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翔龍山摩崖造像始鑿於唐代,盛於宋,延至明清;此山由明代進士、鹽運史王三錫書刻:“翔龍山”而得名。
2007年4月10日,內江市規建局、市政工程處開始進行造像區保護範圍房屋拆遷和環境整治。
2015年,相關部門對翔龍山摩崖造像景點的入口梯步、建築外牆、木棧道等進行了修復和提升。
遺址特點
翔龍山摩崖造像位於翔龍山長約206米、寬約9米的崖壁上,現存131龕(處),題記石刻24處。為內江城區保存規模較大唐宋石刻造像區。既有唐代阿彌陀佛坐佛,又有千手觀音造像,還有佛教故事圖。
文物遺存
唐代阿彌陀佛坐佛
唐代造像中有第40龕阿彌陀佛為坐佛龕,高4.5米,寬2.6米,龕深1.8米,佛像高螺髻,著雙領下垂袈裟,左手撫膝,右手著印坐於蓮台。刀法簡練,衣紋線條流暢明快。在造像左側崖壁刻有:“敬造……佛像一龕,弟子鄭仲發願,合家清健無病災……造上件功得,並沐以汽。廣明元年十月一日”。
千手觀音造像
千手觀音造像高約8米,造型端莊,氣勢恢宏,在造像右側崖壁上刻有南宋“淳熙三年”(1176年)題記。
佛教故事圖
佛教故事圖:有大小造像150尊,像高5~30厘米不等,鑿造人物形態各異。
明代趙貞吉詩碑
翔龍山留存有清代至民國時期的摩崖題刻9幅,集篆、隸、揩、草於一壁,字型多樣,風格迥異,其中包括
張大千先生早年重書的明代
趙貞吉詩碑:一聲何處牧歌來,萬戶千門此處開。識得此中真實義,不知哪地有安排?大明隆慶二年三月吉日賜進士出身南京禮部尚書經筵講官大洲趙貞吉題。大中華民國十年歲在辛酉十月住持果真重建。詩碑高154厘米,寬82厘米,鑿於崖壁之上。書法風格沿於魏體,結構不求嚴整,而呈參差有數,筆勢穩健善變,書體飄逸瀟灑,是大千先生民國十年(1921年)從日本回故鄉,年僅23歲應資聖寺住持果真之請所書。是中國已發現的張大千先生最早的書法碑刻作品,與晚年作品照應,是研究張大千先生書法演變之珍品。
文物價值
翔龍山摩崖造像對內江地區唐宋佛教造像藝術、書法藝術、地方史研究具有重要學術價值。
保護措施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翔龍山摩崖造像位於四川省內江市市中區翔龍路3號。
交通信息
公共運輸:乘坐212路公車到內江市人民政府,在市政府附近上山,即可到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