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葵粉蚧

耕葵粉蚧屬同翅目,粉蚧科,是寄生玉米根部的一種新害蟲,80年代末在河北省首先發現,近年來河北、河南、山東、山西等省均有發生。除玉米外,還為害小麥、穀子、高粱等多種禾本科作物及雜草。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耕葵粉蚧
  • :節肢動物門
  • 亞門:有顎亞門
  • :昆蟲綱
  • 亞綱:有翅亞綱
  • :同翅目
  • :粉蚧科
危害識別,發生規律,形態特徵,防治方法,化學防治,

危害識別

若蟲群集於玉米的幼苗根節或葉鞘基部外側周圍吸食汁液。受害植株細弱矮小,葉片變黃,個別的出現黃綠相間的條紋,生長發育遲緩,嚴重的不能結實,甚至造成植株瘦弱枯死。該蟲除為害玉米、小麥等禾本科作物外,還為害狗尾草、金色狗尾草、馬唐等禾本科雜草,其中以狗尾草、金色狗尾草等發生量較多,是重要的蟲源。

發生規律

該蟲一年發生3代,以第二代危害為主,其發生於6月中旬至8月上旬,主要危害夏播玉米幼苗。夏玉米出苗後,卵開始孵化為若蟲,而後遷移到夏玉米的主茬根處和近地面的葉鞘內,進行危害。1齡若蟲活潑,沒有分泌蠟粉保護層,是藥劑防治的最佳時期,2齡後開始分泌蠟粉,在地下或進入植株下部的葉鞘中為害。雌若蟲老熟後羽化為雌成蟲,雌成蟲把卵產在玉米莖基部土中或葉鞘里。 受害植株莖葉發黃,下部葉片乾枯,矮小細弱,降低產量,重者根莖部變粗,全株枯萎死亡,不能結實。由於若蟲群集在根部取食,所以根部有許多小黑點,腫大,根尖發黑腐爛。玉米耕葵粉蚧為害玉米植株下部,在近地表的葉鞘內、莖基部和根上吸取汁液。受害植株下部葉片、葉鞘發黃,葉尖和葉緣乾枯;莖基部變粗、色澤變暗,根系鬆散細弱、變黑腐爛或腫大;植株生長緩慢、矮小細弱,平均株高只有健株的1/2~3/4,嚴重受害的植株不能結實,甚至全株枯死。

形態特徵

①雌成蟲。體長3~4.2毫米,寬1.4~2.1毫米,長橢圓形而扁平,兩側緣近似於平行,紅褐色,全身覆一層白色蠟粉。②雄成蟲。雄成蟲體長1.42毫米,寬0.27毫米,身體纖弱,全體深黃褐色。③卵。長0.49毫米,長橢圓形,初橘黃色,孵化前淺褐色,卵囊白色,棉絮狀。④若蟲。共有兩齡,一齡若蟲體長0.61毫米,無蠟粉;二齡若蟲體長0.89毫米,寬0.53毫米,體表出現白蠟粉。⑤蛹。體長1.1~1.2毫米,長形略扁,黃褐色。繭長形,白色柔密,兩側近平行。
耕葵粉蚧

防治方法

由於該蟲的嗜食植物是禾本科作物及禾本科雜草,因此在防治策略上應採取生態控制與藥劑防治相結合,最大限度地壓低蟲口密度的綜合防治措施。
(1)合理輪作換茬以破壞該蟲的適生環境。通過觀察,“玉米-小麥”雙種雙收的地塊,該蟲為害重、蟲量大、蟲口密度高。因此,有條件的地塊應合理調整種植結構,採取禾本科作物與棉花、大豆、花生、甘薯等作物間作或輪作,或旱田變水田的方式,以破壞該蟲的適生環境,是最為經濟有效的防治措施。
(2)加強田間管理,以壓低蟲口密度。具體措施有:
①玉米適期播種,不能過早或過晚。
②及時清除田間及周邊禾本科雜草,縮小該害蟲的適生場所。
③及時中耕滅茬,使土質疏鬆、墒情好,提高寄主抗病力。由於該蟲主要集中在作物根部為害,並將卵囊附著於作物根部,因此應及時將作物根茬翻耕深埋或及時帶出田外處理,可大大降低該蟲在田間的初始來源。
④加強肥水管理,增施雞、鴨、牛、羊糞肥、複合肥和玉米專用肥,不僅促進寄主根系發育,提高寄主的抗病能力,而且對害蟲有抑制作用。

化學防治

用48%毒死蜱(樂斯本)1000倍液(去掉噴霧器噴片),每株用藥液量100—150克,重點噴玉米下部葉鞘處和莖基部,並使藥液滲到玉米根莖部。也可用40%氧化樂果乳油或40%辛硫磷乳油等內吸性殺蟲劑500—1000倍液噴施在玉米幼苗基部或灌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