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基水莧

耳基水莧

耳基水莧(學名:Ammannia arenaria Kunth)是千屈菜科、水莧菜屬草本植物,莖直立,少分枝,高可達60厘米,葉對生,膜質,狹披針形或矩圓狀披針形,頂端漸尖或稍急尖,半抱莖;無柄。聚傘花序腋生,通常有花,花梗極短,小苞片,線形;萼筒鐘形,最初基部狹,結實時近半球形,裂片闊三角形;花瓣紫色或白色,近圓形,子房球形,蒴果扁球形,成熟時紫紅色,種子半橢圓形。8-12月開花。

廣布於世界熱帶各地;在中國分布於廣東、福建、浙江、江蘇、安徽、湖北、河南、河北、陝西、甘肅及雲南等地。常生於濕地和水稻田中,比水莧菜較少見。

耳基水莧的全草藥用。性苦、澀,微寒。健脾利濕,行氣散瘀,止血,用於脾虛厭食,胸隔滿悶,小便短赤澀痛,跌打損傷,帶下。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近種區別,產地生境,生長習性,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草本,直立,少分枝,無毛,高15-60厘米,上部的莖4棱或略具狹翅。葉對生,膜質,狹披針形或矩圓狀披針形,長1.5-7.5厘米,寬3-15毫米,頂端漸尖或稍急尖,基部擴大,多少呈心狀耳形,半抱莖;無柄。聚傘花序腋生,通常有花3朵,多可至15朵;總花梗長約5毫米,花梗極短,長約1-2毫米;小苞片,2枚,線形;萼筒鐘形,長1.5-2毫米,最初基部狹,結實時近半球形,有略明顯的棱4-8條,裂片4,闊三角形;花瓣4,紫色或白色,近圓形,早落,有時無花瓣,雄蕊4-8約一半突出萼裂片之上;子房球形,長約1毫米,花柱與子房等長或更長。蒴果扁球形,成熟時約1/3突出於萼之外,紫紅色,直徑2-3.5毫米,成不規則周裂;種子半橢圓形。花期8-12月。

近種區別

多花水莧Ammannia multiflora Roxb.)與耳基水莧的主要區別是:多花水莧莖下部葉基部楔形。聚傘花序有花15朵以上;總花梗長約2毫米;花柱長為子房的1/2。果實較小,直徑1.5毫米。耳基水莧莖4棱或略具狹翅。花最多15朵;總花梗長約5毫米,花柱與子房等長或更長。蒴果直徑2-3.5毫米。兩者可以區別。

產地生境

廣布於世界熱帶各地;在中國分布於廣東、福建、浙江、江蘇、安徽、湖北、河南、河北、陝西、甘肅及雲南等地。常生於濕地和水稻田中,比水莧菜較少見。

生長習性

耳基水莧生育進程:耳基水莧在水稻整田後即開始萌發,耳基水莧出苗後的2周內,株高增長緩慢,一直穩定在5毫米左右,此時耳基水莧約4對葉;萌發後第3周,植株開始快速增高,第5-8周增長最快,平均每周可以增長150-230毫米;出苗後第7周,耳基水莧平均株高達719毫米,並開始從葉腋長出分枝,隨著分枝的生長,稻田底部矮小的耳基水莧由於過於蔭蔽而自然消亡;出苗後第8周,耳基水莧開始開花,平均株高可達876毫米,分枝最長的可達310毫米;出苗後第9周,耳基水莧進入盛花期;隨後耳基水莧進入生殖生長,株高趨於穩定,平均分枝約20個。
耳基水莧田間發生消長:自然區耳基水莧田間發生消長規律是6月18日水稻播種後,耳基水莧即開始萌發,6月25日首次調查時出苗數為1380株/平方米,隨後1個月內,耳基水莧進入快速增長期,7月23日調查時出苗數為2352株/平方米,平均每周增加240株/平方米,7月23日-7月30日,耳基水莧進入種群穩定期;7月30日-8月20日,由於水稻的封行效應以及耳基水莧自身分枝的生長,稻田底部矮小的耳基水莧,由於過於蔭蔽而自然消亡,此時耳基水莧的數量呈下降趨勢。拔除區調查結果表明,耳基水莧的發生具有兩個發生高峰,分別為6月18日-6月25日和7月2日-7月9日,即水稻播種後第1周和第3周。7月23日-8月20日,耳基水莧出苗呈下降趨勢。自然區和拔除區的觀察結果相吻合。由此可見,水稻播種後1個月是控制耳基水莧危害的關鍵時期。

主要價值

耳基水莧的全草藥用。性苦、澀,微寒。健脾利濕,行氣散瘀,止血,用於脾虛厭食,胸隔滿悶,小便短赤澀痛,跌打損傷,帶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