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大便失禁

大便失禁或稱肛門失禁是指每天至少2次或2次以上不隨意控制的排便和排氣,是各種原因引起的具有多種病理生理基礎的一種臨床症狀。大便失禁較多見於老年人,且通常發生於機體較虛弱的狀態下,同時常存在便秘或小便失禁。女性發生的大便失禁較男性多見,經產婦則更多。

基本介紹

  • 別稱:肛門失禁
  • 就診科室:消化內科
  • 多發群體:老年人
  • 常見病因:糞塊嵌塞,直腸感覺異常,肛門括約肌壓力降低,神經肌肉功能紊亂,痴呆,醫源性等
  • 常見症狀:輕者對排氣和液體性糞便控制能力喪失,重者對固體性糞便無控制能力;會陰區濕疹、潰瘍瘢痕,肛周皮膚瘢痕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鑑別診斷,併發症,治療,

病因

1.大便性狀的改變
腸易激綜合徵、炎症性腸病、感染性腹瀉、濫用瀉劑、吸收不良綜合徵、短腸綜合徵、放射性腸炎。
2.腸容量或順應性異常
炎症性腸病、直腸容量缺損、直腸缺血、膠原血管性疾病、直腸腫瘤、直腸外壓迫。
3.直腸感覺異常
神經系病變、溢出性失禁。
4.括約肌或盆底功能異常
括約肌解剖學缺損、盆底肌喪失神經支配、先天性異常。
老年人大便失禁的原因可能是由於糞塊嵌塞、直腸感覺異常、肛門括約肌壓力降低、神經肌肉功能紊亂、痴呆、醫源性等等。

臨床表現

大便失禁可表現為不同程度的排便和排氣失控,輕症失禁患者對排氣和液體性糞便的控制能力喪失,其內褲偶爾弄髒,重症患者對固體性糞便也無控制能力,表現為肛門頻繁地排出糞便。本症患者常因肛門會陰區長期潮濕不潔,污染衣褲、床單等而影響生活質量和身心健康。體檢可見肛門會陰區潮濕不潔、濕疹、潰瘍瘢痕、肛周皮膚瘢痕、肛門鬆弛,有時可見直腸脫垂。指檢可觸及堅硬的糞塊或腫瘤等,可有肛門括約肌鬆弛和伸展,其收縮力減弱或消失。

檢查

1.實驗室檢查
大便細菌學檢查,找查病原體。
2.其他輔助檢查
腹部平片、鋇灌腸、腸鏡檢查等。

診斷

仔細詢問和體檢可識別大多數大便失禁的病因。治療前影像學和生理學檢查能夠有助診斷,有關的胃腸功能異常和檢測肛門括約肌的缺損情況可提供客觀的基礎資料。

鑑別診斷

臨床須與腸道炎症引起的腹瀉、潰瘍性結腸炎、直腸炎、肛瘺等相鑑別。

併發症

容易發生皮膚損傷,引起局部或全身感染。

治療

老年人大便失禁的處理應高度重視個體化治療,對不同原因引起的大便失禁應採取不同的治療措施。大多數患者可通過內科保守治療得到滿意的療效。大便失禁的臨床治療包括內科治療、生物反饋治療和外科手術治療。
1.內科治療
對於大便失禁患者,應首先進行內科保守治療,這也是手術治療的基礎。
(1)調整飲食、生活習慣避免大量飲食、食用粗糙和有刺激性的飲食。
(2)清潔局部保持會陰部清潔乾燥,便後坐浴。大便過頻時應洗腸,有濕疹時予鋅霜外用。
(3)清除糞塊嵌塞對糞便嵌頓者須及時清除,為避免復發,這類患者應定期灌腸,適當增加液體和纖維素性飲食,多運動,必要可按便秘用藥治療,要保持直腸空虛、清潔。
(4)套用止瀉劑對全結腸切除術後或腹瀉患者,可給予對症藥物治療。
2.生物反饋治療
是相對見效、安全的治療方法。
3.外科治療
對內科保守治療無效者應考慮手術治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