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裂聖蕨

羽裂聖蕨

羽裂聖蕨(Stegnogramma wilfordii (Hook.) Seriz.),為金星蕨科溪邊蕨屬植物,羽裂聖蕨的根莖,具有補脾和胃功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羽裂聖蕨
  • 拉丁學名:Stegnogramma wilfordii (Hook.) Seriz.   
  • :植物界
  • :蕨類植物門
  • :木賊綱
  • :水龍骨目
  • 金星蕨科
  • :溪邊蕨屬
  • :羽裂聖蕨
  • 分布區域:台灣、福建、浙江、江西)、廣東、湖南、廣西、貴州、四川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相關的種,

形態特徵

植株高30-50厘米。根狀莖短粗,斜升,密被黑褐色的披針形硬鱗片;鱗片邊緣具針狀短毛。葉簇生;葉柄長17-30厘米,粗2-2.5毫米,深禾稈色,堅硬,下部密被和根狀莖上相同的鱗片,並密生短剛毛和針狀長毛;葉片長約20厘米,基部寬約17厘米,三角形,漸尖頭,基部心臟形,下部羽狀深裂幾達葉軸,向上為深羽裂,頂部呈波狀;側生裂片通常3對,基部一對最大,長達9厘米,寬2.5-3.5厘米,闊披針形,略向上彎弓,漸尖頭,全緣或呈波狀,以闊翅和上一對相連(有時近分開),其餘的裂片同形,但向上逐漸縮短,最上的呈三角形,裂片的主脈兩面均隆起,並有針狀毛密生;側脈明顯,側脈間小脈為網狀,有3排近四方形或五角形網眼,通常有單一或分叉的內藏小脈。葉粗紙質,乾後褐色,下面沿葉脈有針狀毛,上面密生伏貼的剛毛。孢子囊沿網脈疏生,無蓋。
羽裂聖蕨
羽裂聖蕨線稿圖

生長環境

生山谷蔭濕處或林下。海拔100-850米。

分布範圍

產台灣(台北、桃園、苗栗、台東、花蓮)、福建(福州、南平、德化、上杭、南靖)、浙江(鄞縣、慶元、蒼南)、江西(寧都、石城、安遠)、廣東(梧桐山(陳珍傳等007147))、湖南、廣西、貴州、四川及雲南東南部。日本及越南也有。模式標本采自台灣。

主要價值

藥名:羽裂聖蕨
來源:為金星蕨科植物羽裂聖蕨的根莖。
功效:補脾和胃。
主治:可用於脾胃氣虛消瘦、食飲不振、食後腹脹、大便溏薄、倦怠乏力、少氣懶言、面色萎黃的治療。
性味歸經:甘、溫。入脾、胃二經。
用法用量:內服:水煎服, 15一30克。
動植物資源分布:分布於浙江、福建、台灣、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區。
考證:始載於《中國高等植物圖鑑》。

相關的種

與“羽裂聖蕨 Dictyocline wilfordii (HK. ) J. Sm.”相關的種有:
聖蕨Dictyocline griffithii Moore
閩浙聖蕨Dictyocline mingchengensis Ching
戟葉聖蕨Dictyocline sagittifolia Ching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