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初期,古城西安人民愛國抗日熱潮空前高漲,1937年10月,由李敷仁、武伯綸、鄭伯奇、張寒暉等12名愛國民主進步人士醞釀創辦了“以替老百姓說話,說老百姓的話”為宗旨的通俗報紙,立即得到陝西社會各界及有識之士的贊同,於是年11月12日孫中山先生誕辰日發刊,取名《老百姓報》。1940年2月15日被國民黨陝西省政府查封,同年4月17日停刊,前後經歷兩年零5個月,共出版113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老百姓報
- 創刊時間:1937年10月
- 創刊人:李敷仁、武伯綸等
- 背景:抗日戰爭初期
- 主編:李敷仁
- 編委:武伯綸、張寒暉、陳雨皋等
人員,經費,影響,逸事,
人員
主編:李敷仁;
經費
《老百姓報》的經費,先是由國民黨陝西省黨部和教育廳按月津貼150元,後因抗戰時期經濟困難,津貼時斷時續,時有時無,遠遠不能解決報紙迅猛發展的需求,其大部分開支還得依靠社會支援。這時,西安的郵電、鐵路工人、商店店員、書店職工、部隊士兵、中國小教員學生及社會名流等人,一再捐贈。兩年來共募捐得3000多塊大洋。1938年底,報社實在困難得連年關都過不去,楊明軒、韓望塵二位先生聞得,慷慨捐出300元現金,才使《老百姓報》渡過了年關。1939年11月,省黨部和教育廳停止津貼,《老百姓報》又支撐不下去了,報社又請董事會孫蔚如、趙壽山、王捷三、楊明軒、杜斌丞、楊曉初、高培支等20名委員開會商議,決定由每位委員(董事)按月各拿出20元資助,使報紙又辦了下去。至1940年5月,由於日寇飛機轟炸西安,經費愈來愈拮据,《老百姓報》不得不宣告停刊。
影響
《老百姓報》從1937年11月12日至1940年5月16日兩年半時間,共印113期,發行100餘萬份,編印小叢書15種7萬餘冊,傳入全國13個省。在《老百姓報》的宣傳影響下,桂林辦了《新道理》報;河南省辦了《國民》旬刊;漵浦辦了《人人看》;山西省和甘肅省也都辦了《老百姓報》等同類刊物。國內外先後有180家報刊與之交換刊物,當時在中國西北地區可謂“洛陽紙貴”,譽滿中外。《老百姓報》不光在國內吃香,起到了宣傳民眾堅持抗戰的進步作用,而且不遠萬里漂洋過海傳到蘇聯、芬蘭、瑞典諸國;澳門的《佛光》雜誌、香港的《中國呼聲》把《老百姓報》翻譯成外國文字介紹到海外各地。瑞典的世界語刊物《東方呼聲》把《老百姓報》譯為瑞典文在《北方報》等3家報刊上發表,莫斯科在當時選訂中國刊物共14種,《老百姓報》是中選者之首,可見其影響之大、聲譽之高是多么驚人呀!當時社長李敷仁先生曾有一詩記述:
忙裡春將去,空中厭飛機。
但聞隔河炮,未停手中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