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斑肖蛸,雌雄各異。共同特徵前眼列占滿頭部的寬度,腹部背面有兩列黑色斑點。我國多個省份皆有。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羽斑肖蛸
- 界:動物界
- 目:蜘蛛目
- 亞目:後紡亞目
- 科:肖蛸科
- 亞科:肖蛸亞科
- 屬:肖蛸屬
原始文獻,國內分布,國外分布,資料來源,形態描述,雌蛛,雄蛛,鑑別特徵,地理分布,
原始文獻
Jahrb. k. k. Gelehr. Ges. Krakau. 41: ll.
國內分布
河北,山西,內蒙古,吉林,湖北,海南,四川,貴州,西藏,陝西,新疆。
國外分布
古北界。
資料來源
中國動物志 無脊椎動物 第三十五卷 蛛形綱 肖蛸科:168-171
形態描述
雌蛛
體長6.40~9.50。一雌蛛體長7.59:頭胸部長2.25,寬1.39;腹部長5.49,寬2.25。螯肢長0.93。背甲淺黃褐色,頸溝和放射溝明顯,黃褐色。中窩同本屬大多數成員一樣。兩眼列均後凹,後眼列稍短於前眼列。8眼的基部周圍均有黑色眼斑。前中側眼間距大於前中眼間距(0.23:0.08);後中側眼間距大於後中眼間距(0.18:0.15);前、後側眼間距0.18。中眼域長0.33,前邊寬0.28,後邊寬0.35。前中眼=後側眼=後中眼>前側眼(0.10:0.10:0.10:0.08)。
額高0.10,等於前中眼的直徑。螯肢淺黃褐色,形狀一般。無前、後護齒。前齒堤有5齒,第1齒與第2齒遠離;後齒堤有6齒,第4齒位於與前齒堤的第2齒相對應處。下唇和胸板黑褐色,胸板中央具一淺黃褐色縱帶,呈三角形,為本種一重要鑑別特徵。顎葉淺黃褐色。步足淺黃褐色,但後跗節和跗節顏色較深,具少量黃褐色的細刺。腿節Ⅰ的前側面僅具3根刺。步足測量:Ⅰ16.38(4.68十5.49十4.86+1.35), Ⅱ11.07 (3.42十3.60十3.15十0.90), Ⅲ5.94(2.07十1.71十1.53十0.63), Ⅳ10.53 (3.42十3.33十2.97十0.81)。
足式:1,2,4,3。腹部長卵形,背面和側面的上半部銀白色,背面中央具一土黃色縱條斑,縱條斑的前半部具1對橫向和5對斜向的分支,其中第1對斜向分支最寬並通到腹部側面的下緣,縱條斑中央的兩側各具一列約5~6對黑色斑點,以腹部前端的1對和腹部近末端的3對最明顯。在一些標本中背面縱條斑中部兩側的兩列黑色斑點非常不明顯,有些標本甚至僅存腹部末端的1—2對。腹部側面的下半部呈深黃褐色,上半部呈銀白色,交界處為黑色。腹部腹面中央為一黑褐色帶,帶的兩側各具一銀白色並有藍色金屬光澤的縱帶。生殖蓋梯形,寬為長的2倍多,納精囊2對。
雄蛛
體長4.10—8.20。一雄蛛體長4.32:頭胸部長1,62,寬1.17;腹部長2,79,寬0.90。背甲、步足的色澤和眼的排列均近似於雌蛛。腹部呈長筒形。背面土黃褐色,中央縱條斑不明顯,但具2列明顯的黑色斑點。腹部腹面中央黑褐色,兩側各具一淺灰褐色縱條斑。螯肢的婚距在中部具一齒狀小叉,具前、後護齒。前齒堤有6齒,第1齒小,並斜向後下方,第2齒最大;後齒堤有8齒,其中第1~6齒較大,且近等大,第7~8齒非常小。
觸肢和步足測量:觸肢2.31(0.95十0.27十0.44十0.65);步足Ⅰ14.94(4.14十5.13十4.50十1.17),Ⅱ8.08 (3.24十3.24十0.79十0.81),Ⅲ 4.94(1.71十1.48十1.26十0.49),Ⅳ9.09(3.15十2.79十2.52十0.63)。足式:1, 4, 2,3。觸肢器的引導器具褶,頂端膨大,內側面觀呈卵圓形;副跗舟形狀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