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脈相思

羽脈相思

羽脈相思(學名:Acacia penninervis Sieber ex DC.)是豆科、相思樹屬灌木或喬木。樹皮細或深裂,深灰色;小枝圓柱狀,無毛。葉狀柄倒披針形至狹倒披針形或狹橢圓形,徑直至稍彎曲。花序3-30,在總狀花序或有時在圓錐花序中;花15-30朵,淺黃色到白色。豆莢徑直或有時稍彎曲,扁平狀,革質,通常稍具霜狀;種子縱向;珠柄向種子擴展。

分布於澳大利亞。生於潮濕乾燥的硬葉林及林地。

樹皮含有單寧酸,並且具有收斂性,通常用於藥用。從樹幹和莖中可獲得樹膠。

基本介紹

植物學史,形態特徵,產地生境,生長習性,繁殖方法,主要價值,保護現狀,

植物學史

1825年,Sieber ex DC.在《Prodromus Systematis Naturalis Regni Vegetabilis》上首次發表了該物種。
1986年,Les Pedley恢復Racosperma屬,並將該種轉入Racosperma屬,學名變更為Racosperma penninerve (Sieber ex DC.) Pedley。
2006年,澳大利亞植物普查(Australian Plant Census)重新歸類為Acacia屬,學名恢復為Acacia penninervis Sieber ex DC.

形態特徵

直立或蔓延的灌木喬木,大部分高2-8米;樹皮細或深裂,深灰色;小枝圓柱狀,無毛,有時具霜狀。葉狀柄倒披針形至狹倒披針形或狹橢圓形,徑直至稍彎曲,通常長5-15厘米,寬7-40毫米(很少5毫米或更寬),無毛,中脈和邊緣脈突出,細密,邊緣通常在腺體處淺凹,先端銳尖到鈍,基部有時不對稱;葉枕上面1腺體5-30毫米,通過細斜靜脈連線到中脈;葉枕長1-3毫米。
花序3-30,在總狀花序或有時在圓錐花序中;軸長1-12.5厘米;花序梗長2-9毫米;頭部球狀,花15-30朵,直徑6-10毫米,淺黃色到白色。豆莢徑直或有時稍彎曲,扁平狀,直邊到略微或不規則地更深地收縮在種子之間,長5-20厘米,寬10-17毫米(有時8-23毫米),革質,不明顯的橫向網狀,無毛,通常稍具霜狀;種子縱向;珠柄向種子擴展。

產地生境

分布於澳大利亞(澳大利亞首都領地、新南威爾斯州、昆士蘭州、維多利亞州)。生於潮濕乾燥的硬葉林及林地。

生長習性

該種與某些土壤細菌有共生關係;這些細菌在根部形成根瘤,並固定大氣中的氮。這些氮的一部分被生長中的植物利用,但一些也可以被附近生長的其他植物利用。

繁殖方法

在灌木上完全成熟並經過曬乾的相思樹種子具有堅硬的種皮,可以在乾燥的環境溫度下儲存在密閉容器中5-10年或更長時間而不會變質。播種前最好去除假種皮,因為假種皮會吸引象鼻蟲並導致黴菌的形成。假種皮很容易去除,方法是將種子放在水中,用手摩擦,然後烘乾種子並將其過濾。播種前也可以通過劃破種皮來加速發芽。這通常可以通過將少量接近沸騰的水倒在種子上,然後在溫水中浸泡12-24小時。此時,種子應該已經吸收了水分並腫脹了。如果沒有,那么在種皮上小心地劃一個缺口,但是要小心操作不要損壞胚胎,在播種前再浸泡12小時。
春季在溫室里播種。當幼苗大到足以處理時,將它們移入單獨的花盆中,並放到溫室中陽光充足的位置,以度過第一個冬天。在晚春或初夏,在最後一次預期的霜凍之後,將幼苗移植到室外,並考慮為它們的第一個冬天提供一些禦寒措施。

主要價值

藥用:樹皮含有單寧酸,並且具有收斂性。收斂劑通常用於藥用:內用,可用於治療腹瀉和痢疾,也可用於治療內出血;外用,通常作為清洗劑,用於治療傷口和其他皮膚問題、痔瘡、腳出汗、一些眼部問題、口腔清洗等。
經濟:從樹幹和莖中可獲得樹膠。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8年 ver 3.1)——無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