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文學南洋:新馬華文文學與本土性》是於2008年由上海三聯書店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朱崇科。
基本介紹
作者簡介,內容簡介,目錄,
作者簡介
朱崇科,(1975-),男,山東臨沂人。中山大學文學學士(1998)、碩士(2001),新加坡國立大學哲學博士(2005,文學方向),台灣佛光大學世界華文文學研究中心海外研究員。現執教於中山大學中文系。主要研究領域為:20世紀以來的中國文學、區域華文文學(港台文學、新馬華文文學為主)、文學理論等。著有《本土性的糾葛——邊緣放逐·“南洋”虛構·本土迷思》(台北唐山出版社,2004)、《張力的狂歡——論魯迅及其來者之故事新編小說中的主體介入》(上海三聯書店,2006)和單篇論文數十篇。
內容簡介
《考古文學"南洋":新馬華文文學與本土性》作者親自到新加坡與馬來西亞從事有系統的研究,對文學的地圖與發展有全盤的了解,而且與作家也有近距離的接觸。 這本論著除了重溯系譜之外,還把文學作品與理論還原到原來產生的文化土壤上,從當地華人及其他族群的文化屬性來論述。
目錄
序一
序二
上編 本土(性)譜系學與理論建構
緒論:文學空間詩學與區域特質
一 本土的嬗變:從概念糾纏到意識形態集結與文本呈現
1.1 本土意識的萌櫱抑或“起源”語境——論邱菽園詩作中的本土關懷
1.2 本土蛻變:載道的艱難與自我的張力——論1920—1940年代的文學本土變遷軌跡
1.3 無心插柳中的參與與形塑——論“反黃運動時期”通俗小說的本土傳遞
2.1 (被)“延異”的本土現代性——論陳瑞獻小說與詩歌的本土意義
2.2 暴力書寫:在纖深與狂放之間——以《紅高梁家族》和《天國之門》為中心
2.3 淘氣的認真與“珍重的平凡”——論蔡深江的文字倔強及其本土搜尋
二 本土的流動與辯證
3.1 本土楔入:可能與限定
3.2 建構馬華文化/文學——試析馬華文化(學)本土性的建構策略及其限度
4.1 當移民性遭遇本土性——以《烏鴉》與《我這濫男人》為例論本土的流動性
4.2 復活區域華文文學本土性:活力及限度——以新馬華文文學為例加以說明
下編 個案分析中的本土深化
導言
三 本土意象本土話語
5.1 後殖民本土:去殖民化和回歸本土——論王潤華的熱帶叢林和南洋水果
5.2 如何本土:無意識/有意識的辯證——論吳岸詩歌中的本土植物
6.1 認同“點染”與本土強化——論新華文學中的魚尾獅意象
6.2 游移的“惡”托邦——論《吉陵春秋》中的旅行本土
6.3 雨林美學與南洋虛構:從本土話語論張貴興的雨林書寫
四 本土視維
7.1 在慢性症候分析之上——以《邊緣意象》為中心論郭寶岜的本土收放
7.2 新加坡突圍:困頓與“戲”斗——英培安戲劇中的本土企圖
7.3 瑣碎的凝重:“自反性”本土書寫——論希尼爾的本土事件/視界
7.4 開放實用主義的調適及其限制——楊松年新馬華文文學研究的本土視野
結論與餘論
附錄
1 從概念批判到本土關懷——略論世華文學研究中的問題意識
2 區域華文文學:離散中國性與流動本土性——《本土性的糾葛》台北新書發布會上的演講
3 詩學抵抗:悲壯而沉重的文學肉身——評《南方喧譁一一馬華文學的政治抵抗詩學》
4 閱讀·越讀·悅讀——品嘗小說的三種境界
5 誰的東南亞華人/華文文學?——命名的後殖民主義批判
6 發異聲於“新”邦——讀冼文光著《柔佛海峽》
7 自由出入內外:閱讀馬華文學——訪中山大學朱崇科副教授
主要參考書目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