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大利電影十面體

義大利電影十面體

《義大利電影十面體》是2010年由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潘若簡

基本介紹

  • 書名:義大利電影十面體
  • 作者:潘若簡
  • ISBN:7302241104, 9787302241102
  • 頁數:193頁
  • 定價:35.00元
  • 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第1版 (2010年12月1日)
  • 裝幀:平裝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序言,

內容簡介

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電影生產大國,義大利電影在歷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評選中有12部影片先後獲獎,是獲此榮譽最多的國家。提起義大利電影,對於中國觀眾來說最為熟悉的莫過於新現實主義運動以及費里尼、安東尼奧尼等電影大師,然而在這條璀璨的電影長河中,還有許多並不為我們熟悉的創作者和作品,比如《義大利電影十面體》所瞄準的義大利電影老中青三代極其重要的十位導演,他們的作品風格題材各異,創作的時代背景也各不相同,他們分別從政治、歷史和性別等不同的角度講述了極具特色的義大利故事。比如羅西的調查式電影抨擊了義大利政治和社會現實的黑暗,迪諾·里西的喜劇透析了曾經的“黃金年代”,新一代的導演們比如馬可·圖里奧·喬達納等人向我們提供了具有當下性的全新視角,而女性導演的代表如麗娜·維特穆勒則用獨特的電影形態討論兩性問題。所有這些電影勾勒出了一幅生動的當代義大利電影的基本文化圖景,為我們更為全面地了解義大利電影打開了一扇嶄新的視窗。

作者簡介

潘若簡,博士,1994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1999-2000年獲義大利政府獎學金在義大利博洛尼亞大學進修一年。現為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副主任,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

目錄

第一章 類型與作者 1
迪諾·里西(Dino Risi) 2
普皮·阿瓦蒂(Pupi Avati) 19
米歇爾·普拉西多(Michele Placido) 41
第二章 調查與質疑 55
弗朗西斯科·羅西(Francesco Rosi) 56
馬可·貝洛奇奧(Marco Bellocchio) 70
馬可·圖里奧·喬達納(Marco Tullio Giordana) 87
弗朗西斯卡·康曼西尼(Francesca Comencini) 106
第三章 歷史與身份 123
塔維亞尼兄弟(Vittorio Taviani & Paolo Taviani) 124
埃曼諾·奧米(Ermanno Olmi) 142
麗娜·維特穆勒(Lina Wertmüller) 157
附錄 困境中的光芒——從藝術影院透析當代義大利電影現狀 181
後記 191

序言

義大利電影在世界影壇和電影史上占據著重要的歷史地位。其“新現實主義”電影運動一直以來都是電影史研究中的重要章節,其更大的意義在於影響並改變了日後的電影創作者看待世界的眼光和方式。義大利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電影生產大國,義大利電影在歷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評選中有12部影片先後獲獎,是獲此榮譽最多的國家。然而我們對於義大利電影的認識往往僅僅局限於“新現實主義”、通俗喜劇或者一些電影大師:諸如安東尼奧尼、費里尼和帕索里尼等等。在對義大利電影缺乏一種更為系統而全面認識的時候,也許可以通過對以下一些當代義大利導演創作狀況的勾勒去重新考量義大利電影的藝術品格及其民族心理,去重新思考“新現實主義”到底留下了怎樣的遺產;與一般美學研究不同的是,本文更偏重在電影史和作者研究的脈絡中帶人文化研究和批評。
本書第一章為“類型與作者”,按創作年代順序介紹了以下三位導演:迪諾·里西(Dino Risi,1916-2008)、普皮·阿瓦蒂(Pupi Avati,1938一)和米歇爾·普拉西多(Michele Placido,1946一),這三位不同時期出現的導演基本上都是“類型”中的“作者”,所謂“類型”電影,即更為通俗和“常態”的商業電影,他們可能只專注於某一種類型,比如里西最擅長喜劇電影,也有可能穿梭於多種形態電影中;比如阿瓦蒂既拍恐怖片也拍歷史片或情節劇;普拉西多則涉足現實或歷史中的各種題材。這些導演在對現實題材的商業化處理中巧妙地完成了與觀眾的對話關係。
第二章“調查與質疑”,包括以下四位導演:弗朗西斯科·羅西(FrancescoRosi,1922—)、馬可·貝洛奇奧(MarcoBellocchio,1939—)、馬可·圖里奧·喬達納(MarcoTullioGiordana,1950—)和弗朗西斯卡·康曼西尼(FrancescaComencini,1961—),這個章節中導演的創作傾向基本上都延續了社會幹預片和社會調查片的傳統。
第三章“歷史與身份”中介紹了四位導演:塔維亞尼兄弟(VittorioTaviani&PaoloTaviani,1929—,1931—)、埃曼諾·奧米(Ermanno_Olmi,1931—)和麗娜·維特穆勒(LinaWertmüller,1928—),這四位導演年紀相仿,身處社會動盪最激烈的時代,對於“歷史”、“身份”和人群的問題尤為關注,他們採取不同形態的電影方式,從不同角度對本民族、現實以及自我進行反思與考量。
希望本書在專題研究下,通過梳理以上所提及的十位導演、他們的影片以及與時代社會的關係,勾勒出當代義大利電影的基本文化圖景,這些導演創作的年代各不相同,在風格流派上有交集,也有差異,他們的作品可能時間跨度非常大。但是,不管是通俗電影、社會調查片還是歷史政治題材,與所有這些義大利導演們無法剝離的是他們的社會現實所表現出來的形態,是那些義大利人們在那片土地上承受著的一切社會演變,這是他們的目光所無法迴避的、並且與其作品血肉相連的重要參照物。
本書的附錄中附有《困境中的光芒》一文,是由北京電影學院05級研究生徐源於2006年在義大利比薩大學的學習交流期間,對比薩阿森納利藝術影院經理達妮安拉·穆切(DanielaMeucci)女士採訪的基礎之上而完成,該文試圖從藝術影院透析當代義大利電影現狀,希望給我們在作者研究之餘提供一些新的參考方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