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掘歷史
2007年7月,翼城縣大河口墓地因被盜發現。
2007年9月至2008年5月,進行大河口遺址第一階段搶救性試掘。
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進行大河口遺址第二階段大面積發掘。
2014年7月至2016年12月,為了更好的保護古代文化遺產,考古工作者對大河口墓地再次進行發掘,並對其中的部分重要遺存進行整體搬遷保護。
2024年4月8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對外公布山西翼城大河口西周墓地1033號墓的考古發掘資料,考古專家認為,該墓主人應為西周中期霸國中等貴族夫人。
遺址特點
大河口遺址分布面積約80萬平方米,該遺址經考古調查、勘探和局部發掘得知為新石器時代、周代、漢代時期。新石器遺址位於西部,西周遺址位於中部,東周遺址位於東北和北部,墓群位於遺址的中部偏北,漢代遺址位於遺址的南部,文化層厚約0.5~2.5米。斷崖上暴有灰坑,地面及灰坑內採集有新石器時代的泥質紅陶片;西周時期的夾砂灰陶繩紋鬲、泥質灰陶罐殘片;春秋時期的夾砂灰陶繩紋鬲,甗、泥質灰陶繩紋盆、罐殘片;戰國時期的卷草紋瓦當殘片及陶支墊;漢代的繩紋筒瓦、板瓦等殘片。
西周至春秋初年的族墓群是大河口遺址的重要組成部分。2007年9月至2008年5月進行第一階段搶救性試掘,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進行第二階段大面積發掘。發掘西周~春秋初年墓葬585座,出土各類文物15000餘件(套)。東周窖穴55座,東周房址1座,宋、明、清墓葬各一座。發現車馬坑24座,發掘面積16000餘平方米,估計墓地埋藏墓葬15000餘座。大河口墓地的發掘出土了大量青銅器、漆木器、玉器等重要文物,為研究西周時期的器用制度和墓葬制度提供了寶貴的資料。更為重要的是發現了一個不見於傳世文獻記載的西周封國——霸國。
文物遺存
霸簋
2007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在山西翼城大河口西周草地發掘出一批青銅器,其中一件霸簋,通高22.4厘米,器高16.9厘米,蓋高7.2厘米,足高7.8厘米,口徑17.6厘米,敞口,束頸、鼓腹,有半圓環狀耳,耳下有長方形垂耳,器底接三長足,器蓋上有圈形捉手器、蓋同銘,皆3行11字,銘曰:“內(芮)公舍霸馬兩、玉、金用鑄篇。”
器物
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對墓地進行了第一次大規模發掘。發掘面積16000餘平方米,共清理不同等級的西周墓葬577座,出土各類器物15000餘件套。2014年7月開始開展第二次大規模考古發掘,發現和清理西周墓葬1660座,出土器物10800餘件組。隨葬器物種類有陶器、青銅器、蚌貝器、玉石器、骨器、漆器、錫器等,再次為研究霸國的文化面貌提供了極為珍貴的資料。
歷史價值
大河口遺址的發掘不僅出土了大量青銅器、漆木器、玉器等重要文物,為研究西周時期的器用制度和墓葬制度提供了寶貴的資料。更為重要的是發現了一個不見於傳世文獻記載的西周封國——
霸國。對於研究西周時期晉南地區的封國及其與晉國間的關係具有重要的價值。大河口遺址對研究該區域漢代及漢代以前不同時期文化和人群聚落的變遷。進而解釋大河口人群為何選擇在此建立聚落,並創造了燦爛的文化有重要的意義。
獲得榮譽
大河口遺址含新石器、兩周、漢時期遺存,2007年發現西周封國霸國墓地,出土大量精美青銅器、玉器、陶器等,部分銅器帶有銘文,對研究兩周歷史意義重大,獲201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和2009-2010年國家文物局田野考古一等獎。
保護措施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大河口遺址,位於臨汾市翼城縣隆化鎮大河口村東北,距縣城約6公里。
交通信息
自駕:自臨汾市翼城縣人民政府開車約45分鐘,路程約14.4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