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滔村“趕鳥”習俗

基本介紹

  • 項目名稱:老滔村“趕鳥”習俗
  • 主題詞:楚雄州,傳統習俗,彝族土著文化
  • 認證級別:省級
  • 項目分類:民俗
  • 國家:中國
  • 認證時間:2013年
  • 認證批次:第三批
  • 申報地區或單位:中國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武定縣
簡介,歷史淵源,基本內容,主要價值,道具,參加人員,重量,

簡介

在雲南省楚雄州羅婺故土上的武定縣高橋鎮老滔村,至今還保留著原汁原味的彝族傳統“趕鳥”節。該節日蘊含了彝族土著文化結合中原歷史文化的深刻內涵,直觀演示了古人類的主觀活動情景,反映了彝族民眾渴望幸福、追求美好生活的嚮往,是一份寶貴的精神文化財富。

歷史淵源

相傳四百年前,老滔村地處山清水秀、稻香魚躍、花紅鳥鳴的山懷中,是遠近聞名的“魚米之鄉”。是元謀至昆明的茶馬古道上的一個驛站,古道上每天騾馬成群、商賈成對。古道必經石關水庫下面的一片原始森林,森林裡古木參天、遮天蔽日,讓人不寒而慄。經過森林裡的騾馬和人群不斷神秘失蹤,人們便猜測有一種怪獸藏身在山洞裡,每遇到人牲畜便被吞食。村民們經過商議,用五匹毛驢馱著火石子、火草、火藥,讓它們通過森林。怪獸吞食毛驢後,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怪獸被炸死後,百鳥從各地飛來啄食,這些鳥很快便飛到村子裡,很快,災難便降臨了,村里樹木凋零,百草不生,五穀不長。 從此後,每年大年初一,全村男女老少身著節日盛裝,到“油渣山”(地名)參加祭鳥神儀式。

基本內容

清晨,村長帶領幾個童男童女到各家各戶去取貢品,所謂的“貢品”就是一塊重達一至二公斤的豬肉,貢品的大小就看本家的富裕程度,生活條件好一點的多拿一點,條件差一點就意思一下,不強求。孩子們每到一家時都大聲叫著“挖污”(彝語,意為吉祥),走親串寨道喜問好,每到一家的貢桌前磕三個響頭後便拿走貢品,有專人背著籃子集中收集貢品,跑遍全村後,將重達200多公斤“貢肉”統一背到“油渣山”去煉油。在煉油渣之前,用稻草扎一個“鳥”用細繩拴在一根長桿上,擺上供品、燒香拜神,畢摩舉行祭鳥神儀式。儀式結束之後便開始煉油渣,油渣煉出後,參加活動的民眾把油渣串在帶刺的樹枝上,一邊吃一邊拎回家,煉出的豬油全都送給本村的孤寡老人和困難戶。

主要價值

武定高橋鎮老滔村的“趕鳥節”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它從某種程度上變異地傳承了上古時代貼畫雞的習俗,歷史悠久,在當地影響很大,它真實再現了民族團結和睦、鄰里和睦、社會和諧、尊老愛幼、團結互助的高尚道德情操。成為該村彝族民眾民俗文化或吉祥文化活動的重要內容之一,是我們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具有很強的內聚力和廣泛的包容性,是一份寶貴的精神文化財富。

道具

豬肉

參加人員

老滔村的彝族人

重量

一至二公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