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毛狀貝氏體

羽毛狀貝氏體

羽毛狀貝氏體是指過冷奧氏體的中溫轉變產物,在光鏡下觀察時呈羽毛狀。貝氏體轉變處於珠光體轉變與馬氏體轉變溫度範圍之間,被稱為中溫轉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羽毛狀貝氏體
  • 外文名:feathery bainite
  • 學科:材料工程
  • 領域:工程技術
簡介,特點,上貝氏體,下貝氏體,下貝氏體特點,粒狀貝氏體,

簡介

羽毛狀貝氏體是指過冷奧氏體的中溫轉變產物,在光鏡下觀察時呈羽毛狀。

特點

貝氏體轉變處於珠光體轉變與馬氏體轉變溫度範圍之間,被稱為中溫轉變。故貝氏體轉變既具有珠光體轉變,又具有馬氏體轉變的某些特徵。由於轉變的複雜性和轉變產物的多樣性,對轉變產物貝氏體還無法下一個確切的定義。但貝氏體轉變在生產上卻很重要,因為接近馬氏體轉變溫度範圍所得的下貝氏體具有非常良好的綜合力學性能,而且為獲得下貝氏體組織所採取的等溫淬火或連續冷卻工藝均可減少工件的變形和開裂。貝氏體的組織形態隨鋼的化學成分及形成溫度而異。

上貝氏體

最常見的貝氏體形態有三種:在較高溫度區域內形成的貝氏體稱為上貝氏體,在光鏡下觀察時呈羽毛狀,故上貝氏體又稱為羽毛狀貝氏體。上貝氏體在強韌性方面均不佳,故在生產上力求避免。

下貝氏體

在低溫範圍(靠近馬氏體轉變溫度)形成的貝氏體稱為下貝氏體。下貝氏體中鐵素體的形態與馬氏體很相似,亦與奧氏體碳含量有關。碳含量低時呈板條狀,碳含量高時呈透鏡片狀,碳含量中等兩種形態兼有。

下貝氏體特點

與馬氏體不同,下貝氏體鐵素體的亞結構為位錯型,不存在孿晶。下貝氏體中鐵素體的碳含量遠高於平衡碳含量。下貝氏體中的碳化物均勻分布在鐵素體內。由於碳化物極細,在光鏡下無法分辨,故看到的是與回火馬氏體極相似的黑色針狀組織,在電鏡下可清晰看到碳化物呈短桿狀,沿著與鐵素體長軸成55~60°角的方向整齊排列著。

粒狀貝氏體

通常是在低碳或中碳合金鋼中在一定的冷速範圍內連續冷卻時獲得的。粒狀貝氏體由鐵素體基體以及分布在基體上的島狀組成物所組成,小島呈不連續條形平行排列在鐵素體基體中。富碳奧氏體小島在隨後的冷卻過程中有可能分解為鐵素體與碳化物,也有可能轉變為馬氏體,還有可能以奧氏體狀態保留到室溫。最可能的情況是部分奧氏體轉變為馬氏體,部分奧氏體保留到室溫得到兩相混合物,稱為M-A組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