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羽岩蕨

耳羽岩蕨

為岩蕨科岩蕨屬,又稱蜈蚣旗。為小型石生蕨。植株高度為15~35厘米。根狀莖短而直立,密生披針形鱗片。葉簇生,葉柄短頂部有卸關節,基部以上到葉軸密生長毛和小鱗片。葉為1回羽狀複葉小羽片上側有耳狀突起。孢子囊群圓形,生於叉狀側脈中的一條細脈頂端。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耳羽岩蕨
  • :蕨類植物門 Pteridophyta
  • 亞門:真蕨亞門
  • :薄囊蕨綱
  • :真蕨目
  • :岩蕨科Woodsiaceae
  • :岩蕨屬Woodsia
  • :耳羽岩蕨
形態特徵,葉子形態,孢子形態,生長環境,分布範圍,

形態特徵

葉子形態

 葉簇生;柄長4-12厘米,粗1-1.5毫米,禾稈色或棕禾稈色,略有光澤,頂端或上部有傾斜的關節,基部被與根狀莖上相同的鱗片,向上連同葉軸被狹披針形至線形的棕色小鱗片和節狀長毛;葉片線狀披針形或狹披針形,長10-23厘米,中部寬1.5-3厘米,漸尖頭,向基部漸變狹,一回羽狀,羽片16-30對,近對生或互生,平展或偶有略斜展,下部3-4對縮小並略向下反折,以闊間隔彼此分開,基部一對呈三角形,中部羽片較大,疏離,橢圓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略呈鐮狀,長8-20毫米,基部寬4-7毫米,急尖頭或尖頭,基部不對稱,上側截形,與葉軸平行並緊靠葉軸,有明顯的耳形凸起,下側楔形,邊緣變異較大,或為全緣,或呈波狀,有時為缺刻狀或鈍齒牙狀淺裂,罕為淺羽裂。葉脈明顯,羽狀,小脈斜展,二叉(在羽片基部上側耳形凸起為簡單的羽狀),先端有棒狀水囊,不達葉邊。葉紙質或草質,乾後草綠色或棕綠色,上面近無毛或疏被長毛,下面疏被長毛及線形小鱗片;葉軸淺禾稈色或棕禾稈色,略有光澤。
耳羽岩蕨耳羽岩蕨

孢子形態

孢子囊群圓形,著生於二叉小脈的上側分枝頂端,每裂片有1枚(羽片基部上側的耳形凸起有3-6枚),靠近葉邊;囊群蓋杯形,邊緣淺裂並有睫毛。染色體n=41;2n=82。

生長環境

喜陰濕環境,耐寒性強,需中度光照。溫度維持在10℃以上。對土壤的營養要求不嚴,但必須有較高的通透性,最好為弱鹼性土壤。

分布範圍

廣泛分布於東北、華北、西北、西南(四川)、華中及華東(福建除外)。也廣布於日本、朝鮮及俄羅斯(遠東地區)。模式標本產地:日本(北海道,函館)。
本種的分布以秦嶺山脈(南北坡均產)及太行山脈最為普遍,東達日本,北至黑龍江及俄羅斯遠東地區,西達甘肅東南部(天水),西南達四川(屏山),最南至江西武功山及台灣中部,在東北、河北及山東的海拔一般較低(最低記錄為250米),至山西及陝西海拔雖較高,但分布極為密集,在長江以南,分布就極為星散,僅見於大山之中。本種是我國岩蕨屬中分布最廣的一種,但南緣只達到南嶺山脈的北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