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子歌

耳子歌

耳子歌,留存於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雲龍縣檢槽鄉白族中一種具有儺文化特徵的傳統舞蹈藝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耳子歌是一種具有人物、對白、簡單的故事情節和一定表演程式的,既有舞蹈的特徵,又有戲劇表演性的原始戲劇舞蹈,兼具“原始性、儀式性、戲劇性、舞蹈性”等特質,是至今仍保存於大理白族地區具有古儺文化特性的一種民間傳統藝術,是為數不多、存活大理民間白族儺文化的鮮活範例。

2009年10月,耳子歌被雲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14年11月11日,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申報的瑤族民歌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Ⅲ-126)。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耳子歌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申報地區: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
  • 批准時間:2014年11月11日
  • 遺產類型:傳統舞蹈
  • 遺產編號:Ⅲ-126
歷史淵源,舞蹈特色,文化特徵,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耳子歌”是留存於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雲龍縣檢槽鄉白族中一種具有儺文化特徵的傳統舞蹈藝術。“耳子歌”系白語,意為“啞巴跳的舞蹈”。
儺舞產生於3000多年前的殷商時期,殷墟甲骨卜辭中已有儺祭的記載。儺祭起源與原始狩獵、圖騰崇拜、巫術有關,是古代驅逐疫鬼儀式的一種巫舞,後成為一種流傳於民間的驅邪、祈福、喜慶的舞蹈。
關於儺舞,學者解說甚多。中國儺戲學研究會會長曲六乙與江西儺戲學家錢茀先生合著的《中國儺文化通論》中說:“儺是多元宗教文化、民俗文化、藝術文化的融合體,是一個在時空上跨時代、跨社會、跨民族、跨國界的龐雜而神秘的文化複合體。在漫長的歷史長河裡,它是傳統文化中的一個寵兒。”雲龍“耳子歌”就是這種“龐雜而神秘的文化複合體”中的婚俗活動,被專家稱為“舞蹈藝術的活化石”。

舞蹈特色

  • 表演流程
“耳子歌”表演分三節:第一節為“耳子鬧宴”,有“跳四方”“耳子搶紅肉”等表演;第二節為“耳子鬧婚”,有“攔彩門” “拜喜神”“春官審案”“點菜名”等表演;第三場為“送土神”,有“祭土神”“起五方土”“送土神”等表演。
  • 角色分工
“耳子歌”表演有嚴格的禁忌,一般只在結婚或建新房時演出。“耳子歌”表演一般由10人組成,分別要扮出老倌、耳子、耳子媳婦、春官、郎中、指點人,指點人即為全場表演的指揮者。這些人物全部由男性來扮演,並根據角色化妝。春官著明朝官服,戴一副紙糊眼鏡;老倌穿當地白族服裝,戴白紙剪的長須,拄杖;耳子媳婦三人著當地白族婦女服飾,其中一人背搖籃、掛癭袋。耳子有三人,從頭到腳用棕片包紮,一人胯下掛一個吹大的豬尿泡,隱喻生殖器,手拿笊籬、蕁麻;一人臀懸牛鈴鐺,拿杵;一人拿連枷。
  • 現實意義
“耳子歌”與其他儺儀一樣,離不開歌舞形式和面具服飾等相關器物。為增加娛樂性和功用性,“耳子歌”使用了大量的道具和有特定含意的服飾。活動中的許多器物和語言,都有特殊的暗示、寓意作用。比如,用棕皮包裹全身的“耳子”,暗示了人類的一種懵懂,聰明的人們用蒙著臉的方式,把諸多“明白人”礙於臉面不好啟齒的話語通過“傻子”的形象,得已表達;婚姻中許多不方便表達的內容,通過與耳子的對答,就表達得清楚明白。在婚慶的過程中還把一些隱匿於深閨中口耳相傳的知識,借著插科打諢嬉笑怒罵,於大庭廣眾之下大大方方地說個明白。在“耳子歌”表演過程中,人們巧妙地用道具或以白語諧音諧意等方式,讓新婚的人了解他們應該了解的知識,從而使家庭和諧、子孫健康。

文化特徵

祈求人丁繁衍是“耳子歌”儺祭儀式的重要目的。如拿出一把麵條道白:送給兒媳婦坐月子時吃;拿出一壇米酒道白:送給兒媳婦坐月子時喝;拿出豌豆道白:一顆豆子圓又圓,生出兒子做狀元;拿出白米唱:一顆白米白生生,生出兒子做先生。
祈禱豐收是儺祭儀式的另一個重要目的。“耳子歌”活動中,白語十二屬調就是全部以農事活動為內容。而送土神時也要唱:感謝送給我們衣服和糧食,日復日來天接天……。“耳子歌”也與其他儺儀一樣,從驅鬼除疫、求子祈豐的儀式,擴展到祈福、納吉、求財、興旺等多種內容,送福迎祥,娛神娛人,聯絡族眾,和諧鄰里。
此外,儀式還包括道德教化的內容,如通過“春官審案”的情節,告誡人們要積德行善、不能坑蒙拐騙,也傳達了善惡相報的思想,還把民俗、禮儀等結合起來,滿足了廣大民眾對美好未來的企盼。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耳子歌”是一種具有人物、對白、簡單的故事情節和一定表演程式的,既有舞蹈的特徵,又有戲劇表演性的原始戲劇舞蹈,兼具“原始性、儀式性、戲劇性、舞蹈性”等特質,是至今仍保存於大理白族地區具有古儺文化特性的一種民間傳統藝術,是為數不多、存活大理民間白族儺文化的鮮活範例。“耳子歌”中保存著自然崇拜、生殖崇拜、祖靈崇拜等遠古信仰符號,從中能夠尋覓出當地白族遠古農耕文化的遺蹟,了解到他們的文化心理、宗教信仰、風俗習慣以及雲龍白族地區獨特的原生態文化藝術。對研究白族的歷史、民族關係變遷、民間宗教信仰、民族風俗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和民族學研究價值。具有鮮明的白族傳統農耕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的特徵,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較高,它是山區白族原生態文化中最珍貴的“具有原始文化形態和深厚歷史意蘊的遺產”。

傳承人物

楊春文,男,白族,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項目名稱:耳子歌。

保護措施

為了保護傳承好“耳子歌”,雲龍縣不斷加大保護宣傳力度,對“耳子歌”進行了田野調查,基本健全了項目檔案。2016年,雲龍縣掛牌成立三個保護傳承基地,“耳子歌”的核心傳播地檢槽鄉正在興建主題文化廣場。通過一系列的保護措施,“耳子歌”不斷為人們所認知,諾鄧、關坪等地的表演活動也逐步得到恢復,“耳子歌”又重新回到了民間,活態傳承,健康發展。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雲龍縣文化館獲得“耳子歌”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耳子歌項目評估合格,雲龍縣文化館獲得該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社會影響

  • 學術研究
“耳子歌”早已受到學術界的重視,多個國家的民俗專家曾多次到雲龍縣做田野調查。200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專家曾到雲龍縣檢槽鄉考察“耳子歌”。
  • 重要演出
2002年,雲龍縣“耳子歌”應日本國文化省的邀請,參加了“日本國際民俗藝術節”演出,使“耳子歌”走出國門。
2019年6月8日至10日,雲南省2019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主會場活動中,耳子歌項目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楊春文帶著團隊來到現場,表演白族婚禮中“耳子搶紅肉”片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