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圈溝鄉隸屬於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察哈爾右翼前旗,位於烏蘭察布市政府所在地西35公里處,距察右前旗政府所在地西45公里處,屬典型的丘陵地區,海拔最高處1680米,全鄉管轄內有9個村委會48個自然村,2516人(2017)。全鄉總面積為241.0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9829.8畝。主要種植馬鈴薯、油料作物和雜糧雜豆。養殖業方面,全鄉以大畜牛、馬、騾;小畜肉羊、生豬為主。全鄉9個村委會46個自然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老圈溝鄉
- 行政區類別:鄉
- 所屬地區:中國華北
- 面積:241.06 km
- 政府駐地:吉豐村
- 電話區號:0474
- 氣候條件: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 人口數量:2516人(2017)
- 車牌代碼:蒙J
- 方言:晉語
地區介紹,下轄村介紹,三股泉村,沙渠村,吉豐村,民生村,富河村,烏蘭忽洞村,大卜子村,察汗賁賁村,烏爾圖村,
地區介紹
老圈溝鄉隸屬於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察哈爾右翼前旗,位於烏蘭察布市政府所在地西35公里處,距察右前旗政府所在地西45公里處,該鄉管轄範圍東與平地泉鎮毗鄰,南與豐鎮市毗鄰,西與卓資山毗鄰,北與察右前旗山岔口鄉和卓資山毗鄰。屬典型的丘陵地區,海拔最高處1680米,全鄉管轄內有9個村委會48個自然村,2516人(2017)。全鄉總面積為241.0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9829.8畝。全鄉年無霜期90天左右,年降水量不足250毫米,地下水資源匱乏,主要種植馬鈴薯、油料作物和雜糧雜豆。養殖業方面,全鄉以大畜牛、馬、騾;小畜肉羊、生豬為主。全鄉9個村委會46個自然村。
下轄村介紹
三股泉村
三股泉村名由村中有三股汩汩流淌,四季不竭,旱澇不衰的泉水而來。這三股泉水屬於深層裂隙泉水,基本不受降雨量的影響。三股泉村依山而建,背風向陽,從遼太宗耶律德光開始,三股泉就有一支1200多人的部族軍屯駐於此,《遼史·卷三十五志》中記載“著籍皇府。國有戎政,量借三五千騎,常留余兵為部族根本。”部族軍是契丹、奚和其他遊牧民族以部落為單位組成的軍隊,擔負環衛腹地和拱衛國都的任務。他們分地遊牧,戰時聚合出征,基本上保持原來部落兵民合一的傳統。與屯駐在今豐鎮隆盛莊一帶的另一支部族軍遙相應接,負責對西京(今大同市)協防任務。三股泉水以其源源不竭之流能滿足1200多人外加馬畜的飲用需求。後元朝、清代都有大批軍戎屯駐於此,至今北面背山向陽那一部分仍有營子之稱,村民們在蓋房修舍掘土開槽時常能挖出青磚彩瓦的殘跡,周圍壁垣遺有營壘之痕。千年以來,這口淵源甘泉滋養著這一方水土,滋育出無限生息。
在三股泉村西山坡上曾有原屬正紅旗管轄的烏申頭如廟,烏申頭如廟建於清朝初期,有大小三座獨宮,香火興盛時有二十多名喇嘛,香火地50來頃。曾有一喇嘛用自己所學的蒙藏醫藥醫術治療民間百病,用針灸和口服藥配合使用的方法專治風濕性關節炎等,遠近聞名。開墾牧場後牧民北遷。民國十年(1921年),廟遷走,部分喇嘛還俗。如今遺有三處石堆,環形累疊,碼放規整,四周留雕刻著獸頭的一米五左右的方形石柱四根。該村現有戶籍人口439戶1101人,轄5個村民小組。
沙渠村
沙渠村源於沙地上有一股泉水,衝出一道渠而故名。該村地處山坡,呈長條形分布。清末招墾充邊,開始有零星精通農作的“口裡人”於此落腳,後逐步提親攜友,攜家室、帶籽種,肩挑背馱,經過得勝口,在此定居,形成了村落,用血汗刨墾出一片生息。在沙渠村西曾有原察哈爾右翼正紅旗三蘇木的那木烏素廟,此廟建於清朝乾隆年間,規模較小,但建築精美,寺廟有15名喇嘛,有香火廟地10頃。由於清朝政府移民政策的發展,大部分土地用於開墾耕種,佛教往北移,香火終斷。在清朝末年,寺廟拆毀,佛像遷往察哈爾右翼正黃旗十四蘇木佑安寺,正紅旗三蘇木的事務由正黃旗十四蘇木兼管。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沙渠村周邊曾駐解放軍205師第614團英雄團,長期以來,村民有著濃濃的“雙擁”情,擁軍優屬氛圍濃厚,軍民魚水情深。該村現有戶籍人口382戶1086人,轄6個村民小組。
吉豐村
吉豐村又名吉典布拉格村,系鄉駐地。吉典布拉格系蒙古語,意為直流泉,西面山腳下有一股直流而下的泉水,故名吉典布拉格。1981年在距吉豐村西北兩公里彎子山上發現一處遼代古墓群,考古工作者經過初步勘察發現有墓葬10座,從六號墓中挖掘出一具有近千年歷史的完整契丹女屍,身穿遼緞外罩銅絲網路,面戴鎏金面具,剛出土時紅棕色的皮膚還有彈性,面色滋潤,好像剛剛離去似的,人稱千年古墓睡美人。與女屍同時出土的“遼白瓷魚豬紋印花大盤”和“玉柄銅刀”堪稱遼代文物中的精品。該村現有戶籍人口776戶2083人,轄9個村民小組,系鄉駐地。
民生村
民生村又名阿拉布拉格村。與卓資縣毗鄰。阿拉布拉格系蒙古語,意為後泉,因村南有一股泉水,故名阿拉布拉格。距後泉不遠處曾有始建於清朝康熙時期的源頭廟,此廟是原察哈爾右翼正紅旗九蘇木的寺廟。此廟剛建時,廟內有活佛1名,喇嘛百餘人,經堂兩座,寢膳配建多處。香火鼎盛。原察哈爾右翼正紅旗九蘇木的蒙古族每年舉行祭腦包活動,都由源頭廟的喇嘛念祈禱經,祝人們四季平安,五畜興旺。清朝光緒時期,由於開荒種地破壞了好多草場,牧民們便向北遷移,廟內香火逐漸減少,後來在喇嘛和香客、信徒的要求下把廟遷移到納爾松河南、三岔口阿拉蓋圖的地方,廟的規模雖比以前小了很多,但宗教、佛事活動和香火依然很旺盛。該村現有戶籍人口223戶1570人,轄6個村民小組。
富河村
富河村因有河水流經此處把幾個村落連綴起來,村落均在河邊而得名。地勢低洼平整,晝夜溫差相對小,農田分布在河的兩岸,有河水澆灌,旱澇保收,五穀豐登,富裕、豐盈。以農為主。居住相對集中。河的源頭是多孔泉眼,泉水從地下噴涌而出,水量不是很大,但四季不竭,泉水清澈透明、清涼甘甜;泉水向低處漫溢,源源不斷、潺潺流淌。夏天榆柳濃蔭下微風習習、柳枝飄飄,百般媚態、萬種風情。該村現有戶籍人口240戶1242人,轄6個村民小組。
烏蘭忽洞村
烏蘭忽洞村,烏蘭忽洞系蒙古語,意為紅井,村中有一眼井,因屬於紅土井,故名烏蘭忽洞。八百多年前遊牧民族就開始遊牧於此,至今周邊山頂隱有腦包遺痕多處。1913年正式開地立村,以農為主。村落地處山溝,依溝而居,過去多以石頭壘砌窯洞、院牆,各抱地勢,呈梯帶狀聚落。該村現有戶籍人口498戶1480人,轄3個村民小組。
大卜子村
大卜子村,村名由村子地形近似“鍋底坑”、邊緣高中間凹而來。南與豐鎮市,西與卓資縣毗鄰。1917年最早有石、羅兩戶墾荒於此,後提親攜友墾荒耕種,逐步形成村落。地勢高,站在山頂,縱目遠望,集寧區、平地泉、黃旗海、土貴烏拉盡在眼中。因地勢高所以地下水匱乏,但在村東三公里坡梁處有一溫水井,井水清澈甘甜,溫熱綿軟,尤其是熬出來的小米粥,粘香幽幽。村東北方向,有一道“枯樹溝”,溝深樹密,解放初期在剿匪戰鬥中有解放軍將士犧牲於此,上世紀七十年代曾在溝里舉行清明祭奠英烈憶苦思甜悼念活動。該村現有戶籍人口303戶1127人,轄3個村民小組。
察汗賁賁村
察汗賁賁村。察汗賁賁系蒙古語,意為白色的圓狀山丘,由本村東一山之形狀而得名。依山而建,背風向陽,清末招墾充邊,開始有零星精通農作的“口裡人”於此落腳,後逐步提親攜友,攜家室、帶籽種,肩挑背馱,經過得勝口,在此定居,形成了村落,用血汗刨墾出一片生息。交通便捷,緊鄰土麥線,距208國道、二廣高速出口8公里。該村現有戶籍人口157戶1726人,轄3個村民小組。
烏爾圖村
烏爾圖村又名烏日圖布拉格村。烏日圖布拉格系蒙古語,意為長泉,1895年開地立村,村南山坡有數眼山泉,故名烏日圖布拉格。1903年村東2公里又建一小村,為區別兩村,分別稱為“大”,“小”。半沙壤土質、甜水區,以農為主,主要種植土豆、莜麥、蕎麥等。地處低洼,呈矩形聚落。該村現有戶籍人口457戶944人,轄3個村民小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