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魯大學公開課:死亡

耶魯大學公開課:死亡

最受歡迎的國際名校三大公開課之一,倍受歡迎的明星教授卡根,帶我們理性思考人生最重要的課題。了解死亡,生命的可貴才能彰顯。

基本介紹

  • 書名:耶魯大學公開課:死亡
  • 作者:[美]謝利·卡根 
  • 原版名稱:death
  • 譯者:貝小戎 等
  • ISBN:9787550227392
  • 頁數:36
  • 定價: 48.00元
  • 出版社:2014-4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 出版時間:2014-4
  • 裝幀:平裝
  • 開本:16
內容簡介,編輯推薦,作者簡介,目錄,推薦閱讀,

內容簡介

有件事是確定無疑的:最終我們都會死亡。
耶魯大學公開課:死亡
但我們真的相信自己會死嗎?
人是否有不朽的靈魂?
死亡是生命的真正終結嗎?
如果死後不再存在,死亡就是全然的壞事嗎?
永生是值得期待的嗎?
在某些情況下放棄生命是否可能合理並符合道德?
對死亡的恐懼是明智的嗎?
如何面對“終有一死”這個無法違背的事實?
死亡意識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方式?
……
《耶魯大學公開課:死亡》一書源於最受歡迎的國際名校公開課之一《哲學:死亡》。在這本通俗易懂的哲學著作中,謝利·卡根教授挑戰了對於死亡,許多我們習以為常或未經深思的觀點,邀請讀者系統反思死亡的哲學之謎,以更清晰的概念探討死亡的意義為何,從形上學到價值觀,認真、理性地思考生命和死亡的真相。有了對死亡的深刻意識,才會有對生命價值的深刻了解。蒙田說:“探討哲學就是學習死亡。”
“由於對死亡的認識所帶來的反省,致使人類獲得形上學的見解,並由此得到一種慰藉。所有宗教和哲學體系,主要即為針對這種目的而發,以幫助人們培養反省的理性,作為對死亡觀念的解毒劑。”叔本華對死亡哲學的闡述,對本書來說至為貼切。死亡雖是我們每個人的宿命,但看待死亡的視角,卻可以讓人們獲得拯救。

編輯推薦

★ 最受歡迎的國際名校三大公開課之一,總點擊量超過數億次。
★ 最像頑童的耶魯大學教授謝利·卡根,穿著牛仔褲、帆布鞋,盤腿坐在講台上和大家侃侃而談的形象深入人心,成為國內年輕人追捧的“明星教授”。
★ 死亡是“生的局限性”,是生命的參照物,唯有了解死亡,生命的可貴才能彰顯。直面死亡、思考死亡,就是思考人生。
死亡是我們最重要的課題,因為所有的生命都指向終點,我們每一天都離終點更近一些,這是在所有形式的生命體中,最為確定無疑的事。
但死亡又不是個令人愉快的話題,我們會試著把它拋諸腦後。有多少次我們會停下來想一想,我們不過在這個世界上短暫停留,離去後就不再復返?我們慣常把自己置於“不死的幻象”中,或用一些未經深思的觀點來作為慰藉或者避風港。
作為最受歡迎的國際名校三大公開課之一,謝利·卡根教授的《耶魯大學公開課:死亡》,就是一個挑戰,挑戰習以為常的觀點,挑戰像鴕鳥一樣把頭埋在沙子裡、對死亡視而不見的習性,挑戰看似有道理實則未經論證的邏輯,挑戰思考上的舒適區,邀請我們系統而理性地思考死亡和生命的真相。
理性的死亡意識能帶來積極的生命意識和人生態度。作為哲學史上第一位醫治“死亡創傷”的人,古希臘哲學家伊壁鳩魯提出,要在死亡未到來時好好地活,當死亡到來時好好地死:要習慣於相信死亡是一件和我們毫不相干的事,因為一切善惡吉凶都在感覺中,而死亡不過是感覺的喪失。因為這個緣故,正確地認識到死亡與我們無乾,便使我們對於人生有死這件事愉快起來,這種認識並不是給人生增加上無盡的時間,而是把我們從對於不死的渴望中解放了出來。一個人如果正確地了解到終止生存並沒有什麼可怕,對於他而言,活著也就沒有什麼可怕的。

作者簡介

謝利·卡根,耶魯大學哲學教授(Clark Professor of Philosophy)。1982年獲得普林斯頓大學博士學位。在1995年到耶魯大學任教之前,他曾任教於匹茲堡大學和伊利諾大學芝加哥分校。
謝利·卡根教授在耶魯大學教授的課程《哲學:死亡》是網際網路上最受歡迎的國際名校公開課之一,也是網易公開課最早的人氣課程。
在公開課視頻上,卡根教授穿著牛仔褲、帆布鞋,盤腿坐在課桌上,坐在講台上和一班年輕人大談生命和死亡的本質,手舞足蹈,狀如孩童,侃侃而談的形象深入人心,被稱為“大仙”,因其縝密的邏輯性和感染力,倍受追捧。

目錄

第 一 章 思考死亡
第 二 章 二元論和物理主義
第 三 章 靈魂存在的論證
第 四 章 笛卡爾的論證
第 五 章 柏拉圖:關於靈魂的不朽
第 六 章 個人同一性
第 七 章 兩種理論之間的選擇
第 八 章 死亡的本質
第 九 章 關於死亡的兩個驚人言論
第 十 章 死亡的壞處
第十一章 永生
第十二章 生命的價值
第十三章 死亡的其他特徵
第十四章 面對死亡而活
第十五章 自殺
第十六章 結論:寄語
致 謝

推薦閱讀

|第一章| 思考死亡
這是一本關於死亡的書。但它是一部哲學著作,這就意味著,我們將要討論的主題有別於其他關於死亡的書可能涵蓋的主題。所以,我想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談談我們不會討論哪些話題。你也許期待或希望一本關於死亡的書會討論這些話題,這很合理,但是我不會去討論它們,所以你馬上就能意識到這是不是你要找的書。
說到我們不會討論的話題,我主要想到的是關於死亡的本質或現象的心理學、社會學問題。比如,一本關於死亡的書可能會詳細地討論死亡的過程,或人們慢慢接受自己終有一死這一事實。我們不會談論這些。類似地,我們也不會談論悲傷或喪親之痛的過程。我們不會討論美國的殯葬業,或我們對待死亡的惱人態度,或我們如何傾向於避免面對死亡。這些話題都很重要,但是在這本書中我們不會去討論它們。
那么,我們將討論什麼呢?我們將討論開始思考死亡的本質時出現的哲學問題,諸如:我們死亡時發生了什麼?不過,為了著手談論這一問題,我們首先要思考:我們是什麼?人是怎樣的一種實體(entity)?尤其是,我們有靈魂(soul)嗎?
在一開始,我還要解釋一下,在本書中我把“靈魂”當作一個哲學術語來使用。我用“靈魂”一詞指某種非物質的(immaterial)、完全不同於我們肉體(body)的東西。所以,我們要問的一個問題是,我們有非物質的靈魂,即某種在我們的肉體死亡後會存活下來(survive the death of the body)的東西嗎?如果沒有,這對死亡的本質來說意味著什麼?我們死亡時發生了什麼?
我們還會問:我死後仍存活下來(survive my death)需要哪些條件?事實上,我們要問,普遍說來,對我來說活著到底是什麼意思?比如,對我來說活著,好比說今晚活著是什麼意思?這大體上就是我問這個問題的意思。在明天下午的某個時候,某個人會坐在我的電腦前寫這本書,我當然會假定(並且希望!)那就是我。但是,如果說那個明天坐在這裡打字的人,跟今天坐在這裡打字的人正是同一個人,這到底是什麼樣的狀況?這是人在時間中的同一性(personal identity)問題。顯然,我們如果要恰當地思考死亡和存活,以及我死後繼續存在的可能性,首先要弄清個人同一性的本質。
本書的前半部分將用大部分篇幅來討論靈魂的存在、死亡的本質以及死後存活的可能性等問題,然後我們會回到價值問題上。如果死亡真的是終點,那么死亡會很糟糕嗎?當然,大部分人很有可能會立刻認為死亡是很糟糕的。但死亡為何會那么糟糕,這其中有哲學之謎。
現在,我要試著讓你馬上感受一下死亡的一個難解之處。假設我死後就不存在了,如果你想一想,你很難看出死亡為何對我來說會是一件壞事。畢竟,當我死了之後,死亡對我來說好像不可能是壞事:對於某種根本就不存在的東西,怎么會發生任何壞事?如果我死後,死亡對我來說不是壞事,那么它對我來說怎么會是壞事呢?畢竟,現在我還活著的時候,看上去死亡對我肯定不會是壞事!
別擔心,我不會努力勸服你,說死亡不是壞事。但是我們將會看到,要準確地釐清死亡到底壞在哪裡,以便看到死亡怎么可能是一件壞事,這是要下點兒功夫的。(還有個問題值得一問:是否不止一點使死亡成了壞事。)現在,如果死亡真的是一件壞事,那么你可能會問,永生不朽(immortality)會不會是一件好事?這是我們將要思考的另一個問題。普遍來說,我們要問的是:我將會死掉這一事實將怎么影響我活著的方式?對我會死掉這一事實,我應該持何種態度?比如,我該不該害怕死亡?我該不該對終有一死這一事實感到絕望?
最後,我們會轉向自殺問題。許多人認為,鑒於生命很有價值、很珍貴,我們永遠都沒有道理去自殺。畢竟,那是在放棄你所能擁有的唯一的生命。所以,在本書的最後,我們會考察自殺的理性和道德(或者,也許應該說是自殺的非理性和不道德)。
上述這些是我們要討論的問題。對於熟悉相關哲學術語的人,可以粗略地說,本書的前半部分是形上學,後半部分是價值理論。
現在有兩種不同的撰寫哲學著作的方式,尤其是這樣的導論讀物。在第一種方式中,你只是簡單地列出各種可選立場,從正反兩方面辯論,而你儘量保持中立。你不會一開始就公開站在某一邊,而是避免暴露你接受的特定立場。這是第一條道路。但你也可以採取一種非常不同的道路。要提醒你的是,在本書中我將採取第二條道路。在第二條道路中,你會告訴讀者你所接受的觀點,並為這些觀點爭辯,竭盡全力地為它們辯護。這更接近於我接下來的做法。我將形成一種特定的思想路線,並為之做出辯護。也就是說,關於我將討論的問題,我持有一套觀點,而我在本書中將努力說服你認為這些觀點就是正確的。
為了幫你迅速弄清這些觀點,我首先要描述一下跟它不同的另一套觀點,那是許多其他人所接受的觀點。這種常見觀點包含了許多邏輯清晰的主張。從邏輯上說,你可以相信這套主張中的一些而非全部,也有許多人確實全盤接受,由此我估摸著你也很有可能相信至少其中的一些主張。
這套常見的觀點是這樣的。首先,我們擁有靈魂。也就是說,我們不只有肉體,我們不只是一塊塊肉和骨頭。相反,我們還有一部分,也許正是那核心的部分,某種不只是物理的(physical)東西,它是我們精神的、非物質的部分。如我所說,在這本書中我將稱它為靈魂。大部分人都相信有靈魂,或許你也相信。大部分美國人都相信存在著某種非物質的靈魂。這種常見的觀點接著認為,由於這種非物質的靈魂存在,我們很有可能死後仍然活著。死亡是我們肉身的滅失,但是我們的靈魂是非物質的,所以在我們死後會繼續存在。當然,關於死亡有許多我們無法了解的東西,死亡是終極之謎。但是,不管你是否相信有靈魂,你可能至少會希望存在靈魂,因為那樣你就很有可能死後仍活著。畢竟,死亡不僅是壞事,還可怕到令我們希望永遠活著。永生會是多么美妙。如果有了靈魂,至少就有永生的可能。無論如何,我們希望如此——我們是不朽的靈魂——不管我們是否知道實情。如果沒有靈魂,如果死亡真的是終點,那事情真是壞透了,以致我們顯而易見的、恰當的、普遍的反應,就是帶著恐懼和絕望面對死亡的前景。最後,鑒於死亡是這么可怕,生命是這么美好,放棄你的生命就永遠都是沒有道理的。因此,一方面,自殺總是非理性的;另一方面,它總是不道德的。
我剛才說了,這些是關於死亡的本質的常見觀點。接下來我要做的,就是在這本書中證明,這套觀點是相當錯誤的。我要試著讓你相信,沒有什麼靈魂;我要試著讓你相信,永生不會是一件好事;畏懼死亡實際上不是對死亡的恰當反應;死亡並非特別神秘;自殺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既理性又合乎道德。我認為常見的對死亡的想像是相當錯誤的,而我的目標是,讓你們也相信這一點。
很自然地,我希望到這本書的最後你會同意我的觀點。畢竟,我認為自己為之辯護的觀點是正確的,我非常希望你最後相信這一事實。
但是我還要說,對你來說,關鍵不是最終同意我的觀點,而是要為自己思考。歸根結底,我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邀請你嚴肅、認真地思考死亡,以一種大部分人從未採用過的方式去面對它、思考它。如果在這本書的最後,你沒有同意我的某個主張,那就隨它去吧,我已經很滿足了。好吧,我不會完全感到滿足,但是至少我會感到很大的滿足,只要你真的思考過了這許多問題正反兩方面的論證。
在開始之前,我要再說一兩點。首先,我已經解釋過,這是一部哲學著作。基本上,這意味著,我們將試著用自己的推理能力來仔細思考,關於死亡我們能知道什麼,或者能弄清楚什麼。我們將從理性的角度來思考死亡。
所以,我需要說清楚,有一種證據和論證我們不會在本書中使用,那就是訴諸宗教權威。當然,你可能已經相信來世的存在,可能相信你死後將繼續存活,可能相信永生。當然,你可以相信所有這些東西,因為你的教堂就是這么教你的。沒關係。我的目標和意圖不是讓你脫離你的宗教信仰,或者反對你的宗教信仰。但是我確實希望先說清楚,在本書中我不會訴諸宗教論證,不管是天啟,還是《聖經》的權威,還是你信奉的什麼。
如果你願意,你可以把這本書當作一個巨大的假說。如果我們不得不從世俗的視角來思考,那么關於死亡的本質我們將得出怎樣的結論呢?相對於神聖啟示給出的權威答案,只使用我們自己的推理思考能力,我們會得出怎樣的結論?如果你剛好相信神聖啟示,不妨換個時間再討論,我們只是不會在這裡爭論它。
最後,我要解釋一下“這是一部導論性哲學著作”是什麼意思:這意味著本書沒有在話題中預設任何背景,但這也並不等於說它好懂。實際上,其中一些材料是很難懂的,有些思想可能很難一下子就把握住。事實上,如果你有時間的話,把某些部分讀個兩遍會很有幫助。當然,我不是真的指望你這樣做,但要提醒你:哲學是很難懂的。
我還要強調,“這是一部導論性著作”有其第二層含義,即我們將要討論的每個話題都可以延展開來。它們都可以用長得多的篇幅加以追問,超出我們將要考慮的論證之外,總是有更深入的論證。許多這樣的論證很快都會變得極其複雜,複雜到無法在這樣的著作中加以討論。對於我們將要考察的每個話題來說,確實都是這樣的。
所以讀完之後,不要以為關於這些話題我的意見都已經是定論了。其實,它們更像是初步觀點(first words)。但是,當然了,初步觀點會是很好的起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