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政治經濟學”體現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治國理政思想。其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在政治上,強力領導、從嚴治吏、依法治國;在經濟上,尊重規律、守住底線、推動改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習近平政治經濟學
- 總目標: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 時間:2014年7月8日
- 政治上:強力領導、從嚴治吏、依法治國
發展歷史,“習近平政治經濟學”與中國未來,習近平政治經濟學解碼,以人民為中心,全面小康,基本經濟制度,新發展理念,“兩手”論,新常態,供給側,開放型經濟,重大意義,媒體評論,
2014年7月8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主持召開經濟形勢專家座談會,聽取專家學者對當前經濟形勢和做好經濟工作的意見和建議。他強調,實現我們確定的奮鬥目標,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不斷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發展必須是遵循經濟規律的科學發展,必須是遵循自然規律的可持續發展。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學好用好政治經濟學,自覺認識和更好遵循經濟發展規律,不斷提高推進改革開放、領導經濟社會發展、提高經濟社會發展質量和效益的能力和水平。
習近平立足我國國情和發展實踐,發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形成了許多重要經濟思想和理論成果。大道至簡,習式政治經濟學可以歸納為以下“六論”:
1、“新常態”論
2、“兩手合力”論
3、“基本經濟制度”論
4、“共同富裕”論
5、“人民主體”論
6、“五大發展”論
發展歷史
2014年8月17日,國泰君安證券首席巨觀分析師任澤平發表研究報告《“轉型巨觀”新框架之三——“習近平政治經濟學”與中國未來》,提出“習近平政治經濟學”這一概念,認為“習近平政治經濟學”體現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治國理政思想。其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在政治上,強力領導、從嚴治吏、依法治國;在經濟上,尊重規律、守住底線、推動改革。改革是政治經濟學,通過調整生產關係以推動生產力發展。“習近平政治經濟學”是當代中國改革開放的思想指引。
總目標: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建立現代國家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
自1688年英國光榮革命,人類社會開始了現代國家的探索。為了限制國王濫用徵稅權,《大憲章》和現代議會誕生了。隨後英法世紀爭霸,英國的勝利標誌著現代國家對封建國家的勝利。但由於資本主義存在重大缺陷,人類開始在社會主義道路上探索,從法國巴黎公社到蘇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在實踐中曲折前進。
文明沒有終結,也沒有終極模式,人類在不斷探索現代國家的治理體系。我們不能把改革開放目標理解為西方的“普世價值”,不要被西方洗腦,西方模式有其優點,也有重大缺陷。美國次貸危機爆發後,華爾街投行“大而不倒”,罪魁禍首不僅沒有受到應有的懲罰,反而得到美聯儲印錢救助,美國人民和世界各國為其買單,這說明西方治理模式存在嚴重的公平和效率缺陷。
建國以來,歷屆領導人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上積極探索。鄧小平同志在1992年南方談話中講道:“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時間,我們才會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屈指算來,就是在2022年,在以習總書記為核心的中央領導集體任內,這是一項偉大的歷史任務。
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主政以後,發布了十八屆三中全會檔案,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國未來建立的現代國家治理體系,將兼容並蓄、海納百川,吸收人類文明的一切先進成果,並與中國的歷史傳承、文化傳統和現實特點相結合。“讓我們的制度成熟而持久,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為人民幸福安康、為社會和諧穩定、為國家長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備、更穩定、更管用的制度體系。”
政治上:強力領導、從嚴治吏、依法治國
中國實行一黨執政多黨參政,與多黨執政相比,具有十分明顯的優勢:首先,中國一黨執政可以真正的代表全民。多黨制下,每個政黨代表的利益群體是不同的。其次,中國一黨執政可以制訂國家長遠的發展規劃和保持政策的穩定性,而不受立場不同、意識形態相異政黨更替的影響。中國三十多年來始終堅持改革開放,取得了偉大的成就,正是受益於政策的連續性。反觀大部分其他追趕經濟體,由於政治、社會和政策不穩定,經常導致追趕進程中斷,好的政策難以持續推進,走向過於民粹或過於集權的政治。最後,中國一黨執政具有高效率,對出現的挑戰和機遇能夠做出及時有效的反應,特別是在應對突發災難事件時。
同時,一黨執政在監督、反腐、糾偏等方面存在缺陷。鄧小平同志說過:“中國要出問題,還是出在共產黨內部。”因此,一黨制要揚長避短。習總書記通過從嚴治黨、從嚴治吏、重新調整央地和黨政關係完善現代一黨執政。
習總書記強調要從嚴治黨、從嚴治吏,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把權力關在制度的籠子裡。堅持“老虎”“蒼蠅”一起打,一查到底、絕不姑息,以反腐肅貪的實際成效取信於民。使我們的幹部信念堅定、為民服務、勤政務實、敢於擔當、清正廉潔。
推進司法獨立和體系垂直化。探索建立與行政區劃適當分離的司法管轄制度,保證國家法律統一正確實施。防止各級政府對司法獨立的過度干預,保證司法公正。
強化黨的紀律檢查工作雙重領導體制具體化、程式化、制度化,強化上級紀委對下級紀委的領導。查辦腐敗案件以上級紀委領導維護。
重新調整中央和地方事權,適當強化中央的事權和支出責任,把大量下沉在地方的中央事權上收,提升治理效率。將國防、外交、國家安全、關係全國統一市場規則和管理的事項集中到中央,減少委託事務,通過統一管理,提高全國公共服務水平和效率;將區域性公共服務明確為地方事權;明確中央與地方共同事權。
經濟上:尊重規律、守住底線、推進改革
習總書記對於當前經濟發展形勢的判斷十分精準,曾多次強調,我國正處於三期疊加,即增速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應對之策是巨觀政策要穩,微觀政策要活,社會政策要托底。“發展必須是遵循經濟規律的科學發展,必須是遵循自然規律的可持續增長。”通過認識和更好地遵循經濟發展規律,推進改革開放,轉變發展方式,提高經濟社會發展質量和效益,邁向持續健康發展的“新常態”。十八屆三中全會檔案系統論述了財稅改革、國企改革、金融改革、司法改革、醫療衛生改革、社會保障改革等一系列重大改革思路,這些改革將攻堅克難、砸地有坑地陸續推進。
當前我國發展改革思路符合經濟規律和國際經驗。結構調整核心是轉換增長動力。先行經濟體結構調整成功不是偶然現象,也不是某一項政策的結果,而是一系列政策措施和制度改革綜合作用的必然產物。如果對照上世紀60年代德國、70年代日本、80年代美國英國和中國台灣、90年代韓國的結構調整經驗,可以發現其政策組合具有一些共性,即“貨幣不放水、財政不刺激、結構改革、微觀放活”。
“習近平政治經濟學”與中國未來
當前對中國經濟有三類觀點
第一類過度看空,以部分國外機構為代表,迎合了部分國外投資者不了解中國、過度悲觀的偏好。雖則唱空,但卻可起到提醒的作用;第二類過度看多,未來還可以保持8%以上的增長,還能回到高增長軌道,中國經濟下行是因為外需不足和周期調整,政策應以刺激投資為主。這類觀點貌似唱多,實則產生誤導作用;第三類理性樂觀,看好中國經濟發展前景,但認為中國經濟正處於增速換擋期,近年經濟下行主要是因為結構性和體制性問題,應在保持定力、守住底線的前提下,通過改革走出困局。如果通過不斷刺激勉強度日,坐等周期回升和外需改善,不僅貽誤改革時機,而且會醞釀更大風險。
刺激是穩短期增長,弊端是維持舊增長模式、加槓桿,改革是穩長期增長,優點是釋放新活力、去槓桿。過去幾年,地方融資平台、產能過剩重化工行業國企和房地產形成了三大資金黑洞,這是舊增長模式的代表,由於藉助地方政府的隱性擔保、國有銀行的輸血,調整緩慢甚至拒絕出清,不斷通過加槓桿負債循環,推升了無風險收益率和融資成本,對新增長模式產生抑制和擠出效應,增加了增長階段轉換和動力升級的難度。
未來通過改革破掉舊增長模式,放活新增長模式,構築5%-6%的新增長平台,比現在勉強維持的7%-8%舊增長平台要好,無效資金需求中斷了,利率下來了,微觀放活了,增速換擋成功了,產業升級了,企業利潤上升了,股市走牛了,居民生活改善了,政府威信提高了。國際經驗表明,新5%比舊8%好。未來中國如果能夠通過改革破舊立新,無風險收益率將降一半,經濟增速到5%,股市長期可上5000點。
中國未來如果增速換擋至5%了不起,這是增速換擋期最優秀畢業生交出的答卷。1960年以來,在全球101個追趕經濟體中,只有13個國家和地區完成了追趕任務,邁過高收入經濟體門檻,成功機率僅為13%。在這13個成功實現增速換擋的經濟體中有4個最優秀的畢業生:德國、日本、中國台灣和韓國,這四個優秀畢業生大約在人均GDP11000國際元附近,經濟增速平均從8.3%降到4.5%,降幅在50%左右。
未來的一年十分關鍵,以四中全會為節點,習總書記打虎歸來,出手改革,改革將進入提速期,經濟有望深蹲起跳。未來有三種前途:①快改革、大出清,去槓桿觸發風險後經濟深蹲起跳,債牛之後股牛;②快改革,有效控局,及時化解風險後經濟平滑過渡到新平台,股債雙牛直接起跳;③改革遇阻低於預期,微刺激只起短暫效果,加槓桿,慢出清,經濟匍匐前進,股債雙熊,危機倒逼。深蹲起跳、直接起跳和匍匐前進三種前途的機率是5:3:2,最可能的是改革超預期,深蹲起跳。
當前我國正處於制度邁向現代國家、經濟邁上高收入國家的轉型關鍵期,“習近平政治經濟學”生逢其時,實為國之大幸,將深刻影響中國未來三十年。在這樣一個偉大的改革時代,無論體制內的官員、業界的經濟學家還是市場上的投資者,請不要辜負這個時代!
習近平政治經濟學解碼
今天,我們就用八個關鍵字為您解碼“習近平政治經濟學”。
以人民為中心
直通兩會
3月5日,在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海代表團,習近平對工人代表說:我們要想辦法調動一線工人、製造業工人、農民工的積極性,這也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工人階級是主人翁,主人翁的地位要體現出來。
原聲回顧
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這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根本立場。要堅持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作為經濟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部署經濟工作、制定經濟政策、推動經濟發展都要牢牢堅持這個根本立場。
——2015年11月23日,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體學習時說。
幫你讀懂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習近平當選總書記後的首次公開講話,就鮮明宣示了帶領中國共產黨執政為民的堅定決心。
習近平多次強調,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要堅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推進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唯有如此改革才能大有作為。
全面小康
直通兩會
黑龍江代表團,赫哲族80後代表劉蕾說,在興邊富民工程等政策幫扶下,赫哲族民眾生活就像烏蘇里船歌中唱的一樣走上了幸福路。習近平關心地問,現在還有多少人靠打魚為生、江里的魚還多不多。他強調,在發展道路上要發揮好制度優勢,人數較少民族也都要奔小康,一個也不能少。
湖南代表團審議時,有代表在發言中回憶起2013年11月總書記到湘西十八洞村考察的情景。“現在人均收入有多少了?”“去年有多少人娶媳婦兒?”“條件比十八洞村還差的有多少?”習近平不時詢問。他要求當地黨委和政府,加大工作力度,帶領當地民眾一起艱苦奮鬥,早日實現脫貧目標。
參加青海代表團審議時,代表們從不同角度談到脫貧攻堅。總書記詳細詢問了當地貧困戶公示情況,強調“十三五”時期是脫貧攻堅啃硬骨頭、攻城拔寨的時期,必須橫下一條心,加大力度,加快速度,加緊進度,齊心協力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到2020年現行標準下農村牧區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強調脫貧攻堅一定要扭住精準,更加注重教育脫貧,更加注重提高脫貧效果的可持續性。
原聲回顧
消除貧困、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我們黨的重要使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對全國人民的莊嚴承諾。
——2015年11月,習近平在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上發表講話時強調。
幫你讀懂
習近平曾說,“全面小康是全體中國人民的小康,不能出現有人掉隊。”在他看來,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短板特別是主要短板,是影響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主要因素,必須儘快把這些短板補齊。脫貧開發工作是我們的一個突出短板,要舉全國之力抓好,確保到2020年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
為了讓13億中國人民共享全面小康成果,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習近平的步履遍及大江南北、內陸邊疆,常常行走在中國最艱苦、最貧窮的地方。從太行山區的河北阜平縣駱駝灣村、顧家台村,到大雪封山的雲南魯甸地震災區,再到井岡山深處的江西茅坪鄉神山村……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的28次國內考察,有一半以上涉及扶貧開發。
“40多年來,我先後在中國縣、市、省、中央工作,扶貧始終是我工作的一個重要內容,我花的精力最多。我到過中國絕大部分最貧困的地區,包括陝西、甘肅、寧夏、貴州、雲南、廣西、西藏、新疆等地。這兩年,我又去了十幾個貧困地區,到鄉親們家中,同他們聊天。他們的生活存在困難,我感到揪心。他們生活每好一點,我都感到高興。”在2015年10月的減貧與發展高層論壇上,習近平真情流露。
基本經濟制度
直通兩會
3月4日參加政協民建、工商聯界委員聯組會時,習近平向一位委員了解企業是否從國家政策中獲益。他強調,各地各部門要細化量化政策措施,制定相關配套舉措,使有關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政策落地落細落實,讓民營企業真正從政策中增強獲得感。
3月7日,參加黑龍江代表團審議時,聽到王波代表說到老工業基地結構性改革,習近平說,現在是市場經濟,哪裡有優勢,哪裡要素齊備,哪裡就具有集聚的優勢。對國有企業發展,政府的作用更多體現在支持、扶持、槓桿作用,但沒有現存的“金娃娃”擺在那裡。在這種情況下,國有企業要深化改革,要“借東風”,激發內生動力,在競爭中增強實力。
原聲回顧
要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推動各種所有製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同時公有制主體地位不能動搖,國有經濟主導作用不能動搖,這是保證我國各族人民共享發展成果的制度性保證,也是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堅持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保證。
——2015年11月23日,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體學習時說。
幫你讀懂
在今年3月4日參加民建、工商聯界委員聯組會時,習近平重申了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並明確表示,“我們強調把公有制經濟鞏固好、發展好,同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不是對立的,而是有機統一的。”
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中國這么大、人口這么多,又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要把經濟社會發展搞上去,就要各方面齊心協力來乾,眾人拾柴火焰高。公有制經濟、非公有制經濟應該相輔相成、相得益彰,而不是相互排斥、相互抵消。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強調了“兩個毫不動搖”:必須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堅持公有制主體地位,發揮國有經濟主導作用,不斷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必須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激發非公有制經濟活力和創造力。
習近平曾指出,國有企業特別是中央管理企業,在關係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主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占據支配地位,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在我們黨執政和我國社會主義國家政權的經濟基礎中也是起支柱作用的,必須搞好。
針對國有企業存在的問題和弊端,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有針對性的改革舉措,將推動國有企業完善現代企業制度、提高經營效率、合理承擔社會責任、更好發揮作用。
同時,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央也從多個層面提出了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激發非公有制經濟活力和創造力的改革舉措。
新發展理念
直通兩會
3月5日,參加上海代表團審議時,幾位代表不約而同談到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創新驅動發展等。習近平說,創新發展理念是方向、是鑰匙,首要的是創新。要抓住時機,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全面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力爭在基礎科技領域作出大的創新、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取得大的突破。
3月7日,在黑龍江代表團,習近平就東北振興同代表們展開交流。習近平說,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是國家一項重大戰略。全面振興決心不能動搖,工作不能鬆勁。要揚長避短、揚長克短、揚長補短,向經濟建設這箇中心聚焦發力,打好發展組合拳,奮力走出全面振興新路子。
3月10日,在青海代表團,總書記關心地詢問青海保護生態環境、推進中國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的情況。他強調,一定要生態保護優先,扎紮實實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保護好三江源,保護好“中華水塔”,確保“一江清水向東流”。
原聲回顧
要堅持新的發展理念,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是對我們在推動經濟發展中獲得的感性認識的升華,是對我們推動經濟發展實踐的理論總結,要堅持用新的發展理念來引領和推動我國經濟發展,不斷破解經濟發展難題,開創經濟發展新局面。
——2015年11月23日,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體學習時說。
幫你讀懂
古人說:“理者,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也。”發展理念是發展行動的先導,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長遠的東西,是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的集中體現。發展理念搞對了,目標任務就好定了,政策舉措也就跟著好定了。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並以這五大發展理念為主線對建議稿進行謀篇布局。
正如習近平在關於建議稿有關情況的說明中所言,這五大發展理念,是“十三五”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的集中體現,也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發展經驗的集中體現,反映出我們黨對我國發展規律的新認識。
“兩手”論
直通兩會
3月5日,在上海代表團,習近平指出: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核心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關鍵是加快轉變政府職能,該放給市場和社會的權一定要放足、放到位,該政府管的事一定要管好、管到位。要推進簡政放權,強化事中事後監管,探索新的政府管理體制。
原聲回顧
在市場作用和政府作用的問題上,要講辯證法、兩點論,“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都要用好,努力形成市場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機統一、相互補充、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的格局,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2014年5月26日,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體學習時說。
幫你讀懂
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既要發揮市場作用,也要發揮政府作用,但兩者的職能是不同的。
回顧歷史,黨的十五大提出“使市場在國家巨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黨的十六大提出“在更大程度上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黨的十七大提出“從制度上更好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黨的十八大提出“更大程度更廣範圍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將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修改為起“決定性作用”,並要求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由此可見對政府和市場關係的認識在不斷深化。
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規律認識的一個新突破,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個新成果。
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二者是有機統一的,不是相互否定的,不能把二者割裂開來、對立起來,既不能用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取代甚至否定政府作用,也不能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取代甚至否定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
新常態
直通兩會
3月4日,參加民建、工商聯界委員聯組會時,習近平說,“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顯著特徵就是進入新常態。新常態既是挑戰,也是機遇,關鍵看怎樣認識和把握,認識到位、把握得好、工作得力,就能把挑戰變成機遇。民營企業應該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創新創造精神,正確認識、積極適應新常態,爭取新常態下的新作為、新提升、新發展。
原聲回顧
我國發展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增強信心,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
——2014年5月在河南考察時,習近平第一次在公開場合提出“新常態”概念。
幫你讀懂
“新常態”具體指什麼?習近平在2014年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開幕式上的演講給出了答案:“中國經濟呈現出新常態,有幾個主要特點。一是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二是經濟結構不斷最佳化升級,第三產業、消費需求逐步成為主體,城鄉區域差距逐步縮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發展成果惠及更廣大民眾。三是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
新常態將給中國帶來新的發展機遇。新常態是我國經濟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最佳化、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進的必經過程。因勢而謀、因勢而動、因勢而進,把適應新常態、把握新常態、引領新常態作為貫穿發展全局和全過程的大邏輯,更好發揮主觀能動性,中國經濟這艘巨輪就能行穩致遠。
供給側
直通兩會
3月8日,湖南代表團審議時,有代表結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加快湖南製造強省建設提出建議。習近平強調,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場硬仗,要把握好“加法”和“減法”,增加要素投入,促進經濟總量增加,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提高全要素生產率。
原聲回顧
推進經濟結構性改革,是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的一個重要舉措。要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堅持穩中求進,堅持改革開放,實行巨觀政策要穩、產業政策要準、微觀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實、社會政策要托底的政策,戰略上堅持持久戰,戰術上打好殲滅戰,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推動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實現整體躍升。
——2015年11月10日,習近平在主持召開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時說。這是媒體公開報導中習近平首次提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幫你讀懂
何謂“供給側”?簡單而言,投資、消費、出口——拉動經濟成長的“三駕馬車”,從經濟學角度看屬於“需求側”的三大需求,與之對應的是“供給側”,也就是生產要素的供給和有效利用,如鼓勵企業創新、促進淘汰落後、降低稅費負擔等。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是適應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后綜合國力競爭新形勢的主動選擇,是適應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必然要求。
今年1月在重慶調研時,習近平強調,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因素,供給和需求兩側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要加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力度,重點是促進產能過剩有效化解,促進產業最佳化重組,降低企業成本,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增加公共產品和服務供給,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益,更好滿足人民需要,推動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實現整體躍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
開放型經濟
直通兩會
3月5日,習近平在上海代表團參加審議時談到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他說,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的核心任務是制度創新。要深化完善基本體系,突破瓶頸、疏通堵點、激活全盤,聚焦商事制度、貿易監管制度、金融開放創新制度、事中事後監管制度等,率先形成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加快形成公平、統一、高效的市場環境。
原聲回顧
要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善於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利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同時堅決維護我國發展利益,積極防範各種風險,確保國家經濟安全。
——2015年11月23日,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體學習時說。
幫你讀懂
習近平曾在國內和國際多個場合明確表示,“中國開放的大門永遠不會關上”“中國對外開放的力度將會越來越大”“中國將在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上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
今天的中國,與世界深度互動。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繁榮也離不開中國。開放,既可以利用全球資源發展自己,也可以讓世界搭乘中國機遇的順風車,實現互利共贏。
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一系列制度創新成果複製推廣, APEC北京會議啟動亞太自貿區進程,“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並取得實質性進展,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相繼成立,中國成為歐洲復興開發銀行股東,人民幣獲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認可“入籃”……一系列扎紮實實的倡議與行動,為世界經濟發展注入了中國力量和智慧,增強了中國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制度性話語權,推動全球經濟治理體系向更加公正合理有效的方向發展。
正如習近平所說,“世界那么大,問題那么多,國際社會期待聽到中國聲音、看到中國方案,中國不能缺席。”
重大意義
中國一直是個實體經濟國家,經濟遠遠沒有像西方那么金融化。中國一直奉行社會主義的政治經濟學,只是在當今這個複雜多變的時代環境下,社會主義的政治經濟學也需要“升級”。
中國的經濟,曾經依靠“打開國門”,融入全球經濟進程而獲得了巨大的“增長勢能”。而當全球經濟陷入今天的增長泥淖,中國就成了對全球來說別無選擇的“火車頭”。
中國這個國家該怎么持續前進,並且帶動世界經濟呢?這就要在回答了“國家如何使經濟運行”的根本問題基礎上,解決“前進方向”、“前進動力”、“前進方式”等問題。
“全面小康”就是中國的前進方向,它強調全國人民的福祉,而非資本的利益,才是國家運行的目的。
“新發展理念”就是中國的前進動力,它強調只有通過創新才能使前進可以持續。
處理好政府與市場之間的“兩手”論,要求“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都要用好,這是“前進方式”的要解決的根本問題。
而在當今全球經濟環境下,“新常態”是對現實形勢的基本判斷,“供給側”是對當前形勢下經濟有所作為的“發力點”論述,“開放型經濟”則給出了中國與世界關係的圖景。
由此可見,習近平政治經濟學是清晰回答中國經濟運行、發展根本大問題的學問。對世界來說,也是超越全球資本主義局限的21世紀的新世界觀。
媒體評論
習近平政治經濟學透露改革三路徑 。
第一種可能性最大,國泰君安證券首席巨觀分析師任澤平近日撰文指出,“習近平政治經濟學”透露出,未來通過改革破掉舊增長模式,放活新增長模式,構築5%~6%的新增長平台,比現在勉強維持的7%~8%舊增長平台要好。“無效資金需求中斷了,利率下來了,微觀放活了,增速換擋成功了,產業升級了,企業利潤上升了,股市走牛了,居民生活改善了,政府威信提高了。”任澤平在文章中表示。貨幣政策面臨的兩難只是一個縮影。在更多的領域,抓住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精準發力,更多運用改革辦法、依靠市場力量,既要利眼前又要利長遠的思路正在融入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