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項目名稱:翻九樓(蕭山區)
- 主題詞:翻九樓,蕭山,傳統體育
- 認證級別:省級
- 項目分類: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
- 國家:中國
- 認證時間:2007年
- 認證批次:第二批
- 申報地區或單位:中國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
簡介,歷史淵源,基本內容,基本特徵,主要價值,瀕危狀況,
簡介
翻九樓,又稱吊九樓,是流行於閩東北及浙南地區的一種傳統民俗活動,多用於求雨、祈福及禳災等儀式上。翻九樓表演,行頭簡單,動作卻異常驚險,2008年順利入選國家非遺名錄。隨著蕭山“翻九樓”日漸出名,表演地域也漸漸從蕭山擴展到了紹興、諸暨等周邊城市。2008年6月,浙江省杭州市、東陽市申報的翻九樓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歷史淵源
翻九樓起源於一個久遠的民間傳說。那是在2226年前,秦始皇造萬里長城時,孟姜女千里尋夫到長城腳下,在得知丈夫在修建過程中死於非命後,嚎啕大哭,並搭台登高為其喊冤和超度亡魂,致使長城也為此感動而轟然倒塌。此後,這樣一個民間習俗就在江南流傳,其表現形式就是翻九樓。
基本內容
現在的翻九樓,看起來像是現代雜技的起源。表演翻九樓,一般需要選擇一塊平坦的空地,中間樹起兩根經過連線的衫木柱,上面吊上小滑輪,然後將九張八仙桌一張張地拉上去,層層疊高,並固定在兩根杉木柱上。在這個基礎上,表演者還會放上兩張不固定的小疊桌,作為表演的“舞台”。這個“舞台”高達11米左右。當喇叭、鑼鼓響起,表演者會先做一個“穿樽”的動作,如果穿過的話,表示有一個好的開頭,這一次表演能夠順利進行。正式表演開始時,表演者首先從下面的第二張八仙桌逢雙向上翻跟斗,最後到達小疊桌上,進行金雞獨立、童子拜觀音、老鷹撲飛、向上磨豆腐、倒掛紫金鐘、頭頂頭等表演動作,最後用一個倒立動作作為結束。然後再依次逢單從第九張八仙桌向下翻跟斗到第一張八仙桌結束。那些表演動作全在11米的高空中完成,並無任何安全措施。
從翻九樓的表演形式,把它作為民間雜技更為確切,因為它與古代百戲中的“疊案”較相似。案,就是餐桌,將案疊起來在上面做高難動作稱疊案。現有的漢畫像石圖上已有三案、六案、九案、十二案的“疊案”表演。民國時期杭州雜技藝人王生根就善於“翻高台”的雜技節目,表演者爬上七八張疊起來的桌上,從頂端翻下來。但動作不多,難度不大,而“翻九樓”顯得更複雜更驚險更奪人眼球。
首先是選擇場地。一般均在空曠平坦地方如村前屋後道地或主人自家乾燥的田地里,既能施展技藝又能供眾多觀眾觀看。二是工具。1、幡,表演者手中執著的小幡,隨各種動作隨意揮舞,是“召神”和指揮樂隊的令旗。2、牛角號,吹單調的嗚嗚聲,樂隊根據表演者牛角號聲的高低來伴奏。3、經書,用於祭祀和表演前念經。4、樽,一隻不起眼的兩頭空木筒,農家釀酒蒸年糕粉的工具,一米左右高。5、木桿,兩根高15米左右的杉木,分左右插在地上,和疊起的八仙桌高度持平,用於綁紮八仙桌桌腳,以免在劇烈的動作下“九樓”倒塌。6、桌子,農家廳堂放的八人坐的八仙桌九張或更多,上面再放兩張小長桌,搭成高台用於表演。7、長凳一張,將木樽放至凳上一人扶住,供表演者做“穿樽”動作。8、其他如麻繩,用於向“九樓”上輸送竹籃、雄雞、菜刀。另一根麻繩在表演完後供親人圍著拉著喊著,為親人超度後迎接親人登上九天極樂世界。
表演穿樽,是翻九樓的前奏,表演者如戲劇中“武松打店”中打扮,頭包紅巾,身著短衫,大紅燈籠褲,腰間紮緊,足踏麻鞋,似警犬穿火圏似的從“樽”中連穿三遍,騰空翻撲,然後帶領親屬到翻九樓場地,開始表演。錢小占與別人不同之處在於,別人抓住桌擋一層層翻上去比較安全,而他是在桌角輕輕一拍,腳向天,頭朝地,雙腳勾住桌面像燕子般一層層“飛”上去。到頂端站在小長桌上,用牛角向四周吹上一遍,揮舞幡旗,下面的助手將雞、刀等放在竹籃里,他用繩索牽上,取出大公雞讓它停在桌上,吹響號角,驅使公雞啼鳴,意即天亮起床。如死者為女子,他在鼓樂聲中做起床、穿衣、洗臉、梳妝、繞足、紡紗、織布等動作。死者為男子,則起床、洗刷、磨豆腐,手撫桌角旋轉,在嘟嘟的大號聲中越轉越快,令觀眾頭暈目眩心驚肉跳。忽然,鼓聲鑼聲號聲驟然停止,他一個鯉魚打跳,從桌面站起,揮舞引幡吹響牛角,雙手一拍,台下鼓樂齊鳴,四支大號沖天響起,表演各種驚險動作,有“金雞獨立”、“童子拜觀音”、“老鷹撲天飛”、“倒掛紫金鐘”。每到驚險處,大號隨著動作聲音響徹雲霄,更顯得驚心動魄。接著,助手也從第一張八仙桌蹭蹭蹭翻到高台,仰天躺下,四腳朝天,表演者頭頂在他的頭上、肩上、腳上,表演各種技藝,在大號聲中雙腳朝天,倒豎、挺直、交叉、合攏等激烈動作和各種形狀,其難度是可想而知的。表演結束,從高台拋下繩子,親人們拉著繩子圍成圈,呼喚亡者回家。
基本特徵
翻九樓具有一定地域性與特色:
翻九樓主要分布在我國東南沿海一帶的浙、蘇、閩等省,多為平原地區。浙江主要流行於蕭紹平原,東陽也有少量流行,但高度、驚險遠不及蕭山。從蕭山的分布區域看,舊時主要流行於南片峽谷平原和中片的水網地帶里畈,東片沙地區很少有此表演。這種做道場時配合表演的翻九樓,南片僅在所前、浦陽、進化和臨浦、義橋等地。中片較為廣泛,從衙前、新塘、蜀山、北乾一部分、城廂,到城廂以西的濱江區。翻九樓與做“大堂焰口”的道士密不可分,道士的鼓樂和大號水平高低直接影響翻九樓的表演動作。
翻九樓已有兩千多年歷史,既是民間雜技,又有道教色彩,蕭山舊時在縣城西側的蒙山老獄廟,每年農曆七月十三日的廟會上都要表演翻九樓。
主要價值
舊時對親人的五殤,做道場疊高台翻九樓,如同民間老人做壽演戲一樣。現在,鄉間為死去的親人做“七”、“周年”、“五周年”、“十周年”、做“陰壽”也舉行翻九樓表演。剔除了濃厚的迷信色彩,增加了熱鬧氛圍,成了一種時尚,突出了民間雜技的藝術性和觀賞價值。成了蕭山獨特的歷史文化和民俗文化,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瀕危狀況
由於年代久遠,能表演者不是高齡就是已經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