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喬木,高達20米或20米以上,胸徑達70厘米或1米以上;樹皮灰色或深灰色,不規則的長片狀剝落;小枝黃綠色,乾時變栗褐色,疏被短柔毛,後漸脫落,皮孔明顯,橢圓形或近圓形;冬芽卵形。葉紙質,寬卵形至長卵形,長3-10厘米,寬2-5厘米,先端漸尖至尾狀漸尖,基部不對稱,楔形、圓形或截形,邊緣有不整齊的鋸齒,基部3出脈,側出的一對近直伸達葉的上部,側脈4-6對,葉面綠,幼時被短硬毛,後脫落常殘留有圓點,光滑或稍粗糙,葉背淡綠,在脈上有稀疏的或較密的短柔毛,脈腋有簇毛,其餘近光滑無毛;葉柄長5-15毫米,被短柔毛。翅果狀堅果近圓形或近四方形,直徑10-17毫米,黃綠色或黃褐色,翅寬,稍帶木質,有放射線條紋,下端截形或淺心形,頂端有凹缺,果實外面無毛或多少被曲柔毛,常有不規則的皺紋,有時具耳狀附屬物,具宿存的花柱和花被,果梗纖細,長1-2厘米,被短柔毛。花期3-5月,果期8-20月。
分布範圍
產遼寧(大連蛇島)、河北、山西、陝西、甘肅南部、青海東南部、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和貴州。常生於山谷溪邊石灰岩山地疏林中,海拔100-1 500米。在村旁、公園有栽培。
主要價值
樹皮纖維為制宜紙的主要原料;木材堅硬細緻,可供作農具、車軸、家具和建築用的上等木料;種子可榨油;樹供觀賞用。
本種特點
H. Handel -Mazzetti 於1932年,將貴州南部的這類植物,根據其葉基部較寬,背面被短硬毛和果實被細蜘蛛狀短氈毛等症狀,定為新變種——Pteroceltis tatarinowii Maxim. var. pubescens Hand. -Mazz. 。我們觀察了我國各地的這類植物標本後,發現其葉的基部寬窄變異幅度很大,惟產我國南部的這類植物,其多數的葉之背面和果實具有較明顯的短柔毛或細曲柔毛,而分布越往北的毛被則漸稀疏至幾無毛,這種現象顯然是本種植物的變異趨向,因此,將 H. Handel -Mazzetti 定的這一變種予以歸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