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犁

耕犁

耕犁(plough)是農業生產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的墾耕工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耕犁
  • 外文名:plough
  • 套用:農業生產
  • 本質:墾耕工具
  • 學科:自然地理學
  • 意義:農業考古意義
起源探討,分類,套用,

起源探討

我國的耕犁是源於本土的。和其它的生產工具及兵器一樣,它也依次經歷了石(木)器、銅器和鐵器的發展過程。有些學者懷疑或否認石犁的存在,把耕犁和牛耕混為一談,認為“犁的起源即牛耕的起源”;“牛耕從什麼時候開始,決定犁耕從什麼時候開始,兩者密切結合在一起,其產生也是互為條件的。”甚至主張:“在沒有鐵的時代是不可能有犁的”,“犁耕發明之時,必已進入農業之鐵器時期。”。其實,犁耕和牛耕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在畜力拉犁出現以前,必然經歷過一定時期的人拉石(或木)犁的階段。只有在人拉犁耕不斷發展的基礎上,在人們馴服牲畜技術達到熟練程度時,牛耕才能產生和發展起來。

分類

就已知的考古材料看,石犁標本在我國長江下游的太湖流域、黃河流域的中下游地區及東北、內蒙等地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均有發現,出土地點已達三十餘處,從器型上分析,可定為三種類型。
第一型:舌狀犁形器。可以山西聞喜汀店仰韶文化遺址出土的石犁和在吉林長春新立城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石犁為代表。聞喜石犁器身扁平,表面磨光,刃部尖銳,殘長16.7、寬21.6、厚1.8厘米。對長春石犁,原報告中說:其中的“一件長28.5、寬12、厚2厘米。通體磨光,刃部略呈舌狀,經使用底面磨蝕,有亞腰兩對。”“觀察其刃部磨蝕痕跡和劃痕,確屬耕地時斜插土中,向前牽引,受到急激的衝擊所致,其前端的磨擦痕跡是直的,兩側有磨劃的斜線痕跡。這與石鎬的磨擦痕不同,石鎬入土時是直下的,故其刃部擦痕短而直,不向兩側磨擦。”
第二型:雙刃三角形石犁。這類石器在長江下游流域介於馬家淇文化與良諸文化之間的秘澤中層遺址及良諸文化遺址中,以及在黃河流域的龍山文化等遺址中均有發現。此類石犁體形扁薄,形若等腰三角形,兩長邊為刃,夾角在40°一50°之間,在江浙滬一帶出土的往往在器中部鑿有一至四個圓孔,並在後端有一孤形或方形凹缺,使兩腰如後掠式雙翼。
第三型:單刃三角形石犁。此類石器在江浙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的良諸文化等遺址中發現較多,在黃河流域屬於龍山文化早期的山西襄汾陶寺遺址、曲沃方城等遺址中也有發現。該石犁略呈三角形、單刃,頂端有一斜向的把柄,有的刃邊和一斜邊都向外延伸,使第三邊中部內凹形成缺口。

套用

耕犁的出現,為大面積的開墾荒地,解放生產力創造了條件,並且為我國古代犁耕農業奠定了基礎,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是應該充分肯定的。但是,新石器時代和商周時期的耕犁還是十分原始的,這一時期還只是我國犁耕的原始階段,在農業生產中起支配作用的仍然是裕耕或鋤耕,而犁耕還遠遠沒有或不可能得到推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