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埠元帥廟會

翁埠元帥廟會是集祭祀、歌舞、文娛、商貿於一體的中國傳統民俗活動。翁埠鎮的元帥廟會與當地的元帥殿息息相關,每年的活動也依託元帥殿展開。這座供奉著元帥菩薩的大殿始建於南宋年間,位於翁埠村河西組和費家組之間。原有大殿3間,廂房暖閣6間,天井中搭有一個戲台。由於歷史原因,如今元帥殿只有3間大殿和一個天井了。靜靜矗立在村內的元帥殿,仿佛一個歷史老人,等候著一年一度的盛會。表達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翁埠元帥廟會
  • 開始::源自一個捨己救人的傳說
  • 波折::因為歷史原因一度中斷 
  • 傳承::頂大爐必是第一個表演項目
起源,現狀,

起源

開始:源自一個捨己救人的傳說
翁埠元帥廟會
說起這個元帥殿還與一個傳說有關。相傳,很久以前,有一位姓楊的進士,途徑海寧許村翁埠村(原地為翁家埠),發現百姓正在鬧瘟疫。楊進士深諳醫道,發現瘟疫之源乃是百姓飲用有毒井水所致,於是勸導百姓停用井水,可是百姓們固執不聽,致使瘟疫不斷蔓延。楊進士不忍百姓繼續受瘟疫之害,為使百姓們信服,農曆五月十六的那天,毅然投井證明井水有毒。百姓在發現楊進士屍體皮膚青黑後,終於相信井水確實有毒,便停止食用井水,由此阻止了瘟疫蔓延。
為了紀念楊進士,當地百姓建造了元帥殿祭供他。當朝皇帝在得知楊進士義舉後,也封賜楊進士為東嘉忠靖王,為專司民間的瘟疫疾病,保百姓太平安康的元帥菩薩。於是,每年的農曆五月十六日就成了這位楊進士的忌日。
波折:因為歷史原因一度中斷  千年前的楊進士已消散在歷史的煙雲中,然而這個沒有留下名字的元帥菩薩卻為許村留下了一段捨己救人的佳話和一台民俗文化大戲。
據乾隆年間建造的潮神殿碑銘記載,元帥廟會始於乾隆49年,距今已有220多年歷史。廟會除祭奠外,主要以當地上萬人參與的各種民間民俗文藝活動表演為主,包括舞龍、舞獅、馬燈舞、舞大刀、踩高蹺、閔心燈舞等。其表演隊伍會一路走過全村,直到核心區域元帥殿結束,時間持續一整天。
但是在翁埠村民的記憶里,這個廟會是從上世紀90年代才開始恢復的。老底子由於戰亂等原因,廟會一度中斷過。直到90年代才決定在農曆五月十六日恢復元帥廟會。
每年農曆五月十六日那天,翁埠村全村幾乎舉家出動,有的是來表演節目,有的做後勤工作,還有一些是看熱鬧。整個廟會參與人數上萬人,全村都是熱鬧的勝景。

現狀

傳承:頂大爐必是第一個表演項目  廟會在各地都有,而翁埠鎮元帥廟的一個傳統就是第一個表演項目必須是頂大爐。這個奇怪的表演項目是什麼樣子呢?
據說,在以前的元帥廟會上,都會設定一個爐子,重達三四百斤,廟會的第一個項目就是請村裡的大力士來舉這個爐子,誰舉起誰就拿回家。這也是以前農村比氣力的好機會。
然而隨著工業化的發展,如今農村已漸漸脫離比力氣的時代。但是頂大爐的項目卻一直保留了下來。據介紹,現今的元帥廟會,第一個項目還是頂爐子,但是體積重量都比以前小得多。
在表演完頂大爐的項目後,元帥廟會才正式開始。主要是巡街表演,包括舞龍的隊伍、舞獅的隊伍,馬燈舞、滾燈舞等多支隊伍一路綿延,在村內各個小組之間穿梭,最終匯集到村內的元帥殿戲台表演一次,才算終結。
據介紹,每年巡演隊伍將達到70多支,除了翁埠村,還有來自周邊的塘橋、許巷、前進、海王、花園、紅旗等村,巡遊範圍也突破了翁埠一個村,擴展到許村鎮上。
除了對於傳說的祭奠,元帥廟會承載更多的是一個民俗文化平台。從上世紀90年代恢復廟會以來,許村鎮很快成立了各支文藝隊伍,包括舞龍、舞獅、滾燈、馬燈舞等。每一樣拿出來都是絕活。在去 年,以元帥廟會為代表的傳統民俗文化,還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