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村的長篇小說《騷土》講述的是鄢崮村在“文革”初起時的故事,以揶揄式的筆調、喜劇化的風格,對農村生活作了描寫:季工作組進入鄢崮村,他煞有介事地指手畫腳,句句不離“階級鬥爭”,儼然是一部不食人間煙火的政治機器;而那些整天圍著這位“欽差”團團轉的葉支書、呂連長等,個個奴顏婢膝……作者用一個個《阿Q正傳》式的情節,讓讀者在漫畫式的人物形象中看到他們可笑而又卑微的靈魂。小說融匯了時代和歷史的深刻背景,以表面上假語村言、荒誕不經的方式,卻極其真實地還原了鄉村的苦難、農民的苦難。作品熔中國古典小說語言、現代漢語、民間方言土語於一爐,接續了嚴格意義上的中國小說之魂,堪稱當代最具民族精神與中國氣魄的典範之作。
基本介紹
- 書名:老村作品:騷土
- 出版社:中國工人出版社
- 頁數:366頁
- ISBN:9787500856115
- 作者:老村
- 出版日期:2014年6月1日
- 開本:32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媒體推薦
——張宇光
經典之作只有天才作家才能寫成,而天才作家是不世出的。我們絕不敢說,沒有曹雪芹,《紅樓夢》照樣會出現。如今,我們終於盼到了一部經典之作。這經典之作,就是老村的《騷土》。
——吳洪森
老村的心目中一定有著一種火美,這種不言的人美瀰漫在天地之間,他看見了,而且試圖告訴我們這種大美。最終,這種大美也是他執著地追求的目標。
——邱華棟
圖書目錄
正文
附:什麼是好的中國小說?——以《騷土》的寫作經驗為例
文摘
抓楊文彰的那天早上,鄢崮村又生一件奇事。即早該進屠宰場讓屠戶法堂一刀子捅了的老花馬,居然經過最後掙扎,生下一隻小馬駒來。村里人喜之又喜,伸著鼻子跑到飼養室,來看這血科拉碴的東西,是怎樣從那胎衣里掙脫出來,跑到這個給它準備了許多籠套,卻沒有準備許多青草的世界上。接下來,黑女大(爸)忙得腳掂在肩膀上,和他的婆娘女子,又是熬米湯又是磨豆粉,像自己得了兒女一般。
晚上開社員大會。會議太重要了,所以黑女大也得參加。老東西熬了一夜,太乏了,靠住牆睡著了,鼾聲大得影響到會議的正常進展。季工作組感到非常吃驚,立起來透過燈光,將老漢看了又看,心想,世界上竟有這等將黨中央毛主席的指示不當事的。於是抬手向大隊文書根盈示意,檔案緩念,叫醒黑女大,說道:“老漢同志,你立起。”黑女大立起來,搖搖晃晃不知何事。季工作組說:“你立正。”黑女大還是晃蕩,不知如何立正。季工作組突然高腔喊道:“立正——”這完全是部隊的正規號令,弄得老漢更是沒了主意,一屁股坐下去。
季工作組指著黑女大,轉臉問葉支書:“這老漢是咋搞的?”葉支書說:“老漢除了餵頭牯,是啥不曉得。”季工作組說:“是嗎?這樣下去怎么能成?把老漢拉到主席台上,接受教育!我這次到你們這裡,主要就是解決這個是啥都不曉得的問題!”民兵得令,剛說揪住老漢袖子,黑女大兩腳蹬地,撒魔連天地喊叫起來:“我自碎娃時候要飯,揪我咋哩!我自碎娃時候要飯,揪我咋哩!連要飯的也揪,乃也太可怕了——”
會議氣氛剎那間變得熱鬧起來。黑女大儘管拚死掙扎,但哪能經得住一班民兵小伙子的擺置?三槌兩梆子,就給抬到主席台上。季工作組批評他道:“你老老實實站好,聽會議檔案。像你這樣的貧下中農,我們並不是要批鬥你,只是要你耳朵多起好好聽,接受教育,知道了嗎?誰說是批鬥你了?看把你嚇的!”
黑女大一聽這話,穩住了些。這時候只聽根盈一旁說道:“檔案念完了。”季工作組說:“你胡扯,可沒咋的,就念完了?”葉書記抬頭說:“真念完了。也看再咋?”季工作組說:“按會議安排正常進行!”
P22-23
序言
我寫小說,原初的目的,確實是源於對現實的不滿。十七歲那年的秋天,在陝西渭北地區農村的一間廈房裡,我拉出抽屜當板凳,坐在上面寫了許多的夜晚,完成了第一個小說。那小說寫一個農村女子反抗她專制的父親。我花八分錢的郵票,將三十多頁的小說裝進一隻信皮里,鼓囊囊地寄往《陝西日報》。結果不用問,石沉大海。我猜想也許它壓根就不會到達陝報。因為信封那么厚,不定在哪個環節的盤查中,就會被截留了下來。但無論如何,從這時候起,我開始學著用文字訴說了。從此,這訴說就再也沒有停止過。因為那時候我在農村,在那種絕對的痛苦中,即便到了十八歲,在當地按理說也到了定婚的年紀,但在母親的虐待下,我仍像懵懂的幼童一樣,經常會站在院子裡,或小鎮的街面上,像演唱一樣放聲哭泣。那些日子,小鎮裡如果說哪天下午放學時候人們沒有聽到我的哭聲,哪我一定是交了什麼好運。所以白天挨打,晚上看小說,是我每天必經的程式。後來,住在澇池沿的乾爹送我一隻小羊羔。這羊羔到了第二年冬天便也開始懷小羊羔了。身懷有孕的綿羊跟不上羊群,不能在溝岔上爬高下低,這時候一般都要主家領回去自己飼養。每年到綿羊懷孕的日子,我都會躲個乾淨。放學後帶綿羊到村北的水庫上。羊往草坡上一放,合衣躺在背風向陽的地方,專心致志地看小說。那時候,似乎只有讀書才能讓我能感到存在的意義和生命的溫暖。因為在一個用謊言教育孩子的學校,和那種以暴力代替家教的生活環境裡,年幼的我是不會感到更多什麼的。所以,我對人生的悲觀不是時髦的理論教給我的,而是生活通過一張張冰冷的臉,還有極度的物質匱乏,這些隱形的刀子一刀刀地刻到我心上。就生活的殘酷性而言,它從沒欺騙過我。該感受的,我都真切地感受了。因而我的寫作,初期除了可能因為少許的模仿而不能窺見描述對象的本質之外,在對現實的看法上,似乎不大有過含糊的時候。有作家最初寫作是想有個好工作,端個好飯碗,我也這樣想過,但這不是我的主要動因。在那些時候,對於我,寫作和哭泣似乎都是一樣的,都出自我訴說和排解的需要。這大概是我寫作的初級階段。
當然,這裡首先要感謝人類社會的進步。譬如說有了高爾基這樣的關注痛苦的作家。當時他的《童年》、《在人間》是那樣深深地感動過我,讓我曉得,在我生活的小鎮之外,還有另外的一個世界。那世界裡有另一種人,他們是文明人,懂得愛,懂得尊重。那時我特別幻想能逃出去,流浪到社會上。假如能像小說中的阿廖沙,在伏爾加河的輪船上端盤子,碰到那位英俊、有頭腦的進步青年,那是多美好的經歷啊。阿廖沙到他的身邊,就像孤兒找到上帝的天堂一樣。我之所以沒逃跑,是因為一次我反抗三哥的欺負,打破了他的頭。那一次,我逃出去很遠,十多里,但最終還是沒逃跑成。沒逃跑成原因是,母親一直在我身後,用她那封建遺留的艱難小腳堅韌不拔地跟著我。她怕我真的從此就一逃了之。自有了這次經歷,我突然一下子感受到母親、我的家庭,以至於小鎮的百姓們,那種掩藏在冰冷甚至麻木不仁的面孔下面的對我的深愛。儘管這愛讓人如此痛苦,如此不堪忍受。
繞這么大彎子,其實還是在說我的寫作。在稍稍成熟之後,便有了這樣的意識,即不再那么激烈,和強走極端。我感到,好的寫作,要有一種背負和承受的精神,要有和這個初看起來如此落後的文明綁在一起,一種同生共死的精神自覺。儘管這樣做在這個花樣翻新的時代會顯得不那么旗幟鮮明,但這樣做又確是出自做人作文的真誠。自然這需要勇氣。世界上沒有一種文明是你只能取用它的好,而不必去承受它的差。作為有民族自主意識的文人,一個不能忍受自己民族缺陷的人,是不會真心實意地與這個民族一起,對其所存缺陷進行有效而自覺地認識與改造的。西方宗教講原罪與懺悔。中國沒那個宗教,但我們講“仁愛”,講“苦其心志勞其筋骨”的忍,講“吾一日三省吾身”的自省自悟。所以,假如我們文明沒有在它剛露成熟端倪便被納入王權的黑暗長廊,我們也應該有一個極其美好的文明。王權的產生有其複雜的諸多方面,但責任不能簡單地推卸給文明的本身。譬如多民族生存地理的同一性、人口的周期性膨脹、宗族村社的抱團守成……等等,都構成這個多民族大國走向王道治國的必然——抑或是別無選擇的選擇。在當今中東問題已泛濫成世界性難題的時候,我們卻沒這個包袱。這不能不說是得益於我們民族曾經的歷史付出。我們文明講“和”,講“順應天時”,看似被動,其實是一種大智慧。在自然界,一種生物要生存,自身須得攜帶一定的毒素。人類的進程,大概也是如此。但世界在發展,一成不變是對人類自身的反動。特別是鴉片戰爭後,國門應聲打開,這個王道的國度,缺陷也日益顯露。
早年在家鄉聽過一齣戲,叫《周仁回府》。之所以說“聽”,是因為那時正值文革,還不允許上演這樣的老戲。僅靠村中老人口頭講述,知道那是一個感人至深的故事,這齣戲在民間的每一次演出,都會引起巨大的轟動,並讓戲台下面的百姓們群情激奮,熱淚橫流。故事的主人公周仁,為主張正義承受了所不能承受的巨大委屈。鄉親們不是在哭周仁,其實是在哭他們自己。中國小說戲劇中塑造的周仁這一類英雄,以及被認可的賢者、推崇聖人,最後都要登上王者的寶座。即個人發展的終極,不是仁愛的大“人”,而是凌駕於一切之上的王。即便教育者的孔夫子,也被帝王一次次加封,成了至聖的聖人。這便是由王權專制所派生出的“內聖外王”。內聖的核心,是要人們通過自我修煉首先成為聖人,從而再達到統治、凌駕於他人之上的“王”。這幾乎又成了中國知識者人生成功的一條必由之路。
近百年的中國文學,在各種冠冕堂皇的旗幟下面,隱藏著兩大暗流,一可稱之為奴性式的塗彩,一可稱之為潑糞式的寫作。這第一種寫作,基本上都是不加思索地認為,一切新的都是好的,一切舊的都是壞的;一切保守都是錯誤的,而一切破壞都是正確的,總之為追趕世界大潮,為一個新的確立,知識者放棄基本的常識判斷,自甘墮落為暴力的同謀。而另一暗流,又走向一個極端,即乾脆沒有了對人對民族歷史的基本尊重。怎樣醜怎樣髒怎樣寫,怎樣惡怎樣怪怎樣作。將寫作變為一場展示或誇大民族醜惡的大競賽。華夏大地,一個教化如此深遠、心性如此優雅的民族,在這些作品裡幾乎和野蠻人沒有區別。這些作派,本質上仍是施暴。骨子裡延續的仍是奴性的思維。目的只一個,將媚眼投向西方,投向那個看起來似乎並不存在的主子。所以百年的中國文學史,堪稱為文化的自虐史。即自己虐待自己的歷史,虐待自己的文明,也虐待著自己的現在和將來。而這正是近代以來,東西方文明的交流與碰撞中,中國文學畸形發展的實際現狀。勿庸諱言,我的小說寫作,同樣經歷過這種畸形發展的深刻影響。
真的和好的文學在哪裡呢?不是沒有,儘管它們也被挾裹在無法抗拒的暗流里,但在歷史的一隅,那些被人們忽視的角落,仍有少數真誠的寫作著,堅持著自己的信念,守護著文明的薪火。是的,當你在最底層的村莊,看到一個貧困的穿不上第二條褲子的莊稼人,卻仍不忘記將自己院落打掃的乾乾淨淨,給自己小女兒的頭髮上插一朵小花,你就該知道,文明以至於文學的根子沒有斷。自由博愛不是西方特產,美好同樣在我們老百姓的心裡。該拋棄和譴責的不在這裡,而是知識者自己心中的暴力以及由它同卵雙生的奴性。它已經深深地滲入了我們的血液。是我們用自己的血,供奉起殘害自己文明的魔王。
回到自己。以前我寫了許多苦難,許多殘暴。也就這幾年,在與京城一些優秀的有識者接觸以後,我始才慢慢醒悟。我想,以後我的小說應該進入到第三個階段了,即該從農民打掃乾淨的院落,和他們小女兒頭上的小花寫起,多寫寫隱藏在麻木與冰冷下的溫暖和愛,讓文明的溫暖、愛的陽光,播撒進同樣麻木冰冷的文學。2005年,我對自己以前的兩部小說進行了認真地改寫,一本是《一個作家的德行》(後改為《悵》),一本是《人外人》(後改為《阿盛正傳》)。從此除了《騷土》,我又有兩部可以放心讓讀者去看的書了。
我非常贊同一位智者的說法,專制是一個魔咒。既然知道是個魔咒,那么就讓我從自己心裡,從自己的寫作里,先解開它吧。
老村
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