壯大。村民住進了磚瓦房、新樓房,率先成了電話村,閉路電視進入家家戶戶。村民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
耿公清村村民將進一步解放思想,審時度勢,最佳化環境,創造條件,培養新的經濟成長點,加快建設現代化新型農村。
耿公清村隸屬萊城區方下鎮,位於萊城西北6公里,方下鎮政府駐地東北2公里處,嘶馬河西岸。地處平原,東有東嶺,與古石溝、藺家莊交界。北靠孟公清村,南鄰張公清村,西臨方下河。576戶人,1842口人,耕地1141. 2畝。
據有關祖譜記載,明洪武年間,耿姓和趙姓由河北棗強縣先後遷此。劉姓早居,原名劉家峪,始建村無考。另有張姓從鄰村遷來。因村東嶺有古代礦坑,故稱耿家礦坑,後改稱耿公清。
清康熙《萊蕪縣誌》記載:“封邱保·耿家礦坑”。解放前隸屬魯西區,1947年屬方下區,1958年隸屬方下人民公社,1984年隸屬方下鎮至今。
耿公清村民,自明洪武年間聚居此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民風淳樸,耕讀繼世。村中現有耿、趙、劉、張、毛等姓,耿姓居多。
村東原有兩小村——北趙莊、南趙莊,因開鐵礦遷入大村。村民不分宗族,貧富,多寡,世代和睦相處。
在長期的革命與建設事業中,耿公清村民一直是奮勇向前。解放前組織游擊小組,打擊日本鬼子。在解放戰爭中,大力支援前線。耿德水14歲參軍,到陝甘寧邊區參加革命;耿效榮、耿元興等參加過萊蕪戰役;耿傲雲、耿梅亭等參加志願軍赴朝作戰;趙木范等參加過淮海戰役支前工作,被授予“支前模範”稱號。有6位烈士為國捐軀。
新中國成立後,本村打開了歷史新篇章。1950年以耿法興為首成立了第一個互助組,隨後,相繼成立了6個互助組。1954年6月,耿香亭、耿來文為負責人成立了初級社,社長耿聚業。人民公社化後,全村分為6個生產隊,後改為12個(核算單位)生產隊,實行“地四勞六”分配,後改為“人七勞三”。20世紀60年代初,生產大隊團結帶領全體社員興修水利,防旱治澇,大搞副業生產,農業生產機械化水平大大提高。1981年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村民積極性提高了,耕地的產量越來越高,解決了溫飽問題。隨著社會的發展,村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近幾年正向小康生活邁進。
1971年,耿公清村“學大寨”,村民對南嶺進行綜合治理、改造。全體村民大會戰,把七溝八梁的南嶺治理成層層梯田,治理耕地370多畝。在趙莊鐵礦的援助下,修建提水站1座,把礦中排入江溝的水提到南嶺上,一度使嶺地變成了水澆田。1977年1月,對西窪800畝地進行改造,劃為20畝一片,一個生產隊4片,全村分為48片。修整兩條筆直的生產路。1972年,修建了二級提水站,全村土地只用幾天就可以澆灌一遍,變成了旱澇保收的豐產田。
耿公清村歷來重視教育,崇尚文明。1938年就建有私塾學校。解放後,村中建立初級國小,後逐漸發展為完小和附中班。上世紀90年代學校合併到張公清,村里投資十幾萬元改建成為幼稚園。該村先後有十餘名學生考入大學,有的已參加工作。農民畫家耿國慶自學成才,其作品曾多次獲獎。
耿公清村民自古勤勞耕作,然亦不乏經商之精明者,心靈手巧藝人更是不少,像鐵匠、開油坊的、搞運輸的等。近幾年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百業興旺,本村相繼辦起了養貂廠、家具廠、裝飾公司、香油坊、建築隊、石料廠、選礦廠。無論大廠小廠,利潤均都豐厚。最大的廠是選礦廠,收礦石選精粉,為耿公清創造了可觀的經濟利益,村民至今不用上交提留,由村委統一支付,並給村民統一繳納“三提五統”。
村東原有一嶺,叫大黔嶺,地表和地下有大量鐵礦石。據有關資料記載,此地在唐代就有開採,以露天開採為主,也打了一些斜洞,整個嶺上是黑紅色礦石和礦粉,並有一個人工挖掘的大礦坑,叫大黔窩子。鄰村都以古礦坑名村,叫“×礦坑”(礦,音公)。1958年,幾十部鑽機在大黔嶺周圍勘探,並開始建礦,幾百名開礦大軍進駐趙莊露天開採,名為“趙莊鐵礦”。該露天礦方園1華里、深100米,從地下幾十米處挖出過唐代的壺、碗、鎬頭等文物。露天礦開採完後,在礦南打一豎井,開採更深的礦石,因地下水太大,停產。前後共開採了15年。現在,馬莊鐵礦在舊址修建了新型建材廠。
萊蕪鐵礦谷家台礦區採礦抽水,致使村東大面積塌陷,礦上補助塌陷戶,搬遷到礦南建一新村,現已有100多戶,趙莊鐵礦的開採,給耿公清帶來了機遇。先是先進文化,電影戲曲,後來的電視等,開闊了村民的眼界。以鐵礦為依託,村民到礦上乾臨時工、賣石料、砸石子、揀鐵石、挖礦粉、搞燒結(鐵粉燒成鐵球團)等。還帶動了運輸業,本村擁有拖拉機50多台,汽車十幾部,大部分人很快富了起來,集體經濟得到壯大。現在,村民住進了磚瓦房、新樓房,率先成了電話村,閉路電視進入家家戶戶。村民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
耿公清村村民將進一步解放思想,審時度勢,最佳化環境,創造條件,培養新的經濟成長點,加快建設現代化新型農村。

人物事件

烈士英名錄

耿德虎 耿慶貞 耿革修 耿芝興 耿秀業 劉金芝 耿紀修

歷任村支書

1944年-1946年12月   耿效順
1948年-1951年  耿慶祿
1951年-1956年  耿法興
1957年-1959年  劉玉芝
1959年-1964年  耿法興
1964年-1967年  耿來文
1971年2月-1975年1月   耿香亭
1975年1月-1980年1月離 耿來文
1980年1月-1982年12月  張士立
1982年12月-1987年   耿松明
1988年-1991年  耿長清
1991年-1996年  趙萬振
1997年-1998年  耿松明
1998年-1999年  趙萬剛
1999年-2001年  耿正德
2001年-   趙萬振

歷任村主任


1945年9月-1947年5月   耿效順
1947年-1948年5月   耿金興
1948年5月-1951年1月  張士美
1959年7月-1966年5月  耿香亭
1968年10月-1975年12月   耿香亭
1976年1月-1980年3月  耿法興
1980年3月-1981年1月  趙合范
1981年1月-1982年12月   耿松明
1982年12月-1991年12月   趙萬振
1991年12月-1994年12月   耿少林
1995年4月-1999年4月  耿主芩
1999年4月-2002年11月   耿泉芩

副縣級及其以上幹部


耿德水  曾任天津市航空站副站長
耿生軒  曾任劉家峽發電廠黨委書記
趙 亮  曾任萊蕪市政協文史委副主任委員(正縣級),已退休
趙洪久  現任棗莊市郵政局副局長
耿玉國  現任萊蕪市政法委助理調研員
耿少華  現任萊蕪市鄉鎮企業辦公室主任、萊蕪市民營經濟辦公室副主任

副高級及其以上專業技術人員


耿正文  河南洛陽069信箱20分箱高級工程師
耿兆瑞  市實驗中學高級教師

趙亮


趙亮,中共黨員,大專文化,高級政工師。他長期從事教育、文化、文史工作。熱愛文學創作。曾在省、地報刊發表詩歌、曲藝、散文、評論及文史資料等作品200多篇(首)。主編出版了《中共萊蕪黨史簡編》(山東大學出版社出版)和《萊蕪文物》(齊魯書社出版)等專題著作7部,計213可字。以上兩書分別獲省黨史委和省社科院優秀成果一等獎。期間,多次獲市和省級先進工作者稱號。
他為萊蕪市第七次黨代會代表;第六屆市政協委員。業績辭條收入《山東作家辭典》、《中國專家大辭典》和《中華人物叢書·政協委員風采錄》山東卷。

耿國慶


耿國慶,農民畫家。出於對生活和藝術的熱愛,八歲上學就開始了學畫生涯。臨墓畫書,自畫景物。十二歲學畫山水,以其幼小心靈揣摩體悟領略了石濤的山水畫法,又拜師靳濤、黃墨林,後又到外地以畫會友,增進了技藝。他不僅在宣紙上作畫,在玻璃上作畫,還能在陶瓷上作畫。1987年,他受聘於萊蕪電瓷廠搞陶瓷繪畫,創出了獨具特色的“汽筆染畫法”,獲得山東省技術發明二等獎,成果被列入《中國技術成果大全》一書,在由國家文化部批准、中國東方文化研究會主辦的國際“中國畫展及大賽”上,他的作品獲榮譽獎。

人文自然

耿公清村東有一露天鐵礦——趙莊鐵礦,村北有為建礦井疏流開挖的一條新河,村東是汶河支流——嘶馬河,人們也叫公清河。該河在建國初期常年流水,水清沙白,魚蝦很多。河東岸楊柳蕩蕩,東門外有小河,一片槐樹林與大河道相隔。大河、小河川流不息,惠澤村民。因馬莊鐵礦選礦排水,如今已是淤泥雜草,失去了昔日的風光。河上有一座鋼筋水泥結構的水漫橋,是村民為方便通往新村和萊城而集資建造的。
后街村東頭有石碾,是祖輩們經年累月粉碎糧食的原始工具,現已停用多年。前街村西頭有一口水井,井口由兩片半月形石塊圍成。旁邊有一棵樹身彎曲冠如傘蓋的倒垂槐。樹下有一石臼,形成一景。
村南有一大灣,村民叫家前灣。楊柳垂岸,碧波蕩漾,是人們遊玩的好去處。村西有一廟灣,因過去灣岸邊有一關帝廟而得名,現已無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