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萼懸鉤子

羽萼懸鉤子

羽萼懸鉤子(學名:Rubus pinnatisepalus Hemsl.)是薔薇科,懸鉤子屬的落葉灌木,莖直立、具腺毛,葉互生,邊緣鋸齒,有葉柄;托葉與葉柄合生,不分裂,宿存,離生,較寬大,花兩性,聚傘狀花序、花萼;萼片直立或反折,果時宿存;花瓣稀缺,白色或紅色;雄蕊多數,心皮多數,有時僅數枚,果實為由小核果集生於花托上而成聚合果,種子下垂,種皮膜質,花期4-5月,果期6-7月。

產台灣、四川、貴州、雲南。生山地溪旁或雜木林內,海拔達3000米。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栽培技術,

形態特徵

藤狀灌木,高達1米,有匍匐莖;小枝被絨毛狀長柔毛和刺毛狀小刺。
單葉,圓形或寬卵形,直徑7-14厘米,頂端圓鈍或急尖,基部心形,上面疏生長柔毛,有明顯皺紋,下面被灰白色絨毛,沿葉脈有長柔毛和刺毛狀小刺,邊緣5-7淺裂,裂片圓鈍或急尖,有不規則粗鋸齒或重鋸齒,葉脈5對;葉柄長3-7厘米,被絨毛狀長柔毛和刺毛狀小刺;托葉較寬大, 寬扇狀,長1-1.5(2)厘米,梳齒狀或掌狀深裂,裂片披針形或條形,有長柔毛。
花成頂生短總狀花序,或花數朵腋生或單生;總花梗和花梗被灰白色或淺黃色絨毛狀長柔毛;花梗 長不到1厘米,有時混生稀疏腺毛;苞片與托葉相似;花直徑1.5厘米;花萼外有灰白色或 淺黃色絨毛和長柔毛,並有刺毛;萼片長卵形或卵狀披針形,外萼片羽狀深裂,裂片披針 形,內萼片全緣,頂端長尾尖,常有細腺毛;花瓣寬倒卵形或近圓形,白色,基部稍具柔毛; 雄蕊多數,花絲寬扁而具柔毛;雌蕊多數,子房無毛或微有柔毛。果實近球形,直徑約1厘 米,紅色,無毛。花期6-7月,果期9-10月。
在原始文獻中,對該種葉片下面毛被並未作記載。在李惠林著《台灣木本植物志》307, 1963中記載葉片下面有薄層絨毛狀長柔毛,在《台灣植物志》3:123,1977中描寫葉片 下面密被黃褐色柔毛。據模式產地四川峨眉山的植株及標本觀察,葉片下面幼時被絨毛, 沿葉脈有長柔毛,老時絨毛不脫落或脫落。此外,花梗和花萼有時混生稀疏腺毛。

生長環境

主要生長於海拔達3000米的山地溪旁或雜木林內。

分布範圍

主要分布於台灣、四川、貴州、雲南。

栽培技術

整地
整地是指翻耕鬆土、清除雜草、平整土地和施肥。施肥以底肥為主,施用量可視土壤肥沃程度而定。正常情況下,每公頃施有機肥10"8'噸-200噸,翻人土中。定植前30天-45天內施加磷肥,用量每公頃180公斤-240公斤,鉀肥每公頃120公斤,耙人土內。對酸性土施石灰,可得到很好改善。栽培時問春季和秋季都可。春季裁最好選在4月初。秋季最好在枝條生長停止時進行,也就是霜降到來之前。懸鉤子栽植的行距為2.5米-3米,株距為0-5米-0.75米,如果種苗充足也可降為0.25米-0.35米生長結果表明,株距05米-0.75米,需要3年-4年懸鉤子完全占滿行間f若株距0.25米-0.35米,則第二年就能占浦行問,並且在第三年可結果收穫。
培育
1.撫育主要是鬆土和鋤草。春季要進行一次行間鬆土和行內的鋤草管理夏季根據土壤的板結程度和雜草生長情況進行整地,通常情況下,要在收果前捕2次-3次行內和行間鬆土。果實採收後要進行1次鬆土和2次中耕管理,因為在漿果採收過程中行間土壤嚴重踏實,雜草叢生,所以要進行鬆土和中耕。夏初季節要清除衰弱和損傷的部分根櫱,去掉多餘枝條以防過密。還要剪除已結過果的兩年生枝條,這項工作必須在收果後立即剪除,同時把多餘的、折斷的和有病的一年生枝條全部剪除。2扶縛。扶縛也是懸鉤子田問管理的重要內容。扶縛就是利用支架將懸鉤子莖幹直立,避免結果後嚴重壓彎,通過扶縛可有效地提高果實質量和產量。
採收
採摘懸鉤子要適時進行,切不可超前也不可拖後。一般在成熟後的一二天採收。漿果採摘要帶果托和部分果柄。採收的漿果最好保存在接近0:C的冰櫃里,相對濕度在90左右,在這樣的溫度和濕度條件下,可保藏1周左右。利用冷庫等冷藏設施可選到長期保存漿果的目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