耍耍

耍耍

耍耍學名“十樣錦”,土家族也稱“十樣耍耍”、“喜樂神”、“跳耍耍”或“打耍耍”。耍耍原為土家族人一種在家神前載歌載舞的酬神祭祖的形式,土語“玩” 謂“耍”,所以又稱“喜樂耍”或“耍花招神兒”。是流傳於湖北西南土家族地區的一種傳統的民間曲藝形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耍耍
  • 學名:“十樣錦”
  • 也稱:“十樣耍耍”
  • 民族土家族
詞語含義,耍耍簡介,耍耍由來,傳承發展,內容形式,

詞語含義

耍耍:①一種俗語,也就是玩的意思。
②是指流傳於湖北西南土家族地區的一種傳統的民間曲藝形式。這裡介紹的是土家族的這種傳統的民間曲藝形式。

耍耍簡介

主要活動於喜慶新年、男婚女嫁、添丁滿月、祝壽做生等場合。表演風格以二人組合、一男一女、女扮男裝、唱跳融合,動作滑稽詼諧,唱腔明快優美,多有傳統唱段,又可即興編唱。人物可進可出,一人多角,唱詞可長可短,一領眾和,營造出一種說唱並茂,歌舞融合的氛圍,加以擊樂伴奏,場面十分熱烈,純屬“踏歌耍唱”類的曲藝品種。它的最大特點是“遇事必跳”、“人神其娛”,它突出的特徵是“耍”的娛人喜樂主題,沒有時間限制,也不受場地制約,有著廣泛的民眾參與基礎。

耍耍由來

耍耍的原型叫“耍神”,又叫“跳神”,是巫教中端公敬神還願、祈求上蒼、驅疫消災、播福於民,以求得風調雨順、無痛無災、人壽年豐。且將祈求之意,以歌唱之,並將敬神過程加以舞蹈化,以完成“耍神”的法事。由於“耍神”的願望是美好的,人類將實現驅疫消災,五穀豐登的美好願望寄託於神的保佑,作為一種神文化就自然確立在人的心中,因此“耍神”便世代相傳繁衍不衰。
由於耍耍在“耍神”的法事中,具有相對的獨立性,而且能獨立表現祭神還願,祈求神靈驅邪保全的單元法事,程式單一,無須勞師興眾,在萬戶千家,無論貧富均能承受的環境中,自然而然地從祭神還願的龐大法事中剝離出來,出現在社會各種喜慶活動之中,為豐富表演,增強觀賞性、趣味性和土家民族的女性崇拜心理加進女角,這可以說是“耍神”演變為二人演唱的藝術變革的必然過程,這種變革定型,鑒於被民眾所接受而喜聞樂見。人們既可籍以祝神還願,又可得到精神上的愉悅,得以使耍耍世代相傳而經久不衰。

傳承發展

耍耍在湖北西南土家族地區城鄉十分普及,各鄉鎮、村寨都有演唱班子,也可以說,凡有端公的地方,必有耍耍傳承,由於耍耍不僅是人們對美好願望的寄託,而且它風格獨特,表演靈活,且規範,唱腔優美而易學,不拘場合,可化地為台,傳統段子有故事而易記,即興演唱可觸景生情,因此,奠定了深厚的民眾基礎。為傳承和發展營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建國以來,耍耍先以傳統的形式活躍在城鄉各地,豐富了民眾的文化生活,後為文化工作者加以整理提練,搬上舞台,使這一藝術形式得到了提高和傳播,廣泛運用,波及周邊,而且累獲藝術獎項,美譽遠揚。

內容形式

耍耍以“歌”酬神,以“舞”娛人,因此耍耍介乎於歌舞與曲藝之間。以唱為主的叫文耍耍,只舞不唱的叫武耍耍,唱舞兼備的叫文武耍耍。文耍耍和武耍耍後來逐漸發展成走唱的曲藝形式。
耍耍表演時,多為一男一女,也有兩男兩女,男拿扇子,女握方巾,或男女各執手巾,邊唱邊表演,男的動作粗獷,女的動作柔和,輕鬆愉快,既可表現愛情,又可反映其它日常生活內容。其動作並不複雜,但有基本步法和造型,常見的有小八字步、大八字步、半蹲橫行步、半蹲前行步、十字步、溜子步、弓步等,手臂動作常見的有靠手、丟手、翻扇花留手、雙晃手、小聳肩等。造型依內容而定,常見的有“觀音坐蓮”、“梅花三弄”、“丹鳳朝陽”、“獨臂華山”、“燕兒含泥”等。
早期耍耍音樂為祭祀音樂,變成曲藝後吸取了花燈調,曲牌也變得較為豐富起來,演唱內容由酬神變為娛人,很多演唱內容取材於現實生活,如《三朵吉慶》、《夫妻拜年》、《奴家門前一條河》、《奴家今年一十七》、《奴夫莫賭博》、《鬧五更》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