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讀橋

耕讀橋

耕讀橋原名西菰瀆橋,位於無錫南門外的耕讀河上,始建年代不詳,明、清兩代都有重建,附近有木棲廳、菰川山莊等明代古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耕讀橋
地理位置,發展,簡介,歷史上的耕讀河,

地理位置

耕讀橋位於無錫南門外的耕讀河上,耕讀河是一條老河,東西流向,西面在仙蠡橋附近與梁溪河相接,東面在南長街黃泥橋處匯入古運河

發展

耕讀河原名菰瀆港,菰是茭白的意思,菰瀆港顧名思義是一條生長茭白的河流,耕讀橋原名叫西菰瀆橋,至於原來有沒有一座東菰瀆橋就無從而知了。耕讀橋始建年代不詳,明、清兩代都有重建。史料記載,最後一次重建於光緒二十三年(1897),重建後,當時的地方官認為原名“菰瀆”和“孤獨”同音,不雅,於是更名為“耕讀”,取“耕讀傳家 ”的意思,後來菰瀆港也跟著改成了“耕讀河”。
重修後的耕讀橋為金山石單孔拱橋,橋長27米 ,寬3米 。橋面南北各有石極22 級。橋兩面均置石楹聯,東聯為“沃壤植桑麻抱布貿絲人利涉,佳名易耕讀高車駟馬管留題”,西聯為“南里歲豐穰風送稻花香匝地,西溪波灩雲沉孤米水如天”。重建後的耕讀橋,風貌一直保存到了現在。
耕讀橋

簡介

在耕讀街的東面是石子街,沿河有漂亮的大宅院,還有西式的清水洋房。 耕讀街的西北面是木棲廳。木棲就是木犀,桂花的意思。地名的由來和明代的一位名人有關,他就是無錫隆慶年間的進士,龔勉。龔勉(1536 - 1607),字子勤,跨塘橋人,中進士後任浙江嘉興縣令,又升任浙江省參政、按察使,累官浙江右布政使,是明代的封疆大吏。現在位於南長橋堍的首藩方岳坊就是為他而建的。龔勉晚年在談渡橋附近建有官宅,廳堂四周遍植桂花,俗稱木棲廳,後來這個地名就一直沿用了下來 .
耕讀橋南耕讀村的東面就是大莊裡。這裡曾經是無錫的一處園林名勝 — 菰川山莊。菰川莊得名於菰瀆港,占地很廣,40餘畝。菰川莊的營建充滿了傳奇。要從明景泰、天順年間的華棟說起。華棟,字良用,號坦庵,南下塘鐵樹岸人,60多歲時,與鄰居龔釜爭地,華棟最終得勝,在埋設界石時,挖到了裝金子的鐵瓮110隻而致富,但不久他就去世了。華棟之子華麟祥科舉屢試不第,於是在家經營產業,將當時菰瀆港之南的大片荒灘荒地購進。華麟祥之子華雲在嘉靖二十年 (1541) 自己54 歲時中進士,約在60 歲時告老還鄉。華雲和弟華露一起大興土木,在故居旁建海月亭、劍光閣,又建華氏義莊,在菰川莊東建燕嘉堂,後精心經營菰川莊,在莊內重建劍光閣,藏書萬餘卷;築真休園,為園中之園;有景點臥遊堂、獨對台、兩宜台、涵山獻亭等。遍植四季花木。在莊東南方,築修竹圃,面積較小。文徵明、沈周等名家經常來此與華雲交遊,鑑賞華雲所藏的法書名畫。嘉靖三十六年,華雲 70 壽辰時,曾大宴於真休園,文徵明等吳中名士 20 餘人均來祝壽。這時是菰川莊的全盛時期。但不足百年,華氏家業衰落,莊內 “ 頹垣斷礎,僅存什一於榛莽間。“華雲的曾孫華時亨,將菰川莊舍為佛地,後改建為福城庵。因菰川莊很大,俗稱大莊裡,這個地名就一直沿用了下來。當時菰川莊的範圍一直達到今天的清揚公園附近。到解放前,這裡已經是一片荒蕪了。
耕讀街上的老年居民絕大多數是紹興籍的,他們都是民國時到這裡來做工的,當時這條街上最著名的就是漂染行業了,百來米的街道有三家染坊,一座是“陸義茂” ,還有兩座是“人和染廠” 和孫阿壽的 “ 順新染坊 ”。

歷史上的耕讀河

歷史上的耕讀河很熱鬧,大小船隻來來往往,耕讀橋也是人們進出南門的通道,而且還是官道必經之路。過去每年春耕季節,縣官都會從縣衙出發,經官道過耕讀橋,到南部各鄉鎮察看民情,了解春耕情況,橋邊不遠處過去還有座接官亭,是各鄉鄉官迎接縣官的休息之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