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烏百子燈

義烏百子燈

義烏百子燈,發源於佛堂鎮田心村,自古以來,匯聚著眾多製作百子燈的傳統手工藝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義烏百子燈
  • 類型:民俗
  • 發源佛堂鎮田心村
  • 代表:六角亭、荔枝燈、珠燈
民俗起源,製作過程,傳承發展,看燈,惜燈,

民俗起源

佛堂鎮田心村是義烏百子燈的發源地,自古以來,匯聚著眾多製作百子燈的傳統手工藝人。
義烏百子燈
據考證,百子燈作為田心村的傳統藝術,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據王氏家譜記載,明朝1370年,王氏太婆出嫁做新娘時穿過的紅衣裳,為兒孫們做燈觀賞,從此王氏子孫開始迎“紅衣燈”。後來紅紙替代了紅衣,把它糊做紙燈,形狀有四角、六角、八角型,俗稱“火炮筒”。隨著社會的發展,紙燈越做越講究,並逐步發展成為在燈罩上用繡花針刺出各種各樣的花紋、吉祥圖案,形式各異的紙燈,寓意為“百業興旺、子孫滿堂”,故稱“百子燈”。

製作過程

學做百子燈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它看起來很漂亮,但做起來卻很複雜,要構思設計、立體構造、美術基礎、紋花剪貼裡面包含了好多種工藝。”王鴻生說。並不斷發展新的表現形式,賦予新的內涵。他不拘泥於傳統,並將傳統百子燈的紙片工藝與剪紙、人物紙塑融於一體。每盞燈的背後其實都是有故事的。
百子燈沒有骨架支撐,都是用製做花片拼制而成的,工藝十分考究。首先是打版。以前是春季打版,冬季刺圖。用兩張大小一樣土紅紙,用糯米糊加小許白礬背靠背粘在一起,裱成一定厚度、強度、平整無褶皺的紙板。如今,大多選用的是手工紙,再用膠水打版,或者是更現成的,用機器打版做好紙板。二是放樣,每種燈都要事先設計好尺寸、圖案,放出樣版。三是按樣裁版,製成燈片。四是針刺圖案。這是最費勁的一門技藝,用最細的繡花針按設計好的圖案,放在羊油、松花粉合制的墊板上,一針針垂直刺入紙版中。王鴻生說,用針刺,一定要把握好針孔的細密均勻,太密,容易斷裂;太疏,又不好看。握針時,要垂直,如果不垂直,兩三針過去,在後面幾層的紙版中,就走樣得很厲害了。五是拼版成為燈,來不得半點馬虎。在拼版時稍微有點閃失,花片就容易走樣。當初我就是憑著“邊對邊總能製作出花燈”的初衷而開始作花燈的。燈製作好了,再用絲線進行裝扮。
幾年來製作百子燈的經驗,令王鴻生對百子燈的製作有了獨到的見解:製作百子燈技術很重要,但構思卻最重要。“沒有想法,就做不出好東西。一般的藝人只會按照過去的模式仿製,缺乏設計能力。難度最大的有八六四燈(即一隻燈里,既有八隻角、又有六隻角和四隻角),六角亭、荔枝燈、珠燈、花籃燈、花瓶燈、走馬燈、清宮燈等十多種。燈最大的有1.5米高、1.3米寬,小的只有二三十厘米高。當把電燈放進各燈中,燈體剔透,火樹銀花,流光溢彩。

傳承發展

看燈

在義烏十大民間藝術評選當中,百子燈名列其中。佛堂鎮田心村是百子燈的發源地,自古以來,匯聚著眾多製作百子燈的手工藝人。
這一傳統藝術是由一代代花燈藝人傳承的。陪同前去採訪的毛春賢老人告訴我們,他的外公就是田心村人,在他小時,田心村的百子燈比現在興盛的多。迎燈時節,是孩子們、也是附近村民最快樂的時候。
在田心村,有著百子燈藝技藝“傳子不傳女”的說法。他從小受當地氛圍影響,耳濡目染,對百子燈的製作並不陌生。但她們夫妻倆的扎燈技術其實都是半路出家,沒有任何家傳。
1997年三八婦女節,田心村成立了一支婦女彩燈隊,急需一批百子燈。王鴻生的妻子馮彩芝是彩燈隊的骨幹人員,有位退休老師鼓勵她們在有限的時間裡扎燈。當時的馮彩芝一隻手曾被玻璃壓去過,手不能動,但她為了不耽誤花燈的製作,回到家仍是很有興致地用一隻手扎燈。看著妻子那費勁的樣子,王鴻生看在眼裡,疼在心上。馮彩芝對王鴻生說,你平常上班時,那些工藝複雜得機器都會做,做一隻燈肯定也能行的。正是在妻子的鼓動下,夫妻倆埋頭研究,撿拾起了王氏這門傳統技藝。那時,村里會做百子燈的人已經很少了,只有王同茂、王同泉兩位老人。

惜燈

儘管天氣炎熱,但為了做百子燈,夫妻倆卻一直不敢開電風扇。為了把燈如期完成,每天一大早就起來幹活了,有時中午也不休息。王鴻生說,每做一盞燈,就發誓再也不做第二盞燈了,有時做煩了,恨不得一手撕了它。每當這個時候,妻子馮彩芝就說,“休息一下休息一下,來段越劇吧”。於是乎,兩人一人拉二胡,一人演唱,夫妻二人一唱一和,倒也快活。村裡的老人都說,王鴻生夫妻倆,都是聰明快活的人,吹拉彈唱樣樣都來。夫妻倆愛燈,也惜燈,更是要把燈文化發揚光大。幾年來,馮彩芝自掏腰包兩萬餘元,為每個迎彩燈的人員置辦了一副行頭。並帶著彩燈隊的人員排練,配以各種舞曲,參與燈舞表演。2015年的彩燈隊,只有64個人,2016年大約會增加到100多名。隨著彩燈隊伍的擴大,他們製作的百子燈也相應地增多。“既然百子燈在你們村這么受歡迎,那么現在會扎燈的人還有多少?”王鴻生說:“還有兩個,不過,他們現在都已經是八十開外年紀了。真正會扎的人很少了。”
“年紀大的人,對百子燈有興趣的人也不少,來學的人也有,不過,他們年紀大了,學了一天,就頭暈眼花吃不消。年紀輕,要賺錢養活自己,做百子燈只能是業餘愛好,做為一項事業,估計是養不了自己的,因此年輕人來學的就沒有了。上學讀書的孩子對此感興趣的也有,我自己的外孫今年(2016年)14歲了,對做百子燈很感興趣,我們在做時,也時常來幫忙,大致的做法也已經清楚。但他讀書要緊。他對我說,等他到了像我這樣的年紀,再來做百子燈。因此我想這門技藝,失傳總不至於。不過,我還是衷心希望越來越多的人喜歡這門技藝,並把它傳承下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