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大事記,經濟發展,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特色產業,社會進步,文教科技,人民生活,村莊建設,組織建設,基層行政組織建設,重要人物,劉炳德,王成泉,林元桂,地圖信息,
概況
1925年,王承美從
利津縣王莊遷此,立村名為王承美屋子。1938年,海潮退後,居民增多。後因
黃河改道,村南淤積成崖咀,遂改村名為崖咀,後演變成老鴉咀,簡稱老鴉。
該村地處黃河沖積平原,地勢平坦。由於東靠郭局乾渠,西、南有北水源,北依三河貫通,水澆條件極好,境內盛產小麥、蔬菜及冬棗。
鴉新路橫穿老鴉村中部,南可到河口,北到新戶鄉駐地,屬於新戶鄉交通便利村。
2000年,全村共有409戶,總人口1301人,均為漢族。人口自然增長率3.5‰。劉、王、李、陳4個姓氏,占全村人口的60%。
1949年,全村經濟總收入1200元,1978年,全村經濟總收入182.7萬元,2000年,全村經濟總收入486.9萬元, 人均純收入2688元;第一、二、三產業占農村經濟總收入之比為68∶17∶15;完成社會固定資產投入總額66萬元,全村純收入350萬元。
該村是河口區典型的文明強村。 1988年,被林業部授予“全國綠化百強村”。1996年, 被中共東營市委、市政府授予“全市‘二五’普法工作先進單位”稱號,被評為“全市十佳文明村”,1997年被評為山東省“安全文明村”。1997~2000年,連續四年被中共東營市委授予“安全文明模範村”稱號。1997年,被山東省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委員會授予“安全文明村”稱號,村調解委被山東省司法廳授予“山東省優秀人民調解委員會”稱號。
大事記
1941年,成立第一個基層行政組織,郗元彪任村長。
1945年9月,村民李樹元加入中國共產黨。
1953年10月,第一屆黨支部成立,李衛青任書記。
1955年,第一所國小建成。
1968年,鴉南、鴉北合為一個村,張其良任村黨支部書記。
1975年,山東省革委會常委楊國夫視察老鴉村。
1984年11月,安裝100千伏變壓器,全村戶戶通電。
1993年7月,投資22萬元,建成占地15畝,可容納300名學生的鄉村花園式國小。
1997年6月,投資15萬元,修建2座水庫,占地50畝,蓄水30萬立方米。
1998年6月,投資15萬元實施自來水工程,村民全部用上自來水。
2000年8月,投資12萬元,安裝自來水淨化設備,全村1301口人吃上淨化水。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
建國前, 雖然民眾辛苦勞作,但由於多方面原因,糧食單產極低。1953年, 在第一屆黨支部書記李衛青的領導下,村民積極投入到社會主義建設中去。至1978年,該村先後開挖105條供水溝渠,總長度達7萬米。此舉極大地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 使絕大多數耕地能夠得到有效灌溉,糧食畝產由1953年的50公斤上升到250公斤。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全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民眾的生產積極性進一步提高,在集體修建2000米左右的供水溝渠的同時,各家各戶自發組織起來,積極改良農田,提高土地產出效益,踴躍交售愛國糧,80年代,糧食畝產已達400公斤。
該村耕地集中在村西和村東,耕地的集中,為實施大規模農業開發提供了條件。1993年,在鄉政府的組織下,全村動員,大搞3000畝經濟林開發;1994年冬,又實施2000畝樣板園工程, 土地統一整平,配套溝渠。此後,糧食產量逐年上升,尤其是1999年以來,該村積極回響農業結構調整的要求,大力實施良種工程,分別引進中黃7號、 德抗961等優質大豆、玉米良種,實行“六統一”,並注重基地建設,至2000年糧食單產已突破千斤,總產糧食65萬公斤。
老鴉村是新戶鄉發展果樹最早的村。1988年發展之初,該村僅有
金帥、紅香蕉等幾個有限的品種,面積也只有300畝。到1993年,面積發展到1500畝,增加了喬納金、新紅星、
紅富士等十幾個優良新品種。發展蘋果,使一大部分人脫貧並走上致富的道路。1996年,由於各地發展蘋果迅猛,該村進行果品結構調整,引進科學新技術,一部分低質量園改種
冬棗,一部分實施蘋果套袋技術,繼續增加農民收入。
第二產業
在該村發展工業的歷史上,曾先後出現過磚廠、配件廠、
麵粉廠,都因為各種原因倒閉。 1986年,該村村民王成泉成立建築隊,當時僅有45名工人。至1998年, 他組建成立河口區第二建築工程公司,公司下設6個建築隊,從業人員800人,為國家二級企業,王成泉任董事長兼總經理。2000年初,王成泉又建保齡球館,組建起河口區花卉公司,開始向多領域發展。目前,公司固定資產1100萬元,屬河口區最大的民營企業。
1998年,有的村民瞅準時機,充分利用本地葦草資源豐富的優勢,成立了新戶鄉第一葦板廠, 同年,又成立了臣泉草板廠。2000年,總售葦板20萬平方米,創產值100萬元。
第三產業
該村第三產業始於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當時有供銷社、糧站等。1980年後,開始出現飯店、汽配、修理、日用百貨店。1993年中心路建成後,各種服務業如雨後春筍出現在中心路兩側, 從業人員達到700人。該村發展規模最大的是運輸業。1988年,該村村民李俊民藉資購置一部中型客車,開始經營客運,經過10多年的經營,2000年底已擁有4部大型客車,一部小型客車,固定資產達100萬元。1998年,由下崗職工組建水利安裝工程隊,隊伍已達50人。
特色產業
新戶鄉是東營市聞名的“漁棗之鄉” ,1996年前主要發展金絲小棗,1996年後發展冬棗。 老鴉村是新戶鄉最早發展冬棗的村子之一。1992年,老鴉村根據棗樹耐旱,適宜沙質土壤栽植的特點,把發展棗樹當作農民脫貧致富的突破口來抓。1996年春,投資16萬元引進冬棗苗1.5萬株,建成500畝冬棗園,同時將原有的60畝金絲小棗樹苗進行嫁接改良, 全部改良成冬棗。 2000年, 該村已建成高標準冬棗園1300畝, 苗圃100畝,並引進良種棗近200種,建成了“百棗園”,當年產冬棗2.5萬公斤。在村支部書記林元桂的示範帶動下,該村庭院冬棗已發展到6600餘棵,實現了人均一畝冬棗園的奮鬥目標,僅棗業一項就增加經濟收入80萬元。冬棗業真正成為老鴉村的一大特色支柱產業。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
老鴉國小始建於1955年。1995年投資32萬元,在村北占地15畝,建起了全區一流的鄉村花園式國小。 1998年,適齡兒童入學率即達到100%。老鴉村是全鄉最大的村, 1974年設有一處中學,校長陳景先,最初有100餘名學生,至1990年,按照撤點並校的要求,老鴉中學解散。多年來,該村以“為國家培養合格人才”為己任,加強管理, 爭創一流,先後有187名學生考入大中專院校。幼稚園也得到長足發展,2000年底,幼兒入園率達92%。1985年,老鴉村在全鄉率先建起了文化大院,按當時的標準配套圖書館、閱覽室、電視,豐富了民眾生活,提高了勞動者素質。1998年,被市政府授予“市級文化大院”稱號。為配合冬棗這一特色產業的發展,該村成立了冬棗技術服務隊,不但服務於本村冬棗業,還經常到其他村服務,對促進新戶鄉冬棗產業的成形做出了較大貢獻。
人民生活
建國前,年人均收入不足30元。建國後,人民生活不斷改善。1978年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進一步解放了勞動力,農村經濟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 人均純收入150元。2000年,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688元,人均年末存款餘額2500元。至2000年底,全村擁有各種機動車輛397輛,
機車77輛,程控電話185部,彩色電視機415台。
村莊建設
建國之初,該村沒有一條象樣的道路,尤其是村中心街道,地勢低洼,下雨積水,泥濘難行。人均住房面積也不足4平方米,且全部是土木結構。70年代後,開始出現磚石房屋,但僅限於少數農戶。1984年,該村建1處變壓室,安裝100千伏變壓器,先後投資60萬元,安裝輸電線路3公里,100%農戶通電,結束了多年點油燈的歷史。1993年,投資20萬元,墊平中心街道,建成柏油路,該路南可到河口,北可達鄉駐地。一大批高質量住房、商品房在路兩側建成。同年,鄉政府聘請專業人員對該村進行了規劃,在一定程度上杜絕了盲目建設,保證了村容村貌整潔。1998年,投資15萬元, 鋪設水管線3公里,引來自來水,結束了多年喝鹹水的歷史。2000年,又投資12萬元,新上一套淨化水設備,使家家戶戶喝上了潔淨的自來水。
組織建設
中共地方組織建設 1945年9月, 李樹元加入中國共產黨,他是老鴉村第一名中共黨員。1948年11月,該村第一個黨小組成立,黨小組長王延合。1953年10月,成立了第一屆黨支部,李衛青任書記,隸屬於八區仁韓鄉黨總支。在李衛青的領導下,僅有的10名黨員同當地的土匪、惡霸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對鞏固新生的革命政權、穩定當地民眾的革命情緒起到了很大作用。1960年,該村分為四個村,1965年合為兩個村,劉炳德、張其良任書記。1968年合為一個村,張其良任書記。1984年又分為兩個村,由楊文亮、張鳳蓮分任書記。1994年合為一個行政村,由林元桂任書記。1988年,村黨支部被山東省委授予“先進黨支部”稱號,1997年被評為市級農村創“五好”先進黨支部,並多次受到市、區、鄉各級黨委的表彰。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
1941年,成立第一個基層行政組織,郗元彪任村長。1942年,農救會成立。1952年,村婦聯成立。1955年,老鴉分為永進、前進兩個高級社,劉炳德、李衛青分任社長。1963年分為鴉南、鴉北兩個生產大隊,段亮三、王立群分任大隊長,下設4個生產小隊。1994年合為老鴉村,崔志富任村委主任,王臣泉任副主任,委員姜興海、高福元、劉俊芝、宋連華、李勇,民兵連長李勇,婦女主任劉俊芝。現任婦女主任劉俊芝被國家計生委授予“全國基層計畫生育先進工作者” 稱號。199 8年,村婦代會被山東省婦聯授予“先進婦代會”稱號。
重要人物
劉炳德
(1911~1973) 1950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任霑化縣河北鄉鄉長。1955年組織成立老鴉村第一個初級社--永進社,並任社長,後歷任高級社社長、南村支部書記、大隊長、革委會主任。
王成泉
1949年生,1988年加入
中國共產黨。1980年組建成立河口第二建築工程公司,並任
總經理。至2000年固定資產達到1100萬元,職工800人以上,年繳利稅660萬元。王成泉被評為東營市優秀企業家,被中共東營市委授予“優秀共產黨員”稱號,並多次受到區委、區政府表彰。
林元桂
1942年生,197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78年任老鴉村黨支部書記。他擔任支部書記後,立足本村土地多、勞力多的實際,確定了以農為本、富民強村的發展規劃,合理調整農業種植結構,大力推行區域化種植,適度發展規模經營,民眾經濟收入迅速提高, 村集體經濟迅速壯大。2000年,全村經濟總收入486.9萬元,人均純收入2688元。1997年,林元桂被中共東營市委授予“優秀共產黨員”稱號,1998年被評為市級勞動模範、省優秀共產黨員、省優秀調解員等,並多次受到區委、區政府表彰。
地圖信息
地址:東營市河口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