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減少參與理論

老年減少參與理論

老年人減少參與理論也稱為脫離理論,是關於延緩和適應老化的理論觀點。該理論認為衰老是不可阻擋的自發過程,人到老年期應當減少職業活動和交往活動,留出屬於自己的時間,安享自由、恬靜的晚年,這是適應老年期身心特點的一種策略或生活模式。關於該理論的評價各異,但不可否認的是,老年人的社會參與問題是當下發展心理學的一大關注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脫離理論
  • 外文名:disengagement theory
一、延緩或適應老化的理論,二、減少參與理論或脫離理論,理論相關觀點,理論相關評價,

一、延緩或適應老化的理論

有關延緩或適應老化的主要有如下四種至今仍爭論不休的理論。(1)積極活動理論。認為社會活動時個體生活的基礎,人到老年期同樣需要活動,適應老化的基本的原則是積極的與社會保持接觸,繼續以往的各種活動,在活動中獲得積極的自我形象以及充實感與幸福感。(2)減少參與理論或脫離理論。與前一種理論相反,這種理論認為衰老是不可阻擋的自發過程,人到老年期應當減少職業活動和交往活動,留出屬於自己的時間,安享自由、恬靜的晚年,這是適應老年期身心特點的一種策略或生活模式。(3)連續性理論。認為人到老年並沒有進入全新的生活方式,而是延續以前的活動模式,即應該繼續保持良好的習慣和愛好。只有這樣,老年人才會感到快樂和幸福。(4)社會構造理論。認為所有年齡階段的人包括老年人,都是以他們為自己構造的社會意義為基礎參與每天生活的,沒有適合所有人的固定不變的生活模式。該理論關注的主要不是哪種適應模式,而是老年人對怎樣生活才是有意義的、更適合其自身狀況的解釋或理解。顯然這是一種較新的、更適合老年人實際的延緩或適應老化的理論,因為它強調老年人的個體差異以及由此選擇不同的適應方式。

二、減少參與理論或脫離理論

理論相關觀點

老年人減少參與活動水平的現象被稱為減少參與理論或脫離理論。
根據脫離理論的觀點,成年晚期個體通常在生理、心理和社會水平上從外界活動中逐步隱退(Cummings & Henry,1961)。在生理水平上,老年人的精力水平逐漸降低,生活節奏呈現出日漸下降的趨勢。心理上,他們開始從人群中退出,對外界表現出較少的興趣,更多關注自己的內在世界。最後,在社會水平上,他們更少參與社會活動,減少了日常面對面和總體的社交活動,對他人生活的參與和投入也變得更(Quinnan, 1997)。
脫離理論認為,退隱是一個相互的過程,由於社會標準和人們對老化的預期,總體上社會也在原理老年人。例如,強制性退休年齡迫使年紀大的人不再扮演與工作相關的角色,從而加速了脫離的進程。

理論相關評價

儘管脫離理論有一定的邏輯性,但支持它的研究並不多。此外,該理論受到不少批判,因為原本是社會沒能為成年晚期的人們提供充足的機會去建立有意義的聯繫,它接受了社會再這方面的失敗,然後在某種意義上將原因歸咎於這些人自身。
當然,某種程度的脫離並不一定是負面的。例如,老年人的逐步隱退能使他們有更多時間來思考自己的生活,更少受到社會角色的束縛。而且,人們能對自己的社會關係有更深的認識,更關注那些能滿足他們需要的人(Caestensen,1995;Settersten,2002;Wrosch,Bauer,& Scheier,2005)。
絕大多數老年醫學家都不同意脫離理論,他們指出脫離是相對不常見的。在大多數案例中,老年人仍能保持投入、活躍和忙碌,並且(尤其是在非西方文化中)社會預期也希望他們日常生活保持積極參與的狀態。很明顯,脫離並不是一個自動的、普遍的過程(Bergstrom & Holmes,2000;Crosnoe & Elder,2002)。
三、相關的發展研究
隨著時代發展,老齡化問題凸顯,關於老年人的社會參與問題受到了心理學研究的廣泛關注。胡安安(2017)等人基於社會參與理論,通過網際網路等現代化設施構建為老服務的新型學習網。同時,相關的老齡化研究也探究老年人的社會參與度與主觀幸福感(李少欣,2017)、生活滿意度等多重指標之間的關係,力求為建立本土化的老年社區做出貢獻(劉素素,2017)。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