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花瘡,病名。指生瘡潰後,胬肉由瘡口突出,頭大蒂小,表面如花狀者,古謂反花瘡。《諸病源候論·瘡病諸候·反花瘡候》曰:“反花瘡者,由風毒相搏所為。初生如飯粒,其頭破則血出,便生惡肉,漸大有根,濃汁出,肉反散如花狀,因名反花瘡。” 翻花瘡是因肝虛血燥,邪毒結聚皮膚,逐漸惡變而成。以生瘡潰後胬肉突出,其狀如菌,生長迅速,損破後流血不止為主要表現的癌病類疾病。本病相當於西醫學所說的鱗狀細胞癌。
基本介紹
基本介紹,診斷依據,鑑別診斷,辨證論治,
基本介紹
翻花瘡,病名。指生瘡潰後,胬肉由瘡口突出,頭大蒂小,表面如花狀者,古謂反花瘡。
《諸病源候論·瘡病諸候·反花瘡候》曰:“反花瘡者,由風毒相搏所為。初生如飯粒,其頭破則血出,便生惡肉,漸大有根,濃汁出,肉反散如花狀,因名反花瘡。”
翻花瘡是因肝虛血燥,邪毒結聚皮膚,逐漸惡變而成。以生瘡潰後胬肉突出,其狀如菌,生長迅速,損破後流血不止為主要表現的癌病類疾病。
本病相當於西醫學所說的鱗狀細胞癌。
診斷依據
1.多見於50歲以上男性。
2.好發於頭面、下唇、頸和手背等處。
3.損害初起時為疣狀角化斑片,或淡紅、淡黃色結節,數周或數月後潰破,形成潰、瘍,基底堅硬,邊緣高起,表面如乳頭狀或菜花樣。醫學教育網蒐集整理
4.發展迅速,破壞性大,常轉移。
5.組織病理檢查示表皮棘細胞瘤性增生,早期有角化珠,核分裂多見。常根據瘤細胞浸潤深度,角化珠多少及異形細胞數量估計腫瘤的惡性程度。
鑑別診斷
1.下疳:主要發生在陰莖及女陰,其次肛周,色澤紅赤或晦黯,多由染上淫毒之氣而發病,有傳染性。
2.角化棘皮瘤:生長迅速,但病程有自限性,一般在6個月內,自行消失,組織病理檢查可作出鑑別。
辨證論治
1.風毒蘊膚證:原患瘡久不收功,胬肉外翻狀如頭大蒂小的菌,色暗,時流腥臭膿水。疏風解毒
2.肝鬱化火證:皮損乾涸,痂皮固著難脫,瘡形如堆粟,在發怒或抑鬱時病情明顯加重或惡化。清肝解毒……
3.氣虛毒滯證:瘡面板滯少生機,色澤晦淡,瘡潰似岩石,常流稀薄腥臭膿水,疲憊無力,食少無味,面目浮腫。扶正固本、托毒外出。
4.肝虛血瘀證:瘡面久不收口,暗淡色滯,流稀薄腥臭膿水,頭暈眼花,肌膚甲錯,舌淡紫或有瘀點,脈細澀。化瘀養肝。
5.肝腎虧損證:膚色灰褐或灰黑,惡肉難脫,稍有觸動則污血外溢,低熱不退,頭暈目澀,形體瘦削。滋腎養肝。
中醫古籍《外科樞要》記載
翻花瘡者,由瘡瘍潰後,肝火血燥生風所致。或瘡口肉突出如菌,大小不同,或出如蛇頭效,不然,雖入而復潰。若誤用刀針、蝕藥灸去,其勢益甚,或出血不止,必致寒熱嘔吐等症。須大補脾胃為善。
治驗
判官張承恩,內股患癰將愈,翻出一肉如菌。余曰∶此屬肝經風熱血燥,當清肝熱,養肝血。彼遂內用梔子清肝散,外用藜蘆膏而痊。
一上舍,素膏粱善怒。耳下結一核,從潰,而瘡口翻張如菌,連頭痛,或胸脅作脹,或內熱寒熱。或用清熱消毒之藥,年余未瘥。余用補中益氣湯、六味地黃丸而尋愈。
一男子背瘡,斂如豆許,翻出肉寸余。用消蝕割擊法,屢去屢大,此肝經血虛風熱。余用加味逍遙散三十餘劑,塗藜蘆膏而消;又用八珍散倍用參、、歸、術而斂。
一婦人素善怒,臂患癰,瘡口出肉,長二寸許,此肝脾郁怒,氣血虛而風內動。用加味逍遙前散並八珍湯而愈。
一男子項患腫,痰涎涌甚,用散堅行氣等劑,腫硬愈甚,喘氣發熱,自汗盜汗,體倦食少。余曰∶此屬足三陰虧損,當滋化源。不信,反追蝕,患處開翻六寸許,HT岩色赤,日出鮮血,三月余矣,肝脈弦洪緊實。余用大補湯加麥門、五味,五十餘劑,諸症漸愈,血止三四。
復因怒,飲食頓少,其血湧出,此肝傷不能藏,肺傷不能攝也。用補中益氣湯為主,加五味、麥門,其血頓止;再以六味丸加五味子常服,瘡口斂至寸許。遂不用藥,且不守禁而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