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縣鎮

老縣鎮

老縣鎮位於陝西省安康市平利縣西北部,距縣城36公里,安康市31公里,與漢濱區毗鄰。

全鎮轄13個行政村,120個村民小組,總人口18235人(2017);全鎮面積143.47平方千米。

鎮內遍山蔥蘢,田園秀麗,溪水通幽;基礎設施完善,安平二級公路穿境而過,交通便利,信息靈通,具有得天獨厚的農工商發展優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老縣鎮
  • 外文名稱:liaoxianzhen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陝西省安康市平利縣
  • 下轄地區:13個行政村
  • 政府駐地:稻草街
  • 電話區號:0915
  • 郵政區碼:725501
  • 面積:143.47平方千米 
  • 人口:18235人(2017) 
  • 著名景點:明代縣城遺址、稻草街漢墓群、玉皇墩群
  • 車牌代碼:陝G
人文環境,經濟社會,招商引資,蘊藏巨大生態產業,地圖信息,

人文環境

老縣鎮歷史悠久(歷史上平利縣城在此建址639年),經文物普查發 現,境內有:明代縣城遺址、稻草街漢墓群,玉皇墩群(東河村內)等;此外還有崖墓群 11處。
中央電視台老縣茶園拍外景中央電視台老縣茶園拍外景
巴蜀文化,鑄就老縣鎮史冊里一段永恆的輝煌;秦楚習俗侵潤,老縣鎮每一縷葉脈都充滿遠古的嚮往:
——清代,官員賦詩描述老縣風貌:“嶺障層圍黑子城,溪流如帶石如撐,竹籬茅舍人稱市,野鳥閒花自識名;地僻不聞黧犬吠,山深只許白雲耕,僕夫叱馭穿林度,幾片紅霞映日明”;
——而今,歷史的積澱催開文明的花朵,歲月更迭,平利縣工業發展重鎮——老縣依舊月明風清;鎮政府所在地的稻草街有“女媧山下小江南”之稱。

經濟社會

老縣鎮自然資源豐富:
地下有豐富的煤炭、石灰石等礦產,地上茂林修竹,生物種類 繁多,南北薈萃,山貸物產久負盛名,桑、茶、耳、 板栗開展規 模, 年種植烤菸 2000餘畝,其品質可與雲煙比美。
余國平所長向公安廳馬中林副廳長匯報工作余國平所長向公安廳馬中林副廳長匯報工作
1997年,全鎮有耳林2萬畝,板栗1 萬畝,杉林 1.1萬畝,茶園0.32萬畝,桑園0.57萬畝,有可供開發的宜林山地3萬畝, 天然牧 草地 0.46萬畝;柑桔、獼猴桃等水果呈蓬勃發展這勢。
老縣鎮經濟發展強勁:
農業生產後勁不斷增強,2011年農業總產值1.9億元,占國民生產總值的17%。2011年生產糧食23.3萬噸,人均1.07千克,其中水稻8.2萬噸,玉米6.9萬噸,小麥4.9萬噸,豆類3.3萬噸。經濟作物主要有油菜籽、茶葉、蔬菜等。畜牧業以蠶、生豬、家禽為主。2011年養蠶7612張,產繭286噸,生豬飼養量6.9萬頭,年末存欄3.2萬頭,家禽10萬羽。
老縣鎮扶貧移民搬遷建設的新社區老縣鎮扶貧移民搬遷建設的新社區
工業以建築、化工材料為主,鎮內有昊華鋇鹽、康華建材、光大及睿恆矽業、兆源重晶石加工、金龍水泥粉磨站等工業企業7家,職工2156人;2011年工業生產總值9.6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83%。
老縣鎮通村路成績顯著:
老縣鎮搶抓機遇,2015年一舉完成了老縣、鋪子、大營盤等村的11.2公里的水泥路硬化任務;2014年,啟動了賈家梁、太山廟、馬安山、木瓜溝、七里溝、龍王溝、申家溝等7個村23.5公里的建設任務,全鎮通村公路建設呈現出七條路齊頭並進的良好態勢。
目前,全鎮七條通村公路建設工程進展迅速,路基形象進度已達60%以上。
老縣鎮綻出的教育新葩:
老縣鎮中心國小,雖然是大山裡的一所國小,但政府捨得投資,累計投資達數億元,建成現代化校園:占地24000平方米,建築面積6300平方米,成為大巴山里一道靚麗的風景。
趙樂際視察老縣鎮中心國小趙樂際視察老縣鎮中心國小
老縣鎮中心國小,雖然是大山裡的一所國小,但是學校管理、教研、科研、教學等理念獨樹一幟,與政治中心的首都北京下屬國小、與世界商業大都市上海轄區國小相比,毫不遜色。
老縣鎮中心國小,走特色辦學之路,辦學品位高,校有特色,教有特點,師有特藝,生有特長;學校真正成為了師生們的花園、樂園和學園。
2012年11月20—25日,陝西省安康市平利縣老縣鎮教育負責人熊榮華校長接受了記者的採訪,他詳細地向記者介紹了自己的治校方略和學校的特色。
——讓校園文化跳高,讓校園文明跳遠。
“校園文化精神是一種積澱已久的文化,是一所學校辦學的靈魂,它引領著學校、教師、學生的發展方向。”老縣鎮教育負責人熊榮華校長說,“人無魂則死,校無魂則難發展。有了校園文化之魂,校園文化才能跳高,校園文明才能跳遠。”
——特苗特育 照亮學生創新學習路。
人民滿意的學校—老縣鎮中心國小人民滿意的學校—老縣鎮中心國小
熊榮華校長介紹,老縣鎮中心國小在四方面取得了收穫:
熊榮華校長對記者說:“課堂教學是‘質量立校’和素質教育的主陣地,主渠道。老縣鎮中心國小高舉‘特生特教,特苗特育’的火炬,改革課堂教學結構,照亮每個學生創新學習之路,這是‘質量立校’的落腳點。”
老縣鎮中心國小舉辦豐富多彩的競賽活動,重視每位學生的進步和特長,使學生們都能體會到成功的歡樂,讓每一個學生的名字都充滿了莊嚴與神聖。
——激勵教師成為名師、大師。
熊榮華校長對記者說:加強隊伍建設,實現教師“學者化”,關鍵是抓校本培訓的“兩個工程”。即:“教師234培訓工程” 和“名師工程”。
熊榮華校長介紹,幾年來,老縣鎮中心國小組織教師學習《教師職業道德修煉》、《有效教學十法》等,在提升教師的道德、理論素養的基礎上,重抓校本培訓“兩個工程”。
勇於進取的平利縣老縣鎮中心國小,打造了溫馨教育,辦出了人民滿意的教育,用愛托起了明天的太陽。

招商引資

老縣鎮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豐富的自然資源,近年來先後吸引 四川、 湖北、內蒙、河南等地客商前來投資辦廠。
目前,諸多優質資源,期盼仁人志士來平利縣工業重鎮——老縣鎮投資,發財致富共贏:
1、旅遊開發:一是道教活動場所平安宮景點,投資額50萬元,年收入約20萬元,三年可收投資;二是黃洋河漂流,投資額20萬元,年收入約10萬元,兩年可收回投資;三是古戰場車廂峽景點,建農家樂休閒娛樂場所,需投資100萬元,年產值300萬元、3年可收入回投入成本。
2、馬鞍山石灰石礦產開發:投資50萬元,年產值200萬元,一年半可收回投資;3、黃洋河板石及河砂開採:需投資200萬元,年產值約220萬元,當年產值約100萬元,兩年可收回投資。
平利縣老縣鎮蔣家坪村千年古茶樹平利縣老縣鎮蔣家坪村千年古茶樹
4、陝西唯一一顆千年古茶樹就在老縣蔣家坪村,還有千畝茶園,地勢居高臨下景色宜人、雲霧繚繞,可開發旅遊與平安宮道教文化相結合形成一條特殊有特色的旅遊線路。
平利縣老縣鎮蔣家坪村鳳凰茶廠實景拍攝平利縣老縣鎮蔣家坪村鳳凰茶廠實景拍攝
平利縣老縣鎮蔣家坪村鳳凰茶廠實景拍攝平利縣老縣鎮蔣家坪村鳳凰茶廠實景拍攝

蘊藏巨大生態產業

陝西安康平利縣老縣鎮:挪窮窩托起富裕綠洲
2015年9月18日,記者走進了陝西版圖的南極-陝南安康市平利縣老縣鎮,採訪扶貧避災移民搬遷工程。
車從安康出發,沿著308省道,南行24公里就到了平利縣老縣鎮;淅瀝瀝的秋雨,讓老縣的山山水水的綠,更加清脆、清新。
老縣鎮,平利縣的西大門,因清末以前是平利“縣衙”駐地而得名,距縣城36公里,國土面積143.47平方千米,轄13個行政村。
■易地扶貧搬遷:“四大工程”催化“挪窮窩”。
老縣鎮黨委書記李紹彬接受記者的採訪老縣鎮黨委書記李紹彬接受記者的採訪
陝南移民搬遷工程,移民60萬戶,共240萬人。這個數量,超過此前三峽的移民總量,為三峽移民的兩倍,是新中國成立以來規模最大的移民工程。
老縣鎮,屬於陝南秦巴山區扶貧搬遷工程板塊,全鎮第一輪搬遷任務是1465戶5128人。
“老縣鎮扶貧搬遷任務是艱巨的,搬得出是前提,穩得住是關鍵,能治致富是核心目標。”老縣鎮黨委書記李紹彬接受記者的採訪時介紹,“面對艱巨的搬遷任務,老縣鎮實施‘四大工程’催化‘搬得出’。”
——堅持“三優先”搬遷工程。
老縣鎮在搬遷過程中, 注重“地質災害避險優先、貧困(特困)戶優先、偏遠地區優先”的“三優先”原則,重點優先安排因地質災害避險造成的移民。
同時,明確四種搬遷安置補助方式,即向城鎮遷移、向移民新村遷移、小村並大村遷移、自主分散遷移,催化“搬得出”。
針對貧困、殘疾等特殊群體“搬遷難”問題,老縣鎮利用撤鄉並鎮後富餘公共用房及農村校點合併後的閒置校舍,通過分片改造,實施交鑰匙工程,讓民眾無條件搬遷入住。
在制定移民小區公益性崗位招錄政策時,向困難民眾傾斜,讓他們在家門口實現就業,保證了生產生活來源。
——堅持基礎設施配套工程。
老縣鎮按照“小城鎮建設、發展現代農業和避災扶貧搬遷”三位一體的統籌安置思路,實行基礎設施與房屋主體“打包捆綁”建設、同步招標、同步建設、同步驗收、同步交工,確保全置小區功能完善,移民搬遷安置小區生活條件優越,增強搬遷移民的積極性。
截至目前,建成錦屏集鎮萬人安置社區1個、500戶集中安置社區1個,100戶集中安置點6個;在集鎮建成統建多層樓房25棟。
據統計,2014年底,老縣鎮已搬遷1269戶4809人,占計畫搬遷任務的86%;2015年,全鎮落實陝南扶貧搬遷329戶,其中集中安置305戶;截止9月底,已竣工搬入新居183戶,主體完工116戶,主體在建30戶。集鎮南區7棟統建樓開工建設,老縣、東河、馬安山三處社區92戶貧困戶安置工程全部啟動,主體已完工。
——堅持樓房化安置工程。
老縣鎮按照平利縣“一城十鎮百村三十個新型社區”總體建設規劃,圍繞集鎮抓搬遷,科學規劃了1個萬人社區、2個500戶安置區和5個小型安置點。
為節約成本,老縣鎮搬遷社區實施樓房化安置;錦屏社區,移民搬遷樓房化安置率達90%;成本控制在1200元/平方米以內,戶型分80、100、120平方米三種。每戶補助現金4.5萬,基礎設施不讓百姓拿一分錢,相當於每戶又補了3萬元,有效降低了建設成本,民眾很滿意。
經測算,實施移民搬遷後,全鎮可節約耕地1059畝,實現了土地效益最大化。
——堅持移民扶智培訓工程。
老縣鎮以鎮移民技術培訓學校為主陣地,整合扶貧、教育、農業等部門培訓資源,利用“雨露計畫”、人人技能工程、陽光工程等培訓項目,開展移民搬遷政策培訓和實用技術培訓,通過培訓讓移民搬遷政策家喻戶曉,成就進入鄉鎮居住的生產能力,增強了民眾移民搬遷的決心和信心。
同時,老縣鎮依託工業園區和集鎮商貿三產,創辦了移民技術學校,讓民眾“點菜”,政府“下櫥”,有針對性的開展烹飪、養殖、縫紉、家政服務等技術培訓,讓每個搬遷戶至少要有一人掌握技術。
老縣鎮黨委書記李紹彬介紹,老縣鎮自2013年以來累計培訓1800多人次。通過技能培訓,有500餘人找到了對口的職業就近務工,120餘人從事發展規模化養殖、餐飲、美容美髮等服務行業,還有1000餘人通過人才交流,找到了適應自己技術的工作崗位。
■打造“五星社區”:譜寫“穩得住”交響曲。
老縣鎮移民搬遷-錦屏社區老縣鎮移民搬遷-錦屏社區
老縣鎮黨委書記李紹彬向記者介紹,老縣鎮扶貧搬遷已實施5年,今年底可超額完成計畫10年的搬遷任務。
“搬得出是前提,穩得住是關鍵。” 李紹彬書記說,“目前,老縣鎮為解決民眾搬進來後‘穩得住’問題,啟動了‘五星級社區’創建活動,突出法治社會管理、特色文化建設、安置環境優美三大重點。”
——強化法治社會服務管理。
針對搬遷後組織建設、社會管理、生產發展等方面面臨的新問題、新情況、新變化,老縣鎮搬遷社區以創建“五星”農村新型社區為目標,強化法治社會服務管理,建立健全了《社區居民文明公約》、《社區環境衛生保護制度》、《社區治安巡邏制度》等,用制度規範社區服務和居民行為。
社區設立了便民服務中心,為民眾提供社會保障、勞動就業、移民搬遷、司法調解等“一站式”公共服務。
組織開展志願服務,協調解決用房近200㎡,成立了老年幸福院,為留守空巢老人免費提供棋牌娛樂、休息、便餐、保健等志願服務。
促進中心國小、幼稚園、衛生院等企事業單位向社區集中,為社區民眾提供便利的教育、醫療條件。
成立了錦屏社區物業公司,明確了公司法人,選擇懂工程、會水電的社區民眾培訓後到公司擔任技術人員,以隨叫隨到的態度和低於市場的價格,大力推行社會化服務,使社區民眾享受到與城市居民一樣便捷的生活服務。
——鍛造社區特色文化品味。
老縣鎮注重鍛造社區文化品味,開展“傳統文化、法治文化、安全文化、廉政文化、計生文化”進社區活動,提升人文素質,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一是傳統文化進社區。突出傳統文化、法治文化、安全文化、廉政文化、計生文化進社區,製作宣傳廚窗30個,設立宣傳牆400平方米,懸掛宣傳牌匾100餘幅。讓社區的櫥窗、牆體、護欄等成為會說話的教育者。
二是特色文化進社區。通過宣傳畫冊、板報、記錄片等形式,大力宣傳老縣的歷史、遺蹟和名人,把傳統文化融入社會當中。
三是豐富社區精神文化。成立了社區廣場舞蹈隊、腰鼓隊地方文共宣傳隊,明確專人負責定期組織開展活動。投資20多萬元,在廣場建成巨型戶外LED顯示屏,通過定期播放新聞、市場信息、實用技術、公益廣告等,普及黨的方針政策,傳播創業致富信息,教育民眾遵紀守法,引導大家自覺踐行社會公德。
走進老縣鎮移民搬遷社區,隨處可見勵志楹聯、名詩警句長廊、“家訓牆”……小區環境美,文化氛圍濃,儼然是一個書香大觀園。
——建管並重,營造宜居環境。
老縣鎮以創建宜居社區為目標,成立了老縣鎮錦屏社區黨支部,選舉產生了社區管理委員會。堅持以房管人,建立了片長、樓長、單元長(中心戶長)的“三長負責制”,對社區實施格線化管理。
一是完善基礎設施。籌資建成了社區生態文化廣場和公廁,供水、排污、道路硬化、人行道、綠化、路燈、垃圾處理等設定實現全覆蓋,極大的方便了社區居民生活。
二是建立長效管理機制。組建了社區環衛隊,負責社區環境日常維護。制定了社區保潔工作制度,將環境衛生“四包”責任制列為社區居民公約的重要內容,抓好監督落實,營造乾淨整潔、環境優美的社區人居環境。組建了社區治安巡邏隊,由片區民警帶隊進行經常性巡邏,以保證社區的平安和諧。
三是強化宣傳教育。通過設立社區環境衛生評比曝光台,開展“講衛生、促雙創,千人簽名宣誓”和全民義務大掃除活動,著力培養民眾文明衛生習慣。
■依託園區塔平台:“三大產業”托起“致富夢”。
陝西省副省長莊長稱讚老縣鎮搬遷工作陝西省副省長莊長稱讚老縣鎮搬遷工作
老縣鎮著力搭建“五大服務平台”,即:搭建移民服務平台、搭建政策扶持平台、搭建技能培訓平台、搭建電商服務平台、搭建融資服務平台,打造“三大產業園區”,為搬遷移民“能致富”提供有力保障。
——發展移民工業園區。
堅持移民搬遷與工業發展相結合,依託園區抓就業。老縣工業園區現有規模企業33家,根據全市移民搬遷土地綜合利用規劃編制,結合實際制定了《社區產業安置規劃》。
依託園區和集鎮商貿三產,拓寬就業渠道,基本實現了戶戶都有一個穩固的收入來源。
據統計,利用老縣新型材料產業園區的便利條件,組織協調移民對象1182人進廠務工,發展特色種植和養殖業的有700人,從事商貿服務等三產人員有600人,搬遷戶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發展移民農業園區。
老縣鎮按照“每個移民安置小區至少配建1個移民農業產業園區”的要求,以“果、畜、藥、茶特色農產品”五大種養業為著力點,做強基地、做強園區、做優品牌,努力使每個移民戶至少有1人在移民農業園區就業。
一是特色產業園區(基地)富民。老縣鎮根據所轄區域土地林地面積大的特點,以發展特色產業,為抓手,先後建成年飼養量1萬隻以上的林下烏皮土雞散養基地和孵化中心5家,發展飼養純白山羊200隻以上的大戶5戶,建成年飼養量100頭以上的肉牛養殖場和1000頭以上的養豬場,逐步建成陽晨富硒養殖基地;同時又在東河村建成投資600萬元、年飼養1500萬尾的泥鰍養殖基地。
為了循環利用生物資源,還建成集生豬養殖、大棚蔬菜及綜合農業示範基地,建成生態觀光茶園2000餘畝,年產茶葉365噸。
二是發展山林經濟產業。老縣鎮七里溝、木瓜溝村作為產業精準扶貧的試點,為209戶扶貧家庭免費發放烏雞苗4180隻。為確保發放的雞苗按放養雞標準進行養殖,老縣鎮畜牧站還專門印製宣傳單和林下養雞技術等相關資料傳送給大家,並在現場傳授村民飼養技術要領、疫病防控,幫助大家實現科學化養殖。
目前,在移民安置小區周邊建成櫻桃、茶葉等林果園區,建成養牛(羊)、養雞、養豬等養殖園區52個,新建萬隻林下土雞養殖場、5000隻以上乳鴿養殖示範場各1個及2個百頭以上母豬良繁場,全年生豬、白山羊飼養量分別達到6.2、2.9萬頭,家禽飼養量達到21萬隻。
據統計,老縣鎮移民對象有1182人進廠務工,發展特色種植和養殖業的有700人,從事商貿服務等三產人員有600人,搬遷戶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發展移民旅遊三產園區。
老縣鎮依託道教聖地平安宮、古戰場遺址車廂峽、女媧山必捷滑雪場、黃洋河自然風光、女媧山景區等旅遊景點,著力打造“美麗鄉村游”,穩步發展生態旅遊業。
現已完成縣河流域柳樹綠化7公里、集鎮綠化2000平方米,創建省級生態村、鎮和市級生態村現已達標驗收。陳家坡建成高效櫻桃觀光園200畝,完成街景改造工程和百里畫廊景觀點建設3處,使旅遊環境日臻完美,平均年接待遊客達3萬人次。
鳳橋投資建成廊橋和百畝櫻桃園;以女媧廟景區開發為依託,藉助女媧雲海、女媧日出,將女媧山村打造成旅遊新村,讓旅客體驗到“吃農家飯,品女媧茶,觀雲海日出,拜女媧始祖”的安逸舒適和樂趣。
如今,老縣鎮最漂亮的房屋是鱗次櫛比的移民安置房,最優美的環境是功能齊全的移民安置區;一個個條件落後的村莊,借城鎮化建設、移民搬遷政策,正在悄然靚麗轉身。(通訊員魏遠垠 經濟日報社-中國縣域經濟報 記者王開成)
安康黃洋河流域:巨大的生態產業百廢待興
地處陝南的安康黃洋河,巴山兒女的母親河。清澈、美麗、蜿蜒,南水北調中線漢江的一級支流;全長126公里,匯集清水河、凡溪河、洛河、豐河、南坪河、線河、淑河、菜溪河、湖河、縣河等12條支流,自南向北流經平利縣的洛河鎮、大貴鎮、老縣鎮、三陽鎮、漢濱區的縣河鎮、張灘鎮、新城辦等7鎮辦。
南水北調水源漢江的3級支流縣河河口南水北調水源漢江的3級支流縣河河口
■水力資源豐富,昔日繁榮了沿河居民帶。
安康黃洋河,發源於大巴山南麓的平利縣洛河鎮光頭山;安康城區旁、奠安古塔下,與漢江交匯;全長126公里,流域面積964平方公里。
——串珠式的田壩谷地,琳琅滿目。
黃洋河流域,山勢由南向北,逐次降低,群峰疊起,溝壑縱橫,形成秋山、藥婦山、西岱頂和平頭山四大支脈。
黃洋河流域,特殊的山脈,造成了串珠式寬闊谷階地、數百田壩子和盆地,小的幾十畝,大則數百畝至千畝以上,高程多在700米以下。
黃洋河下游,流經縣河、張灘、新城辦等3個鎮辦30多個村;屬川道丘陵區,形成了張灘盆地、縣河迎風川道、財梁丘陵;河漫灘只有1~2米的小土坎,高出常水面5~15米,地面寬100~4000米;盆地、川道耕地面積超15000畝。
——勤勞興水利,糧作物兩年五熟。
黃洋河流域,田壩谷地耕種歷史悠久,以水稻土及黃泥巴為主,耕墾率和複種指數都很高,土地肥沃,作物一年兩熟、兩年五熟。
黃洋河河床切割較深,沿河道地區的張灘、縣河、財梁、大貴等水利,採用提水方式灌溉農田。
老縣鎮縣河河流人養水、水養人老縣鎮縣河河流人養水、水養人
建國前安裝有筒車54處,建國後陸續興建了一些抽水機站和水輪泵站,其中較大的兩處是縣河鎮紅霞水輪泵站、新城辦東風水輪泵站,灌溉面積分別為770畝和400畝。
黃洋河下游漢濱境內全長30餘公里,東起縣河蘇壩,西至漢江入口。流經縣河、張灘、新城辦等3個鎮辦30多個村,其中縣河涉及20多個村、近3萬人。
下游耕地面積15000畝,集體林地64400畝,涉及流域面積26平方公里,該區域農民過去常年以農業生產為主,現在多以勞務經濟為主,超半耕地撂了荒。
——昔日水上交通,火了流域經濟。
上世紀80年代前,黃洋河流域中上游流域沒有公路,黃洋河水運暢通,成了重要交通樞紐。
從黃洋河口通航111公里至洛河鎮南坪河口狗鑽洞,是古絲綢之路——大巴山重要的水上鹽馬道組成部分。
沿迎風、財梁謝壩、楊家河、蘇壩、大貴後灣、柳林黃石板、洛河獅子壩渡船口、南坪河口狗鑽洞,都有水碼頭,停泊船隻。
清末最繁榮的碼頭是百家灣,外埠資本家“太永恆”、“太盛隆”、“吉發生”等行商座賈,紛紛聚集,河運往來船隻常在百條左右。
■黃洋河流域生態產業開發,今日方興未艾。
黃洋河流經老縣轄區黃洋河流經老縣轄區
2000年來,安康撤區並鄉建鎮,黃洋河流域經濟開發,進入萎縮期,沿流域的扶貧開發,僅限於鎮政府所在地方圓2公里內,黃洋河流域的超百處田壩、谷地荒蕪,昔日的繁榮,已經成為歷史。
——縣河鎮4村生旅遊,帶動了數百戶農民致富。
近年來,漢濱區縣河鎮聚全鎮財力、物力、人力,扶持黃洋河沿線——祁家溝至縣河口4村,發展休閒農家樂,建起了清雅山莊、毛壩田園、河源山莊生態旅遊觀光園,成為鄉村休閒旅遊的靚點。
據了解,祁家溝到縣河口,全程不足5公里,沿途4個村受惠村民不足千戶,鎮域內村民從事旅遊服務業的有200多戶800多人(其中80餘戶從事商服業),年接待遊客20萬人次。
除此外,縣河鎮還有近20個村,扶貧產業不明顯,扶貧力度與4村相比,有“前娘後母”受歧視之嫌,村民脫貧致富屬於自我發展狀態。
——縣財路延伸至蘇壩貫通,水生態游柳暗花明。
過去,黃洋河流域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用一個不恰當的比喻——“只顧臉上塗脂抹粉,不顧光屁股漏光”,當地政府部門眼睛只盯著政府所在地,方圓2公里內的開發,其餘的村組任其自生自滅。
自2014年以來,漢濱區縣河鎮改變了過去“只顧臉上塗脂抹粉,不顧光屁股漏光”的社會經濟發展戰略,啟動了財梁片區11個村的新農村建設。
黃洋河流域張灘鎮人養水、水養人美景黃洋河流域張灘鎮人養水、水養人美景
目前,安康市、漢濱區相關部門,加大了對財梁片區幫扶力度,11個村近萬人的基礎設施條件有了較大改觀。
沿黃洋河河道,延伸新修1條通村水泥路10多公里,直至與平利交界的蘇壩村簡同灣,為封閉的桃花源——財梁片區,脫貧致富、水上生態觀光、現代農業園採摘旅遊產業,注入了了新契機。
——山奇水急,人文薈萃,蘊藏巨大的生態產業。
黃洋河口逆流而上,直至洛河鎮,山奇水急,人文景點多。
黃洋河三灣,是李自成兵困車廂峽的有名的河谷,經過的人,都說這是安康的“小三峽”;財梁片區內,有安康明清時代的四大岳王廟的——南嶽王廟,垮塌待修建。
除此外,黃洋河上游有岱峽溶洞、唐代白雲寺清朝畫家甘棠故里;中游有“車廂峽”三灣子漂流、南藥王廟、平安宮;下游有清朝道教聖地“林香寺”、唐代奠安古塔,解放安康的著名牛蹄嶺戰役。
這些百廢待興,有待於全盤規劃,招商引資,搞生態產業開發。
黃洋河車廂峽、三峽過後,水急灘多田壩多,有“了化潭”、“馬潭”、“黑潭”,謝壩、蘇壩、糧壩、尚家壩。僅這地名,就讓旅遊的人浮想聯翩了。
如果借用水力,發揮過去水碼頭的作用,開發水上觀光旅遊,讓安康城區的人們,沿著黃洋河撐船、拉縴、喊著號子,不乏為一種好的運動產業、時尚的健身休閒方式。
■安康“黃洋河之春”,需有人文特色底蘊。
安康舉辦的“黃洋河之春”活動,到底辦了多少期,有多少人參加?那些人參加?
據知情人介紹,黃洋河流域有7個鄉鎮,至少有5個鄉鎮沒有參加“黃洋河之春”活動,僅僅是個別領導頭腦發熱,搞勞民傷財,自娛自樂粉飾太平的政績工程而已。
知情人人透露,參加“黃洋河之春”活動的賓客,大部分人不知黃洋河全長有126公里,不知道黃洋河由12條河流匯聚而成,不知黃洋河是古鹽馬道的水上重要通道,不知道流域的重要人文景觀。
記者網上搜尋了當地新聞報導,僅搜尋到幾張油菜花景觀照片,幾隊拔河比賽,一場文藝聯歡表演等文章,千篇一律等閒的活動而已;其餘均為地方政府不作為,媒體曝光文圖。
不能否認舉辦“黃洋河之春”的初衷,但是,從目前開辦的 “黃洋河之春”的活動看來,有待於改善。
“黃洋河之春”主辦者,需要認真學習安康市委書記郭青“走民生為本的循環發展之路”的發展戰略,沿河鄉鎮應該積極參加“黃洋河之春”活動,給活動注入更多的高端招商引資內容,貫徹落實安康經濟社會發展戰略。
郭青書記強調,以生態文明理念為引領,優先發展生態友好型產業。通過生態友好型產業的健康持續發展,促進全民就業和增收致富,促進經濟再生產和生態再生產同步發展,實現“人養山、山養人”、“人養水、水養人”的良性循環。
“人養山、山養人”、“人養水、水養人”的指示精神,應該引起黃洋河流域的7個鎮辦黨政領導和“黃洋河之春”主辦者的重視,為開發黃洋河流域的山、水、人文景觀產業助力,促進黃洋河流域村民脫貧致富,繁榮當地經濟。
■黃洋河流域搬遷,宜小集中、適度分散建房。
安康避災扶貧搬遷開發,是國家戰略;鎮辦扶貧開發,精準扶貧,扶貧資金傾斜,都應該瞄準“貧”字。
前幾年,鄉鎮領導,為了突出政績,扶貧開發,變了調、走了味;扶“貧”開發,變為扶“富”開發、扶“關係戶”開發、扶“交通要道”開發,搞政績開發。
近幾年,安康黃洋河流域鄉鎮,扶貧開發怎么樣了呢?不得而知。目前,安康扶貧搬遷,大集中安置的確是劑良藥,但不能醫百病,不適應黃洋河流域千家萬戶。
黃洋河流域,是生態聖地、天然氧吧,居住環境優美;具有悠久歷史,為古絲綢之路的重要水路鹽馬道,人文景點多;田壩土地平曠、谷地多;沿河流域有謝壩、蘇壩、糧壩、尚家壩等等超百個田壩、谷地,是開發生態產業的重要基地。
據了解,黃洋河流域大部分鄉鎮搞一刀切,搞大集中萬人社區安置;一個鄉鎮一個安置點,或數村一個安置點;對進城買房不進安置點的農戶,不予以政策資金扶持;對就地建房的,不管是否合理,一律不允許;導致真正的貧困戶、受災戶,搬不出,穩不住,難致富。
這樣搞大規模大集中搬遷的鄉鎮,顯然忘了實事求是這個準則,顯然犯了是官僚主義、教條主義;違背了陝西省移民搬遷的宗旨,違背了中央“三農”指示精神。
針對黃洋河流域移民扶貧搬遷問題,相關的專家建議,應該因地制宜,精準扶貧,精準搬遷,適宜小集中,比如一個田壩、一個村、或一個村民小組、或一個8戶、10戶的家族,建個小安居點;個別的村戶,也可以適度分散建房。
黃洋河,巴山兒女的母親河,希望黃洋河流域的居民和官員,緊跟時代的步伐,艱苦奮鬥發展產業,早點脫貧致富,實現“人養山、山養人”、“人養水、水養人”的宏偉藍圖。(記者 王開成

地圖信息

地址:安康市平利縣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