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檉

翁檉(1893-1954),字聖木,浙江泰順縣翁山鄉外洋村人。歷任甘肅省民政廳主任秘書和青田、陝西長安、浙江嘉興、遂昌、永嘉、江蘇武進六縣七任縣長。民國三十六年(1947)冬,在泰順縣當選第一屆行憲國民大會代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翁檉
  • 出生日期:清光緒十九年
  • 畢業院校:浙江監獄專校
  • :聖木
人物簡介,子女後人,

人物簡介

翁檉(1893-1954),字聖木,浙江泰順縣翁山鄉外洋村人。歷任甘肅省民政廳主任秘書和青田、陝西長安、浙江嘉興、遂昌、永嘉、江蘇武進六縣七任縣長。民國三十六年(1947)冬,在泰順縣當選第一屆行憲國民大會代表。
翁檉,生於清光緒十九年(1893),弱冠時,先習經史,後考入浙江監獄專校。1927年北伐成功,因殷鑄夫、沈鈞儒等推薦,受命任青田縣長。
民國十六年(1927) 翁檉在長青田任內,首設青田縣圖書館,兩年後併入青田縣民眾教育館。
後任福建鹽運使公署科長、浙江捲菸煤油特稅總局科長、甘肅省民政廳主任秘書兼代廳務行政長、陝西省長安縣長等。
翁檉在長安(駐陝西省西安市)任內,曾主修《鹹寧長安兩縣續志》[民國二十五年﹙1936)刊本],並撰有序謂:“鹹寧、長安兩邑舊時同治省會,民國肇建始裁併鹹寧統於長安。”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變”發生,長安縣政府被第十七路占領,長安縣長翁檉被扣押審查,各縣縣長、各機關公務人員亦均大批更動,凡非陝籍者,多被撤換。翁檉攜家眷回浙江老家泰順。
1937年1月15日,王先強派任浙江第二區行政督察(嘉興)專員兼嘉興縣長(1937年11月調任省政府委員兼民政廳長),曾保薦嘉興縣主秘凌潛夫、建設科長朱毅生接任嘉興縣長,惟國民黨中央以翁檉在“西安事變”時曾任長安縣長,因事變而去職,電浙江省政府安置,遂發表翁檉為嘉興縣長。
翁檉於1937年4月接任嘉興縣長,至11月縣政府向濮院撤退,計蒞任9個月,適值國難。7月7日“盧溝橋事變”中日戰爭爆發,“八·一三”淞滬會戰開始,嘉興進入戰時狀態。8月16日,日機首次來炸嘉興,11月5日,日軍從杭州灣全公亭、金山衛一線登入。6日敵陷淞江,我軍在嘉善一帶進行慘烈阻擊。自11月8日起對嘉興狂轟濫炸,嘉興縣政府炸成土丘,惟地下防空室無恙,故專員、縣長在地下室辦公。14日,敵軍逼近嘉興。面對日寇大敵壓境,11月15日,在浙江第二區行政督察(嘉興)專員兼中將保全司令杜偉(1937年8月30日派任,青田北山人)的領導下,縣長翁檉率黨政機關離開嘉興,撤往桐鄉縣濮院鎮,並積極組織軍民抗戰,後隨部隊撤向富春江。臨撤退時,翁檉還將所攜公帑二十餘萬元上交國庫。18日上午,各路日軍迫近城郊,我守軍一團頑強防禦,與敵激戰。下午3時,敵軍一部攻入城內,我軍撤出陣地。19日,嘉興全城淪落。
1937年底,翁檉派任遂昌縣長,他在激勵縣民積極抗日的同時,著意於民間歪風陋俗如賭博之類的革除;任間曾手訂“六約”令於民間:1、早起;2、禁賭;3、禁赤膊外出;4、禁著長衫;5、禁縮手烘火籠;6、禁家畜放出街道。“六約”中“早起”令最嚴,每日天將破曉,縣長親自率警察巡視街道里弄,逢天寒地凍從不間斷,巡行時若遇未起床開門者即嗑們而入訓斥其家人,被民眾稱為民國時期遂昌“最辛勤的縣長”。1947年在遂昌縣抗戰兩周年紀念大會上,翁檉撰有抗戰對聯:“抗戰兩周年,摧敵寇實力,博世界同情,英勇震全球,鐵血鑄成黨國史;犧牲千萬輩,爭民族生存,維人群義勛,英名垂宇宙,香花憑弔烈士碑。”
1940年12月第二次出任青田縣長。任內,設立青田驛運站、浙江省水陸聯運管理處青田調派站等,積極組織民眾積極抗日救亡。自日軍侵華以來,青田熱血男兒,紛紛上前線奮勇殺敵,或在青田保鄉衛土,在全國各地抗日戰爭中犧牲331人,在青田傷亡445人。為紀念抗日死難烈士,1941年4月至10月,在縣政府西面(今縣公安局內)建成縣忠烈祠5間,占地面積2386畝,內設烈士牌位,12月25日,縣政府舉行抗日陣亡將士牌位入祠典禮。
1945年4月翁檉從青田調任永嘉縣長,6月17日,日寇逃跑,溫州光復,此時正是端午前後,為慶祝溫州光復,在九山河舉行了龍舟比賽,翁檉特地到青田請來兩支最快的龍舟隊來與溫州的龍舟隊比賽。溫州西郊有五隻五色龍舟,參加比賽的共有二十多隻龍舟。比賽那天,九山河畔人山人海,熱鬧非凡。
1947年8月1日,派翁檉代理武進縣長併到縣接鈐視事,10月正式充任江蘇武進縣長兼“太湖衛戍區第二分區指揮部”副指揮。武進縣是共產黨新四軍和抗日游擊隊的活躍地區。隨著國共鬥爭的激化,翁檉曾奉命相繼殺害了幾位革命志士。1948年4月翁檉被免職,後被國民黨當局判處有期徒刑,攜眷赴上海,任浙江旅滬同鄉會秘書長。1949年之後到了上海鋼鐵廠。
翁檉對故鄉泰順公益事業十分熱心,1924年,翁檉曾帶頭捐資建造了泰順縣翁山鄉外洋村石拱廊橋,橋名“旗峰橋”。還倡建翁山旁垟大橋,修建聯志國小校舍。在任青田縣長時,憂鄰鄉泰順莒江洪水泛濫,曾籌款會同地方人士築堤疏浚,修築莒江大壩(防洪堤),使莒江數千民眾得以安居樂業。

子女後人

翁檉原配姓氏不詳,續娶青田北山杜師業之女杜善勤,共有六子四女。
翁檉長子翁同文(1915-1999),畢業於西南聯大歷史系,留任師範學院任助教,後赴台灣,任台北東吳大學歷史教授,先後在法國、德國、美國、新加坡的許多著名大學任職,成為具有傑出成就的著名史學家、著名紅學家,著述頗豐。1999年3月6日病逝於,終年85歲,夫人許文瑛,育有一子三女。
次子翁同倫,1917年生,10歲隨父遷居溫州,1939年高中畢業後,先後在國立雲南大學、上海法學院就讀。抗戰勝利後,受國民黨政府委派,先後在國民政府行政院救濟總署台灣分署、台灣土地銀行工作,直至1973年退休,居台灣省新竹市,後赴美國。其二女兒翁麗台,曾任台灣彰化基督教醫院藥師,彰化社區大學藥物組負責人,“中國醫藥大學”藥學研究所中藥組碩士,美國芝加哥大學化學博士,美國學者營養諮商師,現在美國加州從事營養諮詢和教育的工作。
三子翁同潛,是中共地下黨員,1949年4月,曾與安南同邊區游擊大隊第一中隊指導員張克輝(前全國政協副主席、台盟中央原主席)一起,在福建省安溪縣革命老區打游擊,參加解放戰爭。解放後供職於福建省科委,已離休。
四子翁同青,出生於青田,在上海從事申辦註冊企業的代理業務,上海潤信企業登記代理有限公司總經理,已退休。
五子翁同凱,1945年生,在中外合資企業做高級註冊會計師。
六子翁同憲,1948年生,上海某建築工程公司任勞資科長,已退休。
長女翁同昭,在上海從事醫務工作,60年代去世;二女翁同曜,1929年生,浙江嘉興市政府工作,已退休;三女翁同君,1936年生,隨二哥翁同倫去台灣;四女翁同放,上海市某紡織廠紡織工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